三国“魏蜀吴”,世人多以魏蜀之争为主,其实东吴孙氏也称得上是一方霸主;想当年小霸王“孙策”委曲求全居于袁术之下,此时血气方刚就能南征北讨,几无败绩,甚至袁术还有收其为“义子”的意思。可是“孙策”打心底看不上袁术,终于率旧部离去;此时的“孙策”帐下不过千人,却能在乱世中南征北讨,数年间几乎平了江东大部。
此时的“东吴”在孙策的勇武之下也算是初见雏形,后来孙策归天,又换成了其弟“孙权”;说起这“孙权”一生蜗居江东,看似没什么大的发展。其实“孙权”之能绝不亚于其兄,这第一个原因就是帐下众将,基本都是其兄旧部,孙权能以“空降君主”的身份保持东吴不乱,其实仅凭这一点已经足矣证明他的才智过人。
第二点,江东并非想象中的富庶之地,在当时无论人口还是开发程度都远远比不上中原地区,甚至到了刘备伐吴之时,一直备战的江东兵马也不过数万而已;直白点说,当时东吴的实力还没蜀汉强,这就足以证明江东的贫瘠,这也是一直限制东吴进取中原的重要原因。当然,三国征战也没想象的那么简单,三国之主时刻都在谋划着如何吞并他国;在这种危机环境中,“孙权”能数十年保持不败,其实这已是难能可贵了。
当然,诸葛亮所言“韬光养晦”也并非虚言。孙权继承江东其实一直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内有旧臣不服,外有强敌魏蜀,而且国内资源有限;纵是“孙权”心中有何雄心壮志也只能压抑不发。值得侧目的是,“孙权”说好听点叫“韬光养晦”,说不好听点就叫“龟缩避战”,对于一个雄主来说,这其实就是一种莫大的心理负担。与之比较的“蜀汉”,前有关羽襄樊之败,后又诸葛亮数次北伐,其结果都是毫无斩获,还落得伤筋动骨,损失惨重;其实“孙权”又何尝不想挥军北上,这里就看出了他的先见之明。
因此说,“孙权”之才绝不在其兄孙策之下,甚至超过了其父“孙坚”。说起“孙坚”也称得上是三国前期的第一名将了;若说治国之能或许难比“孙权”,单论战场征杀,决不再“孙策”之下。孙坚据传还是兵圣“孙武”的后代,或许隔代遗传的原因,他自幼就对攻杀战守表现出极高的天赋;《三国志》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年十七,与父共载船到钱塘,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上掠取贾人财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往,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行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
这段文字并不是很生涩,大概意思都能看明白。值得注意的是,“孙坚”才十七岁,而且当时看到海盗的不止他一人“行旅皆往,船不敢进”;这说明很多人都知道海盗在此,但都不敢上前,唯有孙坚。第二,“孙坚”的勇敢并非代表着莽撞,而是以智取胜;对于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来说,勇猛尚可理解,临阵不惧还能以智取胜,纵观三国名士又有几人可为?
但“孙坚”的实力可并非仅是如此。直到会稽郡发生叛乱时,“孙坚”自己招募了千人壮丁,配合所谓的“官军”剿灭贼众;这件事才正式将“孙坚”推上了汉末舞台。之后黄巾蜂起,可以说“黄巾造反”是促使天下大乱,以及后续三国鼎立的导火线;这场大风暴中也趁势崛起了诸多英雄人物,中原正是在此时开始了诸侯争战的时代。而在这场风暴中,“孙坚”也趁势崛起,不过起步基础太差,仍是自己招募的千余人;或许正因这一点实在难于四世三公的“袁绍”相提并论,因此到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孙坚”显得力量并不是很雄厚。
“孙坚”的实力虽并非诸侯中最出众的,但论起打仗可比任何一方诸侯都要勇猛;甚至可以说“袁绍”是诸侯盟主,“孙坚”就是讨伐董卓出力最多的一股力量。在“讨伐董卓”的战役中,孙坚几乎没得到其他诸侯的帮助,说是他在与西凉军单挑也不为过;在战役之初“孙坚”就立下首功,怒斩西凉名将“华雄”,之后又屡次击败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尤其是击败“吕布”,虽不是单打独斗,但能击败西凉军的顶梁柱,这对董卓的溃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孙坚”击败吕布在《后汉书》中也有详细记载“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坚追击之,轸、布败走。卓遣将李傕诣坚求和,坚拒绝不受,进军大谷,距洛九十里。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墓间,卓败走,却屯黾池,聚兵于陕。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这里写的很清楚,十八路诸侯中,董卓真正的敌人只有“孙坚”一路;甚至董卓根本不理所谓的盟主“袁绍”,求和也是只针对“孙坚”。
由此足以证明,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董卓对其他十七路都有恃无恐,唯有“孙坚”才是他真正惧怕之人;当然,这中间也包含了“天下第一”吕布的多少无奈。西凉军其实也非无能之辈,严格的说“西凉军”长期与胡羌外族征战,整体实力绝对称得上汉末时代的一支“劲旅”;按常理来说,“孙坚”纵是如何勇猛无敌,但帐下兵勇的真正实力其实根本不能和“西凉兵”相提并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孙坚”兵卒真正实力一般,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屡胜“西凉兵”呢?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自然是“董卓”无道,就是西凉兵再勇猛也不愿为他而死,面对强硬对手能逃就逃;第二点还要归功于“孙坚”的一身正气。当初董卓派人求和之时,“孙坚”说了一段话“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这段话看着就很提气,好似孙坚恨不得将董卓生啖其肉一样;这段话正好说明了他对汉室的忠诚,也反映出了他对董卓的无比憎恨。在此时期内,“孙坚”这段话正好代表了广大汉室子民的心声;既然为将者就如此“正义”,那么手下士卒当然会以死效忠。再跟“西凉军”比较,一进一退之下,胜负自然显而易见;尤其是孙坚那句“死不瞑目”更是传颂千年,成了表达正义的经典成语。
只可惜天妒英才,和其长子一样,终被奸人暗算;但他所创的成语“死不瞑目”却得以流传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