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国逃离的伍子胥,经好友孙武引荐,被吴王阖闾拜为重臣。得孙武、伍子胥两位能臣相助的阖闾,很快击败了楚国。面对兵败的局面,楚昭王选择了逃离楚国,随即楚国陷入灭国危机。关键时刻楚国重臣申包胥入秦,游说秦王,请求秦王出兵相助楚国。最初秦王畏惧吴国强兵,拒绝了申包胥出兵相助楚国的请求。要知道秦哀公是楚昭王的外祖,楚国与秦国是世代联姻的关系。由此可见得伍子胥、孙武相助的吴国,最初国力是何等强盛。
眼见秦王不肯发兵救楚,申包胥在秦国王宫大门前痛哭了七天七夜,最终秦哀公被申包胥的忠义感动,下令子蒲、子虎,率军前去救援楚国。但秦军长时间没有和吴军交战,所以子蒲二将并不知道吴军的具体战术。因此子蒲二人先是让楚军与吴军交战,他们在一旁窥探吴军的战术。此时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正率大军在楚国境内,追击、清剿楚军。本是一场必胜的战役,不想半路却杀出了一支秦军。就在楚军即将覆灭之际,秦军从旁杀出,两面夹击击败了吴军。
此后虽然楚军再次败在吴军手上,但吴军也败在秦军手上。当时伍子胥、孙武并没有主导该场战役,战役的主导者是夫概。那伍子胥和孙武在干什么呢?伍子胥正率领兵卒在楚国王都报仇雪恨。而孙武也没有随军伐楚。
另一边越王允常眼见吴国大军正与秦、楚联军周旋,吴国国内兵力比较空虚。允常就指挥越国兵马趁机偷袭吴国。越国和吴国是世仇,允常偷袭吴国是想趁机吞并吴国。另一边的吴王阖闾却觉得越军不堪一击,吴军的当务之急是先击败秦、楚联军吞并楚国。因此阖闾只派出了少量人马前去迎战越军。阖闾的想法并没有错,越国确实不具备吞并吴国的实力。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扭转了局势。夫概被秦军击败后,竟然带着兵马提前返回了吴国。夫概回国并不是想平叛越军,他是想趁机拥兵自立。夫概谋反对于阖闾而言非同小可。越军作乱以及吴军被秦、楚联军击败,都不会动摇阖闾的王位。而夫概谋反却能动摇阖闾的王位。因此阖闾不得不指挥吴军从楚国撤退,回国平定夫概的叛乱。
秦军趁着吴军急于撤退,又追打了吴军一阵。自此楚国境内再也没有吴军作乱,楚昭王回国复位,随之吴国伐楚战役不了了之。但吴军对楚国造成的伤害却依然存在,元气大伤的楚国自此也失去了争雄天下的资本。为了替父兄报仇,伍子胥才曾竭力帮助吴王攻打楚国。楚国王都被攻陷的那一刻,伍子胥就将公事抛诸在了脑后,他急于对楚平王泄私愤。吴军不但几乎将楚国王都变成了一片废墟,另外楚国宗庙也被伍子胥尽数捣毁。随之从这一刻开始,楚国百姓最仇恨的对象就变成了吴国。
最终阖闾成功率军平定了夫概的叛乱,率残部逃到楚国的夫概,又被楚王封为了客卿。眼见吴军主力返回吴国,觉得占不到便宜的允常随即下令撤军。自此吴国内乱结束,阖闾坐稳了王位。公元496年,想要报仇雪恨的阖闾决定兴兵伐越。不想越王勾践,让死囚自刎于吴军阵前。就在吴军发愣之际,勾践指挥大军发动攻击,吴军大败,身受重伤的阖闾,不久后病逝。
在吴军伐楚的过程中,穷兵黩武的阖闾有些急于攻灭楚国,而伍子胥也在为了自己的私事忙碌,只有冷静的孙武选择了沉默。孙武深知,阖闾和伍子胥都不是想要强大吴国,才选择了攻伐楚国。他们攻伐楚国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因此阖闾平定内乱后,孙武选择了归隐山林,著书立传。
总结:秦国出兵相助楚国时,统率吴军攻伐楚国的主将,已经不是伍子胥和孙武,吴军主帅已经变成了夫概。秦楚联军让吴军占不到便宜,夫概叛乱再加上越国趁机攻打吴国,单凭孙武一人之力,是无法改变大局的。孙武深知,急于应付叛乱的阖闾,再也不会重用伍子胥和自己。吴军败在秦楚联军手上的大势,已经不是伍子胥、孙武能够左右的了。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