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老子以智慧著称,他所撰写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具中华民族色彩的传奇著作,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是其他哲学著作难以企及的。因为这种影响力,老子不断被后人神化、演绎,真实的老子越来越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关于老子的生平,比较权威的应该算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记载,尽管比较简单,但展现给我们一个相对真实的老子,道出了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导向。
是“老子”而不是“李子”
老子出生在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姓李,名耳,字聃。那时楚国的苦县就是今天河南省的鹿邑县。李耳为什么被称为“老子”呢?史无明文交代。
《神仙传》说:他在妈妈怀里整整七十二年才出世,一落下地就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了,他母亲便把这个老头儿子叫“老子”。这作为笑话来谈谈当然开心,但要把它当作生平介绍那就真要闹“笑话”了。
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说:“古者,称师曰子。”古人把老师称为“子”,“子”大概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老师”或“先生”。可是问题又来了,老子既然姓李,他为什么没有像“孔子”、“孟子”、“庄子”、“墨子”、“孙子”那样,被人们称为“李子”呢?
《戴建业精读老子》这本书中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从《史记》本传中的记载推测,人们之所以尊称他为“老子”,或者是由于他享年高,或者是由于他德行高,总之,“老子”之“老”与新老之“老”毫无关系,“老子”也许就是“老先生”的意思。
老子无疑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在周出任过国家“守藏室之史”的官职,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般都有学术界的领袖或名流担任。
后世也有很多名人,他们都有在图书馆中工作的经历,看来这并非偶然,饱读诗书,才能胸有天下。
关于“老子”的三件事
《史记》中记载了与老子相关的三件事:孔子问礼于老子;辞官归隐;函谷著书。
老子对孔子讲,真正有修为的君子应该能够看清时代发展的潮流,如果遇上机会就奋力拼搏,如果生不逢时,就像那野草花一样随风飘舞,任其荣枯。真正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平时都很低调,真正有学问和修养的君子,表面上看去却很愚钝。你应该保持理性和淡定,驱除身上这股娇气,这种不切实际的欲望和超乎实际的理想对你的未来没有什么好处。
老子这番话说得非常宁静和祥和,但是细细品来,对孔子的批评还是非常深刻和严厉的。
问礼之后,《史记》中紧接着讲了老子的第二件事,即辞官归隐。
书中记载,老子一辈子修炼道德之学,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有名的学问家,这种学问的特征就是要保持一种谦下的姿态,顺应大道,不彰显自我。老子在周朝做史官时间已久,看到周朝大势已去,自知无力回天,便辞官隐居去了。
接下来,司马迁讲了第三件事一函谷著书。“函谷”指函谷关,因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老子向西隐退,必须经过函谷关。当时函谷关的守将尹喜看到老子来了很高兴,对他讲,你老人家就要隐退了,这一肚子学问总要给世人留点什么,你必须要给我写一本书,否则,我就不让你出
在朋友的强烈要求下,老子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表达了自己对世界万物的看法,然后出关西去,不知所终。
结语:
老子的离去,留给了世界一个背影。这背影是对人类社会生存法则的一种思考,也是一道谜题,即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消除无边的欲望,更好地实现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处,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始终是人类面临的两个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