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这位皇帝本想御驾亲征,没想到却损失50万精锐,明朝由此由盛转衰

这位皇帝本想御驾亲征,没想到却损失50万精锐,明朝由此由盛转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67 更新时间:2024/1/20 22:06:52

古代大一统皇朝长则数百年,短不过十余年,覆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无一都有一场大战的惨胜或惨败造成中央对于地方的掌控力度下降,进而使得王朝由盛转衰直至灭亡,有的能苟延残喘一时,甚至回光返照一下,但也不复盛况。

秦末巨鹿之战秦军瓦解,西汉征讨匈奴国内空虚,东汉黄巾起义四方割据,西晋八王之乱后三百年国难,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唐玄宗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

而今天要说的则是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王朝,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一战——土木堡之变。

首先介绍一下战役双方。

明英宗(图)

大明:英宗朱祁镇。当时22岁(1449年),先祖永乐大帝朱棣五次北伐蒙古的余威犹在,三大营兵精马壮,可堪大用。年轻的朱祁镇热血澎湃,渴望效法先祖,亲征塞外,令四夷胆寒,立不世之功。

瓦刺:绰罗斯·也先。继承父位的也先同样雄心壮志,从被蒙古边缘地区开始,向东发展,征服了女真,势力到达朝鲜北境,实际上朝鲜已经在瑟瑟发抖,没有掣肘之忧的也先把目光投向了世仇大明。

战役过程: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也先遣使两千余人来北京朝贡,但诈称三千人,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按实际人数给赏,也先故意制造衅端。

瓦刺进军路线(图)

于是在七月,也先统率蒙古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分别进攻辽东;甘州(甘肃张掖);自己坐镇中路,分为两支,一支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

当时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但太监有权往往擅作威福,无所忌惮,王振甚至盗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内臣干预朝政所立之铁碑。他见皇帝年轻气盛,尊崇先皇朱棣。心中有了打算,想借此机会再插一把手进军中,让自己的地位牢不可摇。

于是极力煽动英宗御驾亲征,想英宗之前几任皇帝,朱元璋朱棣不必说,战场开国之君。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过十个月,但也曾在靖难之役中守过北京城,父亲宣宗朱瞻基,年轻时就随朱棣远征蒙古,可以说先祖们都是马上皇帝,沙场名宿。

朱祁镇放现在也不过是个刚刚大学毕业的热血青年,自然受不住这样的煽动,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朱祁镇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最终决定——御驾亲征!并且一切军政要务皆由王振专断!

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据守北京,然后和王振率官员100多人,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护驾从征。

王振哪里懂行军打仗的要务,50万大军出动,竟然军粮都没有准备充足,走在路上都是人心思动,兵无战意。

1449年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还没见到瓦刺军,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北撤了,但其中必定有诈。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坚持北进。行军没多久,遭遇瓦刺埋伏,听到前方惨败,王振惊慌不已,下令撤退。

明军撤退路线(图)

王振小人心理,想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竟然带着英宗往蔚州,但走了一段路,又怕大军毁了他在家乡买的大片田地,于是又往宣府行军。行军路线拖沓屡变,使得士兵疲惫,士气极低,并且在宣府被瓦刺给追上了,三万明军精锐骑兵断后全军覆灭!

1449年8月13日,大军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紧随其后。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加速逃到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如惊弓之鸟般的王振死也不肯。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土木堡,这个不起眼的名字,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注定在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

8月14日,瓦刺军包围土木堡。为了减少己方伤亡,也先假意求和,并后撤军队。明英宗深信不疑,毕竟手下将士尚多,瓦刺无非是想要钱粮,于是同意议和,王振下令拔营至河流旁。

明军三大营(图)

但数十万大军早就饥渴难耐,争相往水源处跑,阵营大乱,缺乏纪律,又没有骑兵掩护的步兵和待宰羔羊没什么区别。

瓦刺军乘机出击,一战而定...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大小官员也死伤殆尽,英宗被俘,王振被愤怒的将士用铁锤砸死...但大势已去,已经无力回天了。

后续影响:

1,失去追随朱棣五征蒙古的明军精锐,火器技术断层,明朝战略由攻转守,再无力远征,明朝进入中期阶段。

2,开国、靖难武将勋贵集团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央没有武官代言,朱元璋朱棣用于制衡文官集团的手段失败,以后皇帝只能利用宦官制衡文官,并为大明后期埋下祸根。

3,英宗被瓦刺释放后引起诸多政变、皇储、正统问题大大削弱了中央处理国事的效率和能力。

标签: 明朝,明英宗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母亲是谁?为什么被称为隋唐第一奇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太穆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是北周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襄阳长公主之女,也就是周武帝宇文邕的亲外甥女, 史称“太穆皇后窦氏”。窦氏打小就聪明伶俐,十分有才华,深受周武帝喜爱,于是一直留在皇宫后宫抚养长大。太穆皇后窦氏绘像宫廷的环境使窦氏较早地接触了政治核心,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对一些细微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 两位汉初功臣,没上过战场,却是汉朝战胜匈奴的幕后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汉武帝

    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场荡气回肠的战史,正是汉朝反击匈奴。从开国初年受困于匈奴入侵,不得不以和亲换和平的屈辱,再到六十年卧薪尝胆后,汉武帝亮剑匈奴的滚滚征程。热血一吼的汉军,以追亡逐北的慷慨战斗,不但一举击败了阴云压顶的匈奴强敌,更打出华夏文明大国崛起的征途。诸如卫青霍去病等抗匈名将,更以其痛打匈奴的辉

  • 董卓手下的这位将领,坑死两员猛将,最后却被活活吓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董卓

    董卓之所以能够控制洛阳、挟持献帝,祸害国家数年时间,靠得就是手中的凉州军团。凉州军团以精悍骁勇著称,军中善打硬仗的猛将很多,牛辅、徐荣、李傕、郭汜、张济、华雄等人都是其中的“翘楚”,此外还有一个胡轸。不过胡轸这个人的经历很奇葩,属于专业“坑队友”的角色,在两场关键性战役中,竟然“助攻”对手斩杀本方两

  • 中国古代社会,五大得位不正的皇帝,为何总能开创盛世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朝,汉文帝

    在中国古代社会,皇帝在继承问题上总是会讲究法理性。认真的说,并不是按照法理继位的皇帝就是好皇帝,比如宋徽宗等等。换句话说,那些得位不正的皇帝,并不是都没有能力。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有这样一群皇帝,本来不该自己继承皇位。但自己成为皇帝之后,将国家治理的非常好。那么,哪些皇帝属于这种类型的皇

  • 800年前发生的日本登陆战,以元朝的失败而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元朝,忽必烈

    元日战争 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袭来",或依当时的日本年号称抵御元军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镰仓、室町时代呼称用凶徒称呼之。这两次入侵也以北九州为主要战场。当时元朝舰队是世界史

  • 该怎么评价李白?因为一件事没当上宰相,却多了位诗仙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白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类似风格的诗句,在《李太白集》中可谓俯拾皆是。它们表露的意思用直白的话翻译就是:我很牛!我不是一般的牛!我非常非常牛!甚至,李白在写给当朝显贵的自荐信中,虽然非常艺术性地送了人家一顶高帽子,却依然不忘“自吹自擂,

  • 欧洲人为什么一直不喜欢俄罗斯人?他们有什么历史恩怨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世界,俄国

    欧洲人不喜欢俄罗斯其实是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的,俄罗斯人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其国际地位非常尴尬,他们虽然一直声称自己是欧洲国家,但大部分国土都在亚洲。而欧洲的一些传统国家则非常排斥俄罗斯。如果要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需要从宗教,种族人口,历史战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基督教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巨大

  • 司马炎后宫佳丽三千,是如何做到雨露均沾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炎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是站在权力最巅峰、最耀眼的男人。他们富拥四海,而且每一位皇帝都至少有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加上宫女的话,那么整个后宫中可能就有着几千名女子来服务皇帝一个人。那么问题来了,皇帝面对如此庞大的后宫团,是如何做到雨露均沾的呢?如果让晋武帝司马炎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么他肯定只有一

  • 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后宫的皇帝,晚年却凄惨的死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朱元璋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男人三妻四妾是常事,也是旧伦理道德体制允许,并受国家法律保护。一般讲,身为皇帝九五之尊之人,更是三宫六院女人成群,其中佼佼者像唐玄宗和晋武帝之流,其后宫佳丽数量足可组建一个整编师。即使差到像光绪一样惨,也有一后二妃共三人,所谓一夫一妻似乎永远跟皇帝们无关。但事实往往就存在例外

  • 明朝可以吊打日本军队,可是为什么却打不过装备落后的后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万历

    熟悉历史的读者都知道,中国和日本在明朝时打了一场万历朝鲜之战,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术先进(相对于女真人来说)的日军,明军不仅能将占据天时地利的日军赶下海,还能斩获无数。即使是日军设伏的碧蹄馆之战,明军也是大有斩获。日本现代复原的铁炮(火铳)手但反观明朝和后金的战争,明朝却一再失败,甚至被逼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