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百密一疏:奇才诸葛亮也曾三次中计

百密一疏:奇才诸葛亮也曾三次中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172 更新时间:2024/2/10 21:46:14

诸葛亮也许不是历史上最聪明的人,但是他却是知名度最大的一个。其原因要归功于《三国演义》,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诸葛亮这一形象。小编今天不是要说诸葛亮有多聪明,而是要讲讲诸葛亮百密一疏,勿中他人计谋的故事。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通过对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巧摆八卦、智取成都、骂死王朗、木偶退兵等一系列“典型事迹”的浓墨重彩的描写,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具有传奇色彩的张良似的足智多谋的“奇人”。他的才能有如“皓月之明”,他的计谋更是“神出鬼没”。

网络配图

周瑜被他戏弄于股掌之间,鲁肃三番两次的被他“忽悠”,司马懿甚至被他吓破了胆,好像天下人都被他算计了,所有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难怪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他“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却也有失算的时候,曾经四次中了别人的计,上了别人的当。

第一次中计

诸葛亮的第一次中计发生在三顾茅庐时:刘备在听了徐庶水镜先生的推荐后,先后三次带领关羽、张飞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实现远大理想。而诸葛亮得知徐庶向刘备推荐自己后,心中很矛盾。刘备固然是位“仁主”,是“皇叔”,自己辅佐刘备肯定能够得到重用,但当时刘备手下“文不过孙乾糜竺简雍,武不过关羽、张飞、赵云”,况且没有牢固的地盘,没有强大的军队,实力太弱,基础太差,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难度确实很大,所以诸葛亮心里犹豫,拿不定主意。刘备第一次来访,诸葛亮躲了起来;第二次来访,诸葛亮出去“闲游”了。第三次来访时,诸葛亮干脆大白天猫在屋里睡大觉,不肯相见。

网络配图

张飞等的有些不耐烦了,于是想出了一条计谋,故意大声对关羽说:“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张飞的嗓门高,诸葛亮自然能听得见,想到张飞是个粗鲁汉子,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况且自己的房子是“草房”,哪里能经得起用火烧,只好翻身起床,出来拜见刘备,并为刘备的诚心所打动,于是答应跟刘备出山。

第二次中计

诸葛亮跟随刘备来到荆州,拜见刘表。刘表的大儿子刘琦因“继母不能相容,性命只在旦夕”问计于刘备,刘备让他问诸葛亮,诸葛亮借故推托。到了第二天,刘琦又两次请求诸葛亮给他出主意,又遭到了拒绝。于是刘琦对诸葛亮说:“琦有一古书,请先生一观。”乃引孔明登一小楼,孔明曰:“书在何处?”琦泣拜曰:“继母不见容,琦命在旦夕,先生忍无一言相救乎?”

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楼,只见楼梯已撤去。(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诸葛亮说什么也没有想到懦弱无能的刘琦会使出这么一招,如今“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又见刘琦连哭带跪,甚至还“掣剑欲自刎”,实在是没有了办法,只好为刘琦出谋划策,让他效仿“重耳在外而安”的例子,“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则可以避祸矣”。不见兔子不撒鹰,刘琦在得到了自己能够“活命”的良策后,才命人安上梯子,送诸葛亮下楼。

网络配图

第三次中计

诸葛亮在北伐中遇到的最强硬、最顽固的对手就是司马懿了,为了拿掉司马懿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诱惑司马懿出兵对打。但是精明的司马懿却“吃一堑,长一智”,甘心“忍辱负重”,不管你诸葛亮再怎么羞辱、挑战,我就是坚决不和你交手。软硬都不吃,司马懿铁了心的坚守不出,诸葛亮即使谋略再深,计策再高,也着实没有办法。

无奈之余,诸葛亮只得运用“下三滥”的手段,派人把一套“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连同一封措词极度羞辱的书信送到司马懿面前。司马懿看了女人衣服和书信后,“心中大怒”,这可是对一名将军莫大的嘲笑,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司马懿转念一想,马上看透了诸葛亮的用意在于让自己出战。于是装着很高兴的接受了诸葛亮的“礼物”,并重赏了使者。使者起初看到司马懿生气的样子,还认为自己必死无疑呢,想不到司马懿不但不杀他,反而对自己高标准的接待,未免心花怒放。

精明的司马懿揣摩透了使者的心理,于是不失时机、将计就计的向使者打听蜀军军情,问:“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使者辞去,回到五丈原,见了孔明,具说:“司马懿受了巾帼女衣,看了书札,并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绝不提起军旅之事。某如此应对,彼言:食少事烦,岂能长久?”

孔明叹曰:“彼深知我也!”(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三回)本来想用计谋引诱司马懿出兵,不料司马懿不但没中计,反而获得了自己身体状况不好不能长久的最高军事机密,这一机密的泄漏,无论是对诸葛亮本身而言,还是对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而言,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网络配图

此刻,心理脆弱、心力交瘁的诸葛亮只能仰天长叹,并由此而变的“神思不宁”,以至于旧病复发,最后死在了五丈原。诸葛亮被后人称为“中国历代贤相中第一奇人”。一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遐想到他的足智多谋,他的鞠躬尽瘁,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聪明绝顶的人也会有失误的时候。即使像粗鲁野蛮的张飞、懦弱无能的刘琦,都能让满腹经纶的诸葛亮上当中计,更不用说遇到精明远虑的司马懿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会有失算的时候。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晋武帝为何纵容手下奢靡:要群臣一齐玩物丧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晋武帝

    相比较那些地痞,以及由地痞转化的官痞来,文学家的流氓化显然更具有“影响力”,称他们是“流氓精英”并不“过誉”。提及“精英”流氓化朝代,西晋当列头牌。西晋以奢侈成风闻名,彼时社会虽贫富悬殊,但享乐主义至上。整个社会弥漫着“我堕落我快乐”。尽管享乐主义打破了虚伪的礼法,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并直率地加以表

  • 电视剧最爱的乾隆爷 是清朝走向衰落的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乾隆

    以前看清宫戏总觉得乾隆好像没啥正事,老混在女人堆里管那些三姑六婆的事。这当然有些戏剧化了,早年的乾隆也是很刻苦的,事必躬亲,将国家治理的很好,不然哪来的康乾盛世。网络配图不过晚年的乾隆还真如电视剧中那样,没啥正事了,带一大帮美女到处游山玩水。晚年的乾隆皇帝不但荒于政事,并且好大喜功,疏远忠臣,亲近那

  • 鸿门宴上项伯为何要“出卖”项羽救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项伯

    “鸿门宴”是千百年来人们谈到楚汉之争时,最为津津乐道的一个历史事件。每当谈到这段往事时,项伯总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说他“奸”者有之,说他“忠”者也不乏其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项伯在项羽决定攻打刘邦的前夜,将消息泄露给了刘邦,并在“鸿门宴”上保护了刘邦。身为楚国重臣、项羽叔父的项伯,为什么要在大战前夜

  • 朱元璋将孟子逐出孔庙的真实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

    1.明太祖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翻看《孟子》时,突然大发雷霆。紧接着,他命令人将孟子逐出孔庙,不得配享。并狠狠地说上一句:“(诸大臣)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接到这个圣旨,满朝文武皆惊恐不知所措。朱元璋对《论语》爱不释手,十分敬佩孔子。而孟子是发挥孔子仁义思想的“亚圣”,为什么他如此讨厌孟

  • 京师保卫战:明英宗被俘 蒙古瓦剌兵围北京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英宗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铁骑大举南下,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在王振等人的唆使下贸然出征。八月十五日,明军被蒙古兵团团包围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沙城镇),十几万明军被歼,就连英宗也做了俘虏。这场形如儿戏的御驾亲征和突如其来的变故,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土木之变”。网络配图“土木

  • 秦始皇到底多牛:千古一帝无人可比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应该是毋用置疑的。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当皇帝者大有人在,但像秦始皇一样,不但改朝换代,而且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文化和经济制度,并且使这种制度的影响垂二千年久,今天的中国人在生活中还深受其影响,的确后无来者,以此论之,始皇可谓千古一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便以亘古未有的巨大魄力开始

  • 宋朝著名大臣赵抃为何连皇帝都要敬重三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著名大臣赵抃

    赵抃是宋朝时期十分著名的一位大臣,他曾经在1034年成为进士,之后陆续担任了一些官职,直到二十年之后成为当朝的御史,从此后名垂青史,受到了许多人的敬佩和尊重,在宋神宗时期他担任右谏议大夫,后来又担任过杭州、青州等地区的官员,最后在1079年从太子太保这个职位上退休。赵抃生平十分的刚毅正直,几乎就连当

  • 揭秘:宋江为什么会选择被朝廷招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江

    导读:宋江是水浒梁山中的领军人物,在他的手中有很多有勇有谋之人。按常理说宋江足够可以自己当皇帝,反朝廷。可是他最终选择了朝廷的招安,难道他对当皇帝一点兴趣都没有吗。为何要带领弟兄们招安,宋江是刀笔吏出身,很懂世故人情,其中原因自然很耐人寻味,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网络配图其一,梁山就这么大,既不是一座

  • 史书里的“幽默”:明武宗曾自封为总兵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武宗

    导读:在中国的历史中,能被记录到史书中的幽默,通常都不是什么好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玩笑”都是与庄重相违背的。久而久之,中国出了一大批幽默感缺失的人群。但是玩笑也不能乱开,很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纵观历史,“君无戏言”、“庄严稳重”向来是正人君子的评判标准。而对爱开玩笑,不检点的人总是抱着鄙视的态度

  • 崇祯本可以不上吊:是谁把他最终逼上煤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崇祯

    历史机遇总是稍纵即逝,一步得生,一步得死,岂容贻误。僵化的思想、狭隘的私利,导演了崇祯皇帝君臣极不负责任的议事秀,空留千古憾事。可见,改进文风会风,清扫作风背后的垃圾,关系事业成败、国家兴衰,是极其严肃的政治课题,绝非枝节小事。本文摘自《中国历史的教训》,作者:习骅,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