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汉高祖刘邦在秦朝末年从乱世诸侯手中夺得了天下,建立了汉朝。在随后的时间里,汉王朝的实力不断增强,周边许多小国都选择对汉朝臣服,作为其藩属国。但是汉朝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其领土自然受到许多势力的觊觎,其中对汉朝威胁最大的就是汉朝北方的匈奴。
匈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并且由于其居无定所,匈奴的骑兵常常越过长城在汉朝境内烧杀抢掠,为此汉朝的历代统治者都十分头疼。古时候的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都是因为在西域抗击匈奴而流芳百世。
但是匈奴的存在对于汉朝的统治一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直到汉宣帝继承皇位之后,匈奴的内部问题接二连三爆发出来,也让汉朝的许多人看到了打败匈奴的办法。在汉宣帝当皇帝之后的两年里,匈奴的部落发生了巨大的变故。
首先是匈奴在生活上遭遇了天灾,当时的牲畜死伤无数,加上匈奴的敌人乌孙国对于匈奴的不断骚扰进攻,导致其右谷蠡部损失惨重。天灾人祸的降临让匈奴措手不及,许多部落都选择迁徙,匈奴的国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此时此刻,匈奴南方的汉朝也打算对匈奴进行打击。有许多激进的大臣们选择出兵攻打匈奴,打算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
当时的汉宣帝十分意动,首先匈奴在历史上多次骚扰大汉边境,对于这种行为统治者都是十分愤怒,其次如果他在位期间能够打败匈奴,也是一件千古留名的事迹。
当时的汉朝将军赵充国却不建议汉朝出兵,听了他的建议之后,汉宣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赵老将军认为,匈奴与汉朝相距甚远,出兵可能劳神伤财,还不一定有所收获。所以赵将军建议联合匈奴周边的民族一起对匈奴进行打压,等待更好的时机。
由于匈奴的经济与人口都受到了影响,于是汉朝便对匈奴进行经济封锁,严格控制盐铁走私,不让这些必需品流入匈奴。随后更是联合匈奴的敌人对其进行打压。
赵将军的决策很快就出现了作用。由于北方的冬季严寒,匈奴需要储存过冬的粮食,匈奴的单于再次攻打乌孙国。这一次的乌孙国由于与汉朝联手,所以选择避其锋芒。而单于没有掠夺到足够的粮食,加上冬季严寒,只得打道回府。
但是由于天灾肆虐,匈奴返航的队伍十不存一,其元气再次受到损伤。这时候匈奴周边的三个民族联手攻打匈奴。这个时候匈奴的掌控力早已大不如从前了,其藩属国也纷纷判出匈奴的统治。
而匈奴更是祸不单行,在部落生死存亡之际,单于去世了。仓促之间其弟弟继位,但是依旧对于匈奴的颓势无能为力。此时西域的车师国也选择了归顺大汉,车师国是西域一块富饶的土地,并且交通发达,掌控车师国对于掌控西域有着巨大的军事意义。所以匈奴自然不愿轻易放弃,于是单于派兵进攻却不敌,最后只得放弃车师国。
此时的汉王朝的国力十分强盛,已经有了能够击败单于的实力。加上匈奴周边的势力对单于虎视眈眈,单于的威胁已经名存实亡了。为了巩固这个局面,汉宣帝还多次向西域车师国等地输送军队,在西域大肆屯田,压缩属于匈奴的势力范围。
后来的单于依旧不肯放弃车师地区,多次派兵骚扰,甚至于围困汉朝官兵。在这紧要关头,赵老将军主张出兵,但是却遭到了以丞相为首的保守集团的反对。他们认为西域路途遥远,劳神伤民,没有必要为了西域而大动干戈。
最终汉宣帝还是选择出兵作战,但是在解救了被围困官兵之后选择放弃车师,让匈奴有了一时的缓冲。后来更是由于匈奴收回车师之后,认为汉朝的实力并不可怕,便又打算继续入侵汉朝边疆。
当时的单于经过几年的恢复,聚集起了一股十多万的骑兵,决定对汉朝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入侵。而汉朝自匈奴出事之后就一直没有在北方参加过战争,所以疏于防守。特别是长城之上只有数千官兵驻守。
此时的汉宣帝慌忙寻求赵充国将军,希望他帮忙降伏匈奴。此时的赵充国已经七十八岁高龄了,但是依旧选择带兵出征。赵老将军将四万骑兵分别驻扎在边疆地区,与单于隔着长城对峙。
结语:单于由于苦寻无果,实在没有找到突破口,只得放弃入侵。单于由于本就元气大伤,单于这次失败之后更是直接病倒,不能够再领导匈奴。最后匈奴由于内部纷争在历史上不再辉煌,从此沉寂下去。
赵充国将军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对阵单于十余万大军,最后没有任何损失就迫使其不战而退,并且由于与汉宣帝制定的对外扩张计划得到了有效实施,这才导致匈奴的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