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伟大战略家赵充国,不费一兵一卒让西羌自相残杀,真乃神将也

伟大战略家赵充国,不费一兵一卒让西羌自相残杀,真乃神将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有料吧 访问量:3661 更新时间:2023/12/26 17:52:59

导语:汉高祖刘邦在秦朝末年从乱世诸侯手中夺得了天下,建立了汉朝。在随后的时间里,汉王朝的实力不断增强,周边许多小国都选择对汉朝臣服,作为其藩属国。但是汉朝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其领土自然受到许多势力的觊觎,其中对汉朝威胁最大的就是汉朝北方的匈奴。

匈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并且由于其居无定所,匈奴的骑兵常常越过长城在汉朝境内烧杀抢掠,为此汉朝的历代统治者都十分头疼。古时候的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都是因为在西域抗击匈奴而流芳百世。

但是匈奴的存在对于汉朝的统治一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直到汉宣帝继承皇位之后,匈奴的内部问题接二连三爆发出来,也让汉朝的许多人看到了打败匈奴的办法。在汉宣帝当皇帝之后的两年里,匈奴的部落发生了巨大的变故。

首先是匈奴在生活上遭遇了天灾,当时的牲畜死伤无数,加上匈奴的敌人乌孙国对于匈奴的不断骚扰进攻,导致其右谷蠡部损失惨重。天灾人祸的降临让匈奴措手不及,许多部落都选择迁徙,匈奴的国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此时此刻,匈奴南方的汉朝也打算对匈奴进行打击。有许多激进的大臣们选择出兵攻打匈奴,打算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

当时的汉宣帝十分意动,首先匈奴在历史上多次骚扰大汉边境,对于这种行为统治者都是十分愤怒,其次如果他在位期间能够打败匈奴,也是一件千古留名的事迹。

当时的汉朝将军赵充国却不建议汉朝出兵,听了他的建议之后,汉宣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赵老将军认为,匈奴与汉朝相距甚远,出兵可能劳神伤财,还不一定有所收获。所以赵将军建议联合匈奴周边的民族一起对匈奴进行打压,等待更好的时机。

由于匈奴的经济与人口都受到了影响,于是汉朝便对匈奴进行经济封锁,严格控制盐铁走私,不让这些必需品流入匈奴。随后更是联合匈奴的敌人对其进行打压。

赵将军的决策很快就出现了作用。由于北方的冬季严寒,匈奴需要储存过冬的粮食,匈奴的单于再次攻打乌孙国。这一次的乌孙国由于与汉朝联手,所以选择避其锋芒。而单于没有掠夺到足够的粮食,加上冬季严寒,只得打道回府。

但是由于天灾肆虐,匈奴返航的队伍十不存一,其元气再次受到损伤。这时候匈奴周边的三个民族联手攻打匈奴。这个时候匈奴的掌控力早已大不如从前了,其藩属国也纷纷判出匈奴的统治。

而匈奴更是祸不单行,在部落生死存亡之际,单于去世了。仓促之间其弟弟继位,但是依旧对于匈奴的颓势无能为力。此时西域的车师国也选择了归顺大汉,车师国是西域一块富饶的土地,并且交通发达,掌控车师国对于掌控西域有着巨大的军事意义。所以匈奴自然不愿轻易放弃,于是单于派兵进攻却不敌,最后只得放弃车师国。

此时的汉王朝的国力十分强盛,已经有了能够击败单于的实力。加上匈奴周边的势力对单于虎视眈眈,单于的威胁已经名存实亡了。为了巩固这个局面,汉宣帝还多次向西域车师国等地输送军队,在西域大肆屯田,压缩属于匈奴的势力范围。

后来的单于依旧不肯放弃车师地区,多次派兵骚扰,甚至于围困汉朝官兵。在这紧要关头,赵老将军主张出兵,但是却遭到了以丞相为首的保守集团的反对。他们认为西域路途遥远,劳神伤民,没有必要为了西域而大动干戈。

最终汉宣帝还是选择出兵作战,但是在解救了被围困官兵之后选择放弃车师,让匈奴有了一时的缓冲。后来更是由于匈奴收回车师之后,认为汉朝的实力并不可怕,便又打算继续入侵汉朝边疆。

当时的单于经过几年的恢复,聚集起了一股十多万的骑兵,决定对汉朝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入侵。而汉朝自匈奴出事之后就一直没有在北方参加过战争,所以疏于防守。特别是长城之上只有数千官兵驻守。

此时的汉宣帝慌忙寻求赵充国将军,希望他帮忙降伏匈奴。此时的赵充国已经七十八岁高龄了,但是依旧选择带兵出征。赵老将军将四万骑兵分别驻扎在边疆地区,与单于隔着长城对峙。

结语:单于由于苦寻无果,实在没有找到突破口,只得放弃入侵。单于由于本就元气大伤,单于这次失败之后更是直接病倒,不能够再领导匈奴。最后匈奴由于内部纷争在历史上不再辉煌,从此沉寂下去。

赵充国将军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对阵单于十余万大军,最后没有任何损失就迫使其不战而退,并且由于与汉宣帝制定的对外扩张计划得到了有效实施,这才导致匈奴的落魄。

更多文章

  • 西汉名将赵充国,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赵充国,匈奴,李广利,霍去病,刘彻

    今天与大家分享:西汉名将赵充国的军事观念,他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平。因此,在他主持汉王朝军事的那些年,汉王朝打仗虽然不多,但战果很丰硕,但凡战争,都是一次性解决问题,打得敌人长时间不敢再来。从而为昭宣中兴的和平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来说说赵充国的主要军事思想。一.大器

  • 汉宣帝为什么能够彻底解决边境问题?因为有老将军赵充国

    历史解密编辑:明月踏清风x标签:赵充国,汉宣帝,匈奴,霍光,宣帝

    汉宣帝的时候,匈奴人不断挑起羌人和汉朝的争端,宣帝派了义渠安国去解决这些事情。这个义渠安国是个强硬派,马上召集了部落首领前来,把其中闹腾的最欢的首领全部杀死,斩首了一千多个人。看到汉朝如此强硬的态势,更加激起了那些归附汉朝各羌人部落的愤怒,他们表示从此不再信任汉朝。于是羌人和汉朝之间矛盾不断,羌人开

  • 历史上真实的汉朝-名将赵充国(下)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赵充国,丞相,辛武贤,宣帝,屯田

    有一年秋天,赵充国病了,宣帝给他书说:听说你有病,年老加疾,万一去世,我很担忧。现在诏令破羌将军辛武贤到你的驻地,担任你的副手,赶快趁此天时大利,将士锐气,定于十二月击先零羌。你如果病很严重,就驻守不动,只让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领兵前去。这时羌众来投降者已一万多人。赵充国估计他们必定动摇,

  • 平羌神将赵充国的凄惨结局:八十丧子,忍气吞声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赵充国,张安世,太守,辛武贤,宣帝

    种田也能打胜仗——大器老成的大战略家赵充国(15)江湖闲乐生西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原本在青海湖一带放牧的西羌各部进入金城郡,欲与西域的匈奴势力联合,发动叛乱,夺取金城与河西地区,年近八旬的国宝级老将、后将军赵充国临危受命,率强弩将军许延寿、破羌将军辛武贤,领兵六万,前往金城郡以西的河湟

  • 赵充国曾参与拥立汉宣帝,在平羌之战中立下大功,绘图麒麟阁

    历史解密编辑:唐唐剪辑标签:赵充国,汉宣帝,匈奴,刘彻,霍去病,卫青,霍光,汉朝

    赵充国乃是汉宣帝时期的名将,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列。他七十余岁高龄时,尚且上马对外作战;告老之后,帝王还时常与他商议军事。赵充国声名赫赫,又备受赞誉。但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他几乎没有哪场战役名震天下,那他是如何成为名将的?作为将领,能大败敌人自然是极好的,但是能多谋善断,防患于未然更是绝佳,赵充国便是

  • 西汉名将赵充国,曾经打垮匈奴的猛人,为何没有卫青霍去病名气大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卫青,匈奴,刘彻,汉朝,赵充国,霍去病,李广利,汉宣帝,汉高祖刘邦

    卫青和霍去病比较有名,主要是因为在打匈奴这件事上,他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汉朝刚刚和匈奴开战,卫青和霍去病便领导了几大战役,把匈奴从漠南打回了漠北,自然会被后世所熟知。相比之下,同样作为西汉名将的赵充国,虽然也击败了匈奴,但他的成就,那是建立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人的成就之上的。也就是说,卫青和霍去病

  • 老将出马:赵充国与第一次汉羌大规模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匈奴,汉军,赵充国,李广利,汉宣帝,霍去病,老将出马,汉高祖刘邦

    西汉中晚期,匈奴在汉武帝与汉宣帝的连番打击之下,已呈日落西山之势。值此危亡时刻,汉匈战争的主线分出了额外的分支:那就是汉羌战争。作为牵制汉朝的盟友,羌人也加入了雪山草原大漠上的角逐。汉羌战争最后上升到了与汉匈战争同样重要但是缺乏应有关注的地位。羌人的历史羌人的起源非常古老羌人是非常古老的族群之一,最

  • 五星出于东方,汉宣帝命令赵充国进兵,斩首数百缴获十万马牛羊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赵充国,汉宣帝,马牛羊,匈奴,王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句话是写在一块汉代织锦护臂上的。这块护臂出土后,被评为二十世纪考古学最伟大发现之一,而且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名录。我们细看《汉书》和《史记》,就会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一说早有记载,汉宣帝以此为依据下令进兵,名将赵充国遵命行事,一战斩首数百缴获十万马牛羊。这两本史书还对

  • 汉宣帝说“五星出东方大利中国”,名将赵充国却为何抗命?

    历史解密编辑:绾绾娱乐大咖标签:五星,匈奴,刘询,丙吉,太守,汉朝,赵充国,汉宣帝

    天下的强汉(50) 主笔:闲乐生朱晖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羌之乱爆发,汉宣帝让御史大夫丙吉向76岁的老将军赵充国咨询用将之事,没想到赵充国竟直接推荐了自己,丙吉当场愣住了,心里暗想:天子派我来让你选人,你怎么选中你自己了。您德高望重岁数大,是武帝时代硕果仅存的老将军老国宝,国宝怎么能上战场呢?

  • 麒麟阁十一功臣之赵充国:以戎狄宾服,思股肱之美

    历史解密编辑:梦归秋辰标签:赵充国,匈奴,李广利,平定,丙吉,麒麟阁

    梦归陇原东,文史尽秋辰(梦归秋辰:第425期)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汉宣帝大喜之时将十一个功勋卓著的臣子挂在未央宫麒麟阁,历史上将其称为麒麟阁十一功臣。汉宣帝开创了用画像阁来祭奠功臣的先河,后面便有了云台二十八将,以及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功臣名将在每一幅画卷背后,是每一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