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乃是汉宣帝时期的名将,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列。他七十余岁高龄时,尚且上马对外作战;告老之后,帝王还时常与他商议军事。赵充国声名赫赫,又备受赞誉。但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他几乎没有哪场战役名震天下,那他是如何成为名将的?
作为将领,能大败敌人自然是极好的,但是能多谋善断,防患于未然更是绝佳,赵充国便是如此人物。汉朝与羌人一向关系紧张,赵充国常年在西陲督兵,对羌人了若指掌。赵充国回朝后,曾三次向朝廷进言, 分析形势,以便防患未然。他提出了以兵屯田的方针,并且主动请缨。赵充国率领不足一万人,驻扎湟水。面对羌人挑战,他避不应战,却以威信招降,暗中瓦解羌人部落的联合。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亦兵亦农的策略。这些方针不仅减轻了百姓负担,也让羌人不敢轻举妄动。
诸多将领年轻时征战四方,衰老时却一无建树,赵充国能晚年出征,本就是他实力的体现。古往今来,叱咤战场的老将屈指可数。三国时期的黄忠,作为历史上声名远扬的老将,屡次为蜀汉立下功勋。赵充国提出以兵屯田的策略时,已是七十岁高龄。“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他根据地形,用了不足万人的兵马。七十高龄,尚能带兵作战,且不仰赖兵多势重,这本就是实力的体现。名将之称实在是实至名归。
赵充国的备受看重,也是因为他在汉宣帝登基时有拥立之功。汉宣帝刘询虽然是帝王血脉,却因为巫蛊之祸而流落掖庭。汉昭帝驾崩之后,霍光拥立刘贺为帝。但刘贺登基二十余日便被废黜。此时的刘询却已饱读经书,又颇有才能,他也因此被看重。后来,大将军霍光与赵充国等人一起将他扶上帝位。“与大将军霍光定册尊立宣帝,封营平侯。”霍光权倾朝野,常对汉宣帝指手画脚。而赵充国有拥立之功,却安守本分,帝王自然也愿意重用于他。帝王的抬举,也让赵充国更加名扬天下。
赵充国虽然没有声名远扬的战役,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功勋不断。赵充国早年时,就曾随汉武帝征讨匈奴,加强了北部的边防。天汉二年(前99年),他又随大将李广利与匈奴作战,不慎被匈奴包围。在严重断粮的情况下,赵充国率百余壮士突出重围。“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连骑将军长史。”到汉昭帝时期,武都郡氏族有谋逆之心,赵充国率兵将此战乱平定。“昭帝时,武都氐人反,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将兵击定之,迁中郎将,将屯上谷,还为水衡都尉。击匈奴,获西祁王,擢为后将军,兼水衡如故。”汉宣帝时期,赵充国更是屡建功勋,他不仅多次击败匈奴,而且多次击退羌人。赵充国的大将之名,并非是一战成名,而是日积月累的功勋累积。如此稳扎稳打,更为难得。
赵充国
汉朝时期看似稳定,实则周围强敌仍然对其虎视眈眈。汉武帝的数次出征虽然勉强使边疆相对稳定,但各种矛盾仍然不断。赵充国作为将领,能数次平定叛乱,击退匈奴和羌人,又能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如此人物,堪称名将。不过,他的知名度比起卫青、霍去病要低很多,这是为什么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赵充国指挥的大战,比卫青、霍去病少
卫青霍去病的战绩,大家都很了解了。卫青指挥过河南之战、漠南之战,霍去病指挥过两次河西之战,舅甥俩共同指挥漠北之战。这些都是汉匈战争中非常重要的战役,取得的战绩非常显赫。
在汉武帝时代,赵充国只是李广利麾下的军中司马,曾经在一次战斗中,在李广利大军被匈奴包围时,“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避免大军被全歼的下场。在汉武帝之后,汉匈关系趋于缓和,赵充国的军事才能就没有发挥的舞台。到了汉宣帝时,在他年迈时,指挥平羌之战。总的来看,赵充国打过的大战,不如卫青、霍去病多。
平羌之战的重要性,不及卫、霍的伐匈奴之战
赵充国的军事才华十分高超,他是把《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应用得炉火纯青的第一人,整个平羌之战打得非常漂亮,体现了“上兵伐谋”的深邃军事思想,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胜利。
但是,从历史角度分析,西羌对大汉帝国的威胁,显然是远远小于匈奴。这也决定赵充国平羌之战,从重要性上说,是比不上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之战。西羌的军事力量,也与匈奴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就军事能力而言,赵充国不在卫青、霍去病之下,只是表现机会略少而已。
刘彻
读者对后汉武帝时代的历史较陌生
很多历史爱好者对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很了解,但对汉武帝之后的历史就了解比较少。除了课本的影响外,有关汉武帝的影视作品、历史图书也多,这都助长大家对卫青、霍去病的了解。
赵充国虽然成名于汉武帝时期,但当时只是一名下级军官。他真正写入历史,是到汉宣帝时,都已经七十多了,指挥平西羌之战。对于汉宣帝,一般读者对他肯定比汉武帝要陌生,有关他的影视图书,数量也少很多,对赵充国的了解,肯定也要少一些的。不过,可以不知道赵充国,但有一句成语,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叫“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赵充国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