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西汉名将赵充国的军事观念,他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平。因此,在他主持汉王朝军事的那些年,汉王朝打仗虽然不多,但战果很丰硕,但凡战争,都是一次性解决问题,打得敌人长时间不敢再来。从而为昭宣中兴的和平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就来说说赵充国的主要军事思想。
一.大器晚成的西汉儒将
赵充国与其他西汉将领有两点不同之处:首先是作为青少年时期就入伍的他,除了精于骑射等基本军事功夫外,还特别喜欢兵法,一本孙子兵法走到哪里看到哪里,几乎做到手不释卷。并且注重学习名将的用兵方略。
赵充国15岁的时候,就被调入到一支特殊的部队:虎贲军,其直接领导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汉军神霍去病。他参加的第一场重大战役,就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征河西之战。他跟随霍将军千里大穿插,重创匈奴河西二王,对霍去病精彩的用兵方略,从此了然于胸。
有理论知识,又经历了实战,为赵充国将来成长为一名儒将打下了基础。元狩四年(前119年),随着武帝取得第三次大举征讨匈奴的胜利,汉廷移民七十万口,赵充国全家移居金城郡的令居县。
赵充国听从国家安排,扎根边疆,安心工作,兢兢业业戍守边疆,直到他37岁时才等到了再次出征的号召,这位大器晚成的将军,也终于等到了扬名立万的机遇。
二.崭露头角屡立战功,敌人闻名逃之夭夭
当汉匈战争风云再起之时,作为河西地区屯垦军官的赵充国,也奉命随军出征,这时期的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中下级军官,所跟随军队的统帅,已不再是战无不胜的霍去病,而是汉武帝的另一个舅子,汉朝军事历史上著名的草包李广利。
由草包将军来统帅部队,对于汉军肯定不是好事,然而,却给赵充国以崭露头角的良机。战斗打响后,愚蠢的李广利立马上当,被匈奴的小股骑兵诱入包围圈,3万大军被匈奴右贤王部团团包围。眼看全军覆没在即,先前曾誓言“横扫匈奴”的李广利慌了手脚,看来横扫匈奴是不指望了,那就赶紧跑路保命吧。
可这次匈奴人准备得非常充分,他们动用了近10万精锐骑兵,组织了铁壁合围,汉军左冲右突,虽然杀伤敌人1万多,却始终无法冲出包围圈。
眼看着全军覆没在即,关键时刻赵充国挺身而出了。在汉军断水断粮陷入绝境的局面下,赵充国主动请缨,有人提议干脆分散突围,3万兵马能跑出一个是一个,甚至连主将李广利都丧失了信心,但赵充国当场怒吼道:“与其忍辱投生,不如死战为荣。”
在其感召下,李广利终于决定赌一把,为他精选了数百壮士开路,赵充国敏锐地发现了匈奴包围圈的薄弱环节,带头猛冲出去,一番猛打猛杀之后,终于在匈奴的包围圈里撕开了一条口子,3万汉军终于全身而退。战后盘点,赵充国率领的几百死士,幸存不过30多人,赵充国本人身中20处刀伤,可谓惨烈之至。
这李广利虽然打仗草包,但是做人还算厚道,事后在他向汉武帝总结汇报时,大赞赵充国之功劳。汉武帝闻讯后亲自接见,当场称赞“真壮勇也”。赵充国也因此一战出名、飞黄腾达,被提升为中郎将,之后又被提拔为车骑长史。以军功扬名立万的赵充国,让敌人闻风丧胆。
当匈奴大举发动十多万骑兵向汉塞开来,打算侵扰汉朝边区,到达时符奚庐山,准备入侵抢掠时,汉朝派遣赵充国统领四万骑兵驻守边境的五原、朔方、云中、代郡、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等九个郡。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吓得领兵退去。汉军就此不战而胜。
三.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是为了和平
在封建时代,军人大多数都是粗人,他们认为打仗的目的,是为了立功、或者能升官,再高点的就是封侯拜相。而赵充国却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个军事独特人才,他主张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打,也就是说战争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和平。
赵充国在多年的战争经历中,总结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慎战”的军事思想,也就是说,对国家没有好处的战争,他尽量不打。没有把握必胜的战争,赵充国坚决不干。他的座右铭是:“兵势,国之大事,不可不慎。”他的作战方针则是“全师保胜”,却非“深入多杀”。
赵充国的军事思想在平定西羌叛乱一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西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原本在青海湖一带放牧的西羌各部进入金城郡,欲与西域的匈奴势力联合,发动叛乱,夺取金城与河西地区,年近八旬的国宝级老将赵充国临危受命,被任命为西征军统帅,率军开赴前线。
赵充国到达前线战场后,下令坚壁清野,固守城池,同时宣扬民族政策,对西羌中强硬反汉的先零部落以剿为主,而对其中亲汉的罕、开二部以抚为主,这样一直拖到了十一月份,先零羌久战无功,士气低落,赵充国抓住机会,率西部都尉府之骑兵倾巢而出,向先零发动了突然袭击。
当敌人逃跑之时,赵充国又利用“穷寇勿追”、攻心为上等民族政策,去分化瓦解敌军队伍。最后汉军不费一兵一卒,迫使西羌近万人全体投降,并且还帮着汉军做通了不少西羌部落首领的工作,使其不战而降。取得了平叛的完胜。
总之,西汉名将赵充国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平的军事观念,让我们懂得了:真正的军人,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他们是国家的保卫者与守护神,我们各族群众最可爱的人。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