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闲聊强汉(增十)曹参当丞相后看似“萧规曹随”,其实是包藏祸心

闲聊强汉(增十)曹参当丞相后看似“萧规曹随”,其实是包藏祸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227 更新时间:2024/4/14 22:21:59

“萧规曹随”是非常著名的成语,其背后描述了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为西汉丞相的故事。成语的故事讲述了曹参继任丞相后无所作为,被汉惠帝刘盈责备,他以跟随前任丞相萧何制度的理由来应对。时至今日,很多历史书上对“萧规曹随”的事情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认为曹参坚持萧何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才让西汉从建国初的窘迫中脱离出来。然而很少人知道,这只是曹参行为表面上看起来的效果。实际上他延续萧何的制度,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除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外,他还在为开国功勋集团谋取私利。

曹参是汉高祖刘邦开国的大功臣之一,也是与萧何竞争对第一功臣的有力对手。虽然他的名气不如汉初三杰,但是从功勋上看却丝毫不逊于这三人。在刘邦从沛县起兵的老家底中,曹参堪称战功第一,可以与韩信相媲美。在韩信加入刘邦阵营之前,曹参是刘邦手下最能打的将领。在起兵反秦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后来楚汉争霸时也是汉军的中流砥柱,可以说是最受刘邦信任的武将。他在汉朝建立之前就代理过汉军左丞相的职务,甚至以此身份进入韩信军队,成为军中二把手,消灭两位诸侯王,攻下数百城池,可谓是战功显赫。

由于有着这样显赫功勋,他在汉朝建立时与萧何对第一功臣的地位进行争夺。虽然最后刘邦选择了萧何,但是也没有怠慢曹参。曹参被派往刘邦长子齐王刘肥的领地当丞相,成为沛县功勋集团中权势仅次于萧何的人物。在弥留之际,刘邦也留下遗言,让曹参作为萧何的继任者存在。由此可见刘邦对曹参的看重,把汉朝的未来都托付在他身上。可是萧何去世后,曹参如愿以偿的继任了汉朝丞相的职位,却并没有做出显赫的政绩。他甚至因为无所事事而与皇帝刘盈发生冲突,于是诞生了“萧规曹随”的故事。

从史料上看,曹参在萧何去世后离开齐国,前往京城当朝廷的丞相。汉惠帝刘盈按照父亲刘邦的遗言和萧何临终的推荐,任命曹参为丞相。曹参当了丞相后却无所事事,整日饮酒作乐,让刘盈非常不满。刘盈便让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窋劝说他,结果曹参却把儿子暴打一顿,赶进宫去伺候刘盈。

曹窋向刘盈诉苦,刘盈便在上朝的事后质问曹参。曹参和刘盈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问对案例之一,这便是萧规曹随。曹参的理由很简单,刘盈不如刘邦,自己不如萧何,刘邦和萧何定下的事情,自己不需要更改,照着做就行了。刘盈拿曹参没有办法,最终不了了之。

很多历史书将萧规曹随解读为曹参延续萧何的休养生息国策,这其实是有着很大误区的,也是以偏概全的说法。萧何的休养生息国策的确是由曹参延续,包括后来的王陵陈平周勃等人都延续了这个策略,而太后吕雉执政时期也没有改变这个策略。实际上刘盈向曹参提出问题时,就没有让他改变这个策略的说法。曹参只是把节奏带歪了,故意东拉西扯应付刘盈而已。实际上从刘盈当时的处境看,他只是想要曹参尽到丞相的职责,而不是天天在家里摆宴席喝酒。而曹参故意回避这种意向,把方向指向了国策。

从萧规曹随的奏对中可以看出,曹参是没有把刘盈放在眼里的,把这个汉朝第二任皇帝当小孩子糊弄。他的这种狡辩说法,实际上已经暴露了他并不是真心地想要像萧何那样治国,而是明显夹带着私货。从历史文献的资料来看,这种私货就是沛县开国元勋集团的家族利益。

刘邦的开国元勋们来自于四面八方,是从反秦战争中逐渐形成的。这里面主要分为沛县功臣集团,吕氏家族集团,异姓诸侯王集团,以及其他的功勋将领。其中资格最老而且最受刘邦信任的就是沛县功臣集团,他们从沛县起兵开始就是汉军的中流砥柱,最终成为了汉朝的政治根基。

到了刘盈即位后,汉朝的政治形势发生巨大改变,而朝廷的政治格局也变得复杂多变。首先,以三大名将为首的异姓诸侯王集团被刘邦拿下,韩信、英布彭越相继被处死。刘邦将异姓诸侯王的领地分封给刘氏子弟,形成了刘氏诸侯王集团。这些刘氏诸侯王的势力极大,其中最大的便是齐王刘肥。刘邦去世时,刘氏诸侯王的领地占据汉朝超过一半,其中刘肥的齐国最大,拥有七十三座城池。这些刘氏诸侯王有着强大的势力,还拥有一定的军权、财权、治权等。他们的存在对中央朝廷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使得中央的政策在封国中难以推行。

第二,吕雉当了皇后之后,开始扶持吕氏家族的人在朝廷中占据高位,并与沛县功臣集团进行广泛联姻。由于刘邦和吕雉的政治婚姻,所以吕氏家族成为刘邦起兵后第二大势力。吕氏家族本身又是逃到沛县的商人,所以和沛县官僚家族有着极深的关联。因此吕氏家族和沛县功臣们关系密切,并在吕雉的推动下以联姻的方式形成暂时的政治联盟。比如沛县功臣中著名的樊哙,就是吕雉的妹夫。吕雉把自己的妹妹吕媭嫁给樊哙,而樊哙又是朝廷中拥有兵权的大将军,双方在政治上形成联盟。

刘邦去世后,吕雉被尊为皇太后,她开始利用地位插手朝廷事务。而刘盈虽然是皇帝,一方面年轻,另一方面性格懦弱,不敢跟母亲争权,使得朝廷陷入了内争之中。吕雉争权的目的很直接,就是要扶持吕氏家族集团,并将这些家族分封到各地,形成吕氏的诸侯王,这也是吕氏家族最初跟随刘邦起兵的愿望所在。然而这个想法却受到以刘氏皇族为核心的刘氏诸侯王的反对,双方在朝廷中争权夺利,而夹在中间的刘盈则两头受气。吕雉不但构陷处死了赵王刘如意,还想弄死齐王刘肥。幸好有刘盈的及时庇护,才让刘肥逃回齐国。

从这些史料来看,当时吕氏家族和刘氏诸侯王已经势同水火了,双方是不死不休的状态。而刘盈夹在中加却两头不讨好,一方面是家族兄弟,一方面是母亲,他陷入了非常痛苦之中。由此可见,他责备曹参不处理政事,是指曹参对吕雉的做法听之任之,甚至纵容吕雉打击刘氏诸侯王。刘盈希望争取到曹参和沛县功臣集团的支持,阻止朝廷中内斗,让国家政治恢复平稳。可这并不是曹参所希望的,他甚至希望国家这种内斗越激烈越好。所以在出任丞相后,他表面上终日饮酒无所事事,实际上是在为沛县集团的利益谋划。

曹参的无所事事是表现在国家政务上,但他并不是什么都没干。他实际上是包藏祸心,搞了不少阴谋诡计。比如他一入丞相府便把里面的官吏换了一遍,驱逐了聪明伶俐像做大事的,换成了朴实敦厚能力笨拙的。很多人把这解释成休养生息,这完全是胡说八道。曹参如此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排除丞相府中来自于其他势力的耳目。其中关于吕雉和刘盈的耳目是重点,他不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传出去。他在丞相府里大设酒宴只是幌子,真实的目的是和沛县集团的其他功臣密谋,商量应对刘氏诸侯王和吕氏集团的策略。

又比如,曹参把儿子曹窋派到刘盈的身边,美其名曰伺候皇帝,实际上是在想办法监控皇帝的一言一行,打探宫里的消息变化。刘氏诸侯王和吕氏集团的内斗都是从宫里出来的,所以这个耳目非常重要。有了这样的耳目,沛县功臣集团就能在内斗中渔翁得利,及时抢占政治斗争的先机。

从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曹参是老谋深算的。他一直打着主意让刘氏诸侯王和吕氏集团内斗,从而扩大沛县功臣的利益。所以他表面上什么事都不管,天天在丞相府设宴喝酒,实际上却是麻痹双发的同时,搞着各种阴谋诡计。对于刘盈的诉求,他并不上心,因为他看重的是家族集团利益,而非国家和百姓。

从后面陈平和周勃延续曹参的策略来看,他们甚至是希望吕氏和刘氏诸侯王打起来,并加入到吕氏瓜分刘氏诸侯王的战争之中。这样以来,沛县功臣们的领地的权势都会大增,再加上他们控制着朝廷,如此一来便控制了整个汉朝。可以说曹参的行为是为了家族和集团利益在挖汉朝的墙角,休养生息、黄老治国、萧规曹随都只是借口而已。吕氏和刘氏诸侯王斗得越狠,越需要这样外部强力政治集团的支持,这就对沛县集团越有利。所以刘盈向曹参求助的时候,曹参知道刘盈拿自己没有办法,于是把他当小孩子糊弄。

如果让曹参操作下去,自然会给沛县集团带来最大的政治利益,甚至在地方上和刘氏诸侯王分庭抗礼,在朝堂中与吕氏家族平分天下。可惜老天爷不作美,曹参只当了三年的丞相便去世了,沛县集团的阴谋诡计由此被打断。曹参的继任者王陵比较耿直,不是阴谋家,也不会纵容吕雉乱来。他出面阻止吕雉篡权,虽然没能成功,却打破了朝廷中的均势,化解了刘氏诸侯王的危机。从这些史料来看,曹参不是什么贤相,只是个阴谋家而已。他的萧规曹随也不是什么高尚的佳话,只是掩盖政治阴谋的手段。

更多文章

  • 传·萧何曹参传原文

    历史解密编辑:小迷糊的小世界标签:曹参,萧何,韩信,高祖,丞相,项羽

    传·萧何曹参传原文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辩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 “文承萧何,武赖韩信”的曹参,怎么就没被刘、吕怀疑过?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萧何,韩信,曹参,刘邦,曹操,汉朝,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作者:傅安平《三国志·先主传》中讲,“(刘备)折而不挠,终不为(曹操)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意思是说刘备终生不肯处曹操之下,是为了避免被器量狭小的曹操所害。其实这不完全准确。曹操器量亦小亦大,如世人所知,他总归还是一个大英雄,悦服投附者甚众。刘备不肯处曹操之下,我想更与

  • 大汉开国名将曹参:从“第一功狗”到“萧规曹随”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曹参,韩信,萧何,刘邦,项羽,齐国

    文:秦牧言(读史专栏作者)楚汉相争,风云际会,英雄并起,纵横驰骋,总有说不尽的传奇与感叹。01、刘邦定位:功狗第一汉五年,随着不可一世的项羽自刎在乌江之畔,纷纷扰扰的天下也渐渐安定下来,接下来便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不过,一年多的讨论下来,结果却出乎将军们意料:一向不曾上过战场的萧何,居然要受封最多

  • 曹参为相三年,胡吃海喝一件事情都没办,被千古传诵的逻辑要看清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曹参,丞相,萧何,吕雉,韩信,刘盈,汉朝,汉高祖刘邦

    曹参是继萧何之后汉朝的第二位丞相,但他没办过政务,整日埋首酒坛,结果赢得后世不少赞誉之词,一直被传诵。萧何、曹参剧照其实,他的所谓的“千古传诵”着实被夸大了不少,关于他为相三年,后世倒是流传下一个“萧规曹随”的成语。但如果细品,这个成语能算褒奖吗?恐怕不能,充其量只能算是墨守成规与不作为,再不客气点

  • 曹参本身并没多大能力,为何刘邦、萧何、吕后都推荐他当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史吴前例标签:曹参,刘邦,萧何,吕雉,丞相

    西汉由刘邦一手建立,和手下中国杰出的人才共同打造了大汉王朝,比如杰出的就又大名鼎鼎的汉初三杰: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其中萧何在汉朝建立之后担任了汉朝的第一个丞相。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曹参也是开国功勋,在萧何死后,刘邦和萧何等人一致推荐曹参接替萧何当宰相。

  • 汉朝宰相曹参只顾喝酒吃肉,不理政事,却被百姓爱戴而传颂千古

    历史解密编辑:柳絮吹成雪标签:曹参,爱戴,宰相,萧何,刘邦,汉惠帝

    提到我国历史上的贤相,大家较为熟知的大概就是汉代的萧何、唐代的魏征……他们为国为民的胸怀,敢于直谏的个性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以为所有的宰相都如他们那样,一副正襟危坐的严肃样儿?事实上,我国历史上却有一位不同寻常的宰相区别于历任贤相,他就是被指“最懒”的宰相——曹参。这位西汉初年的宰相“无所事事

  • 曹参本身的能力如何?为何刘邦、萧何、吕后都推荐他当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曹参,萧何,吕雉,丞相,吕后,汉朝,汉高祖刘邦

    西汉由刘邦一手建立,和手下中国杰出的人才共同打造了大汉王朝,比如杰出的就又大名鼎鼎的汉初三杰: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其中萧何在汉朝建立之后担任了汉朝的第一个丞相。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曹参也是开国功勋,在萧何死后,刘邦和萧何等人一致推荐曹参接替萧何当宰相。

  • 汉初人物志:曹参

    历史解密编辑:午夜墨水标签:曹参,刘邦,韩信,萧何,项羽,黥布

    刘邦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与他的选人用人有很大关系,比如汉初三杰的萧何、韩信、张良,这三人都是无双国士。当然,刘邦的胜利也离不开其他功臣,比如曹参,作为与萧何齐名的历史名人,曹参不但文能安天下,而且还有着赫赫的战功。本文介绍下正史对曹参的主要记载(资料来源:《史记》的《高组本纪》、《曹相国

  • 平阳侯曹参:从沛县狱掾到万户侯,西汉第一武将功侯是怎么练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香茗史馆标签:灌婴,韩信,萧何,项羽,汉朝,平阳侯曹参,汉高祖刘邦

    在西汉开国功侯之中,萧何虽然凭借着长期坐镇后方,稳定后方的同时又源源不断供给前线而位列功臣第一,但要论战功最为卓著者,当属功侯榜第二、武将战功第一的平阳侯曹参。在汉初功勋武将之中,恐怕也只有因功封王的韩信可以凌驾于曹参之上。曹参本为沛县狱掾,沛县起兵后追随刘邦曹参本是沛县人,与刘邦算是同乡,早年曾任

  • 汉朝丞相曹参的不作为,“萧规曹随”是曹参丞相任内最大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窗前外的红杏标签:曹参,丞相,刘彻,萧何,刘邦

    自从萧何丞相去世后,曹参继任丞相,曹丞相每天喝酒吃肉,不问政事,百官看不下去到曹府谏言,曹参不让下属开口,只是把下属拉上宴席,在席间只谈风月不讲政事,后来连皇帝都看不下去,让曹参儿子向父亲劝解,曹参反把儿子暴打一顿。过几天皇帝亲自询问曹参,为何不理政务;曹参问皇帝:自己与萧何比谁的能力大?皇帝曰萧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