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西北有一支劲旅。那就是以马腾、马超父子为代表的西凉马家。很多人不知道,马氏父子有个更为显赫的先祖,他就是东汉时期的伏波将军马援。马援是扶风郡茂林人(今陕西兴平),曾经担任过陇西太守,对青海的历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今天咱们就来讲讲他的故事。
图1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在西汉末年的时候社会动荡,羌人也趁机反叛,诛杀了金城太守,占据了金城郡(西汉金城郡:青海西宁、海东、兰州一带)割据一方。直至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的时候,全国的人口已经减少了一半以上。而金城郡的人口更是十去其九。此时的羌人已经取代了匈奴,成为了东汉王朝最具威胁的边患。光武帝刘秀曾仿照西汉旧制,设立了护羌校尉一职,来管理羌人事务。然而他派出的首个护羌校尉温序,在上任途中就被叛军截获,温序也是刚烈,随后便拔剑自尽了。面对西北的混乱局面,公元35年,光武帝刘秀命马援担任陇西太守。马援打仗非常厉害,他首先在临洮打败先零羌;后来又在允吾谷(今青海民和川口河谷)、唐翼谷(今青海乐都西)两次打败羌人。他本人也是身先士卒,腿部中箭,但终于平定了此次羌乱。
图2
然而这个时候,朝中有些大臣却主张放弃河湟地区。理由是河湟地处偏远,不方便管理。马援却坚持反对,他说:“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今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光武帝十分欣赏马援的远见卓识,于是便采纳了他的建议。马援效仿前辈赵充国,在河湟地区开良田、修水利,鼓励百姓耕牧。又将来降的羌人,匈奴、月氏等民族妥善安置,并对其首领赐予爵位。公元37年,东汉重新设立了金城郡,战乱多年的河湟地区,又迎来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和安定。1979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出土了一枚铜印,上面刻有“汉匈奴归义亲汉长”几个字,这是东汉朝廷赐予匈奴首领的官印。这枚铜印,就是上述历史的印证。
图3
马援在担任了陇西太守六年后回到了朝廷,担任虎奔中郎将,而后又败为伏波将军。此后,他南征交趾,北击乌桓,立下了赫赫战功。有一次马援获胜归来。友人们纷纷前来祝贺,他却说,如今边患未平,好男儿应战死边疆,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埋葬,这就是成语“马革裹尸”的来源。马援62岁时,仍请缨带兵出战。他虽须发皆白,却仍披甲上马,威风凛凛,这又是成语“老当益壮”的来源。一代名将马援,最终病死于南征途中,实现了对自己马革裹尸的壮志!而他死后又被奸人诬陷,尸首运回家乡后都只能草草掩埋,令人唏嘘不已。然而,历史终究会做出客观的评价。公元78年,汉章帝追封马援为“忠成侯”。后世的帝王也对他多有封赠。1960年代,毛主席说,我建议,我们的高级干部都要读读《后汉书》里的《马援传 》,学习马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