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是一个多神的国家,上古神话中的伏羲、女娲、西王母、夸父等神仙都是先民们想象力的产物。在汉朝,神仙思想非常盛行,在这些神仙的形象中,却出现了不少胡人的形象。在我们的史料中,胡人大多以敌人的身份出现,将胡人形象与他们崇拜的神灵相结合,看上去似乎非常不合情理。汉朝人为什么会要这样做呢?我们通过对史料以及文物的解析,一步一步解开这个疑团。
汉朝的羽人形象
在汉朝,有一种羽人形象。它们拥有人的五官和身体,背后却多出了一对翅膀。羽人在许多古籍中都有出现。汉朝的《论衡》中对它的形象这样形容:
"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
这里所说的仙人,就是羽人。传说羽人骑着白鹿,因为有翅膀能飞,可以为主人讨得不死仙药。于是,羽人就成为了人们通往仙界,得以长生的重要载体。
在现代社会,考古学家从汉代墓葬中发现了许多羽人的形象。令人诧异的是,这些羽人的五官却一点也不像中原人。他们拥有高鼻梁、高颧骨、高眉骨,一对又长又大的耳朵,一头短发梳于脑后。相比中原人扁平的五官,它们更像是以胡人作为原型创造的。
羽人与胡人是不是真的有关联?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另其他汉朝画像找到答案。
山东沂南汉墓的前室的八角立柱上,有一副胡人与羽人共同出现的画像。画像中,胡人与羽人同框,除了这两种形象,还出现了神兽、青龙、仙人。而在江苏的一处汉画像中,也有类似的场景。这副画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顶端是云中仙人、腾云的双头龙、中间是繁星,星空中有鱼和胡人骑龙,最下方有胡人在舞蹈、一条白虎身后站着一个羽人。
通过观察这些画像,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一些神仙确实与胡人有关联,而且绝对不是个例。但这些画像中,胡人与羽人虽然有着某种亲密的联系,但依然是各自独立的形象。
在另外一些汉画像中,胡人的形象似乎已经取代了羽人的位置。临沂汉墓中的一幅画像中出现了三个胡人,一人骑着长有翅膀的鹿、前后两人伸手戏鹿。前面我们介绍过,关于羽人传说中的羽人骑鹿,但这副画像中的胡人却已经完全替代了羽人的位置。
为什么这些神仙的形象是以胡人形象出现?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再通过羽人的身份在加以佐证。
人们在创造这些神灵时,是凭空想象的,可一旦要将这个形象具象化,就必定会有参照物。汉朝是第一个与胡人往来频繁的时代,胡人的外形与中原人相差甚远,工匠们在创造羽人时,用胡人的形象作为蓝本也是情理之中的行为。
虽然它是一个假设,但并不是毫无理由的。我们可以通过对羽人身份的考证去证实这个假设的合理性。
我们从羽人被赋予的能力来看,羽人能求长生药、能渡人飞仙。而在汉代的神仙中掌管生死药的是西王母,羽人与西王母存在一定的联系。西王母住在极西之地,那么西方怪异的胡人形象,自然就更贴近这些神仙的形象。这样一追溯,前面的假设就变得合理了。另外,还有更多的证据证实这种推测。
大行伯的胡人形象
1955年,四川成都出土了一块西王母画砖像。这幅画像中西王母坐于龙虎座,她的周围有九尾狐、蟾蜍在舞蹈,有玉兔捧灯,还有人伏地跪拜。西王母的左边站着一位身材纤细的仙人,高鼻深目,同样有着明显的胡人特征。他手里握着一把长戈,发型非常怪异,向上扎着两个左右分开的马尾。
对于这一个形象,考古界也有非常多的争议,许多学者猜测这位仙人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大行伯"。
《山海经 ·海内北经》: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贰负之尸在大行伯东。
在山海经中,大行伯也是手握长戈,在它的东面是犬封国,而贰负的尸首就埋在大行伯的东边。
学者给出了四点理由证实它就是行神——大行伯。首先,画像构图的方向取位,非常符合汉人祭祀行神的方位习惯。其次,大行伯在秦汉的神话传说中属于西方神祇,与画中胡人形象吻合。其三,画中人物之间的联系,在关于大行伯的神话传说中,都能找到根源。最后一点,大行伯把戈的形象也与画像一致。
不管画像中的仙人是不是山海经中的大行伯,其实并不重要。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外貌特征在汉人形象中人是不存在的。它与羽人的形象有着诸多的共同点,它们都与西王母有关,它们同样有着胡人的外貌特征。
除了以上神祇形象外,汉朝人还创造出各种胡人仙境相联系的画像。例如:胡人抱子、胡人骑麒麟、胡人射凤、胡人骑羊等等。
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完全的肯定,汉朝人之所以把仙境与胡人相联系,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创造的。相比后世的各路神仙已经全部汉化的形象,汉朝的匠人们反而显得更加的严谨。他们认为在西方的神仙,外貌也应该与胡人更加接近。这仅仅是艺术上的表现手法,与胡人在汉人心中的印象和地位并没有直接联系。
在汉代,对西王母的信仰非常盛行,她是汉代神仙体系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在我们中国本土神话中,以昆仑山为中心的神都是上神,更何况西王母能掌管不死药,这对帝王是何等的诱惑。
从秦始皇派徐福寻找长生药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秦始皇对长生的渴望。汉代帝王对长生同样非常执着,炼丹之术也是由汉朝开始盛行。
我们知道,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其目的是想说服大月氏联合抵抗匈奴。汉明帝派班超出使镇抚西域各国,重开丝绸之路。他们出使西域的主要任务虽然是军事任务,但还有另一个我们并不知道的任务——寻找西王母之邦。这并非笔者的信口开河,有史料为证。
《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了张骞从西域归来后,向汉武帝报告的内容:
"条支在安息数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为了验证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真实性,张骞曾向安息国长老打听,而安息国的长老听说条支国有西王母的存在。虽然我们并不清楚张骞是如何翻译西王母,又与安息长老所说的是不是同一个女神,但很可能汉武帝曾嘱托过张骞寻找西王母的下落。
后来,班超的副使甘英抵达了条支,但依然没有见到西王母,但他却听说西王母在"大秦"的西边。
《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居处,几于日所人也。"
为了印证罗马的西边是不是有西王母,甘英也曾想过渡海。结果安息人因为担心两国直接通商后,安息国的利益受损,于是劝阻了甘英。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汉人在证实西王母的过程中,得到了安息长老的指引。胡人就像是神灵与汉人传递信息的使者,或许这就是他们将西方神祇与胡人相联系的主要原因。
总结
汉朝丝绸之路打通后,西域诸国与汉朝往来友好,胡风对汉人的影响极深。汉朝人从天子到百姓对胡人的风俗文化都非常热衷,把神仙形象胡化,也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我们很难用今天的标准,对古人的封建迷信思想做定义。这些神话传说不仅丰富古人的精神世界,也激发了他们足够的好奇心。为了寻找真相,他们跨出了脚步,在一次一次的寻找途中,重新认识了世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