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世人皆以为袁绍是酒囊饭袋,手下个个都是庸碌之徒,不堪重用,才导致袁绍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被曹操大败而灭,殊不知,如果袁绍能早点听取一个人的策略,怕是早就一统天下了,至于三国之乱不也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吧!
此人是谁呢?此人名叫沮(ju)授,三国袁绍帐下第一智囊谋士。
三国时期,每一个政治集团都有自己的战略纲领,曹操有荀彧提出的奉天子以讨不臣,刘备有诸葛亮的《隆中对》,孙权有鲁肃的《榻上问策》,而袁绍则有沮授的战略方针,如果袁绍能对沮授言听计从,恐怕历史真的会改写。
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奉天子以讨不臣,政治资本大大增强,在后来的发展中也证明,这条谋略是正确的,可是在荀彧之前,有人比他更早地提出了这个策略,这个人便是——沮授,沮授进谏建议袁绍迎献帝,迁都至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袁绍听后打算听从沮授的建议,但淳于琼等人认为要复兴汉室太难,而且迎立汉帝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劝袁绍不要用此计策,袁绍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最终曹操迎献帝与许昌,执天下牛耳。
袁绍,废长立幼,诸子分立,沮授屡屡上表劝说:
世称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义。”但袁绍坚持是要令四子各据一州,以观察其能力。沮授走出袁绍的府门,叹息道:祸患要从此始了!”
后来,袁绍死后,袁尚、袁谭果然因争位而战,自相残杀,不久袁氏家族分崩离析。
官渡大战前,沮授劝说袁绍,与曹操交战时机不成熟,沮授认为,袁军讨伐公孙瓒,连年征战,百姓疲敝,仓库无积”;何况曹操奉迎天子,建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无名,不可妄动。为了摆脱政治上的被动局面,同时争取时间,休整士卒,沮授提出“修耕战缓搏败曹”的建议,沮授又说:应当先派使臣向天子报告剿灭公孙瓒的捷报,奖励农耕,休养生息。如果上达天子的言路断绝,再宣布曹操一手遮天的罪恶,然后进兵驻屯黎阳,逐步经营河南,多造舟船,整饬兵器,分路派出精锐骑兵,扰乱曹操统属区,让对方得不到安静,我方以逸待劳,不出数年便可以击溃曹操,稳操胜券。
好大喜功的袁绍在郭图、审配的“公师徒精勇,将士思奋”的阿谀颂词中迷失了自己,悍然发动官渡之战,沮授又说:河北兵虽然人多势众但勇猛不如河南兵,河南的粮少而财少过河北;河南利于速战速决,河北利于缓慢战斗。缓慢抵抗,拖长战事。”建议以持久缓进的战术来拖垮曹军,但袁绍又不听从。
双方交战过程中,沮授又提出
分兵守延津,以备官渡战事不顺之时安全撤退,但袁绍拒绝并以扰乱军心为由,差点杀了他,沮授伤心不已,但仍忠心耿耿。
后官渡大败,袁绍忧郁而亡,沮授被俘,曹操爱其才华,求贤若渴,但沮授誓死不降,曹操也没有为难他,只是把他留在营中,好生款待,沮授仍然不为所动,夜半盗马北归,终被射杀,曹操念其忠义,以王公之礼厚葬,并感叹:
我若早得先生,恐怕天下已平定很久了。
可惜的是,沮授明珠暗投,终不得志,真是应了那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千古教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