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大败后,袁绍大将蒋义渠在黎阳收拢了败兵,曹操没有渡过黄河追击袁绍,因此此时的曹操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袁绍回到冀州后,迅速平定各处的叛乱,稳定了四州局势
(冀州城邑叛绍者,绍稍复击定之
袁绍虽然在官渡大败亏输,但四州的家底仍然在,双方的较量其实才刚开始。
战后,曹操收缴了袁军未及销毁的一大批曹军内部人员的投诚文件,然后当众全都烧了,同时表示:
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这就是领导艺术,底下这些中下层都是墙头草,毕竟都是人嘛,都有自己的算计,你要是既往不咎,大家也就心定了,否则一直紧绷着,早晚还会反你。
曹操在豫州休整了几个月,第二年春天,他在兖州东平国召开了军事会议,讨论接下来是北进冀州还是南下荆州。
曹操的本意还是想去打刘表,为啥呢?
1、官渡一战,整个豫州的粮草都被消耗殆尽(
年,太祖就谷东平之安民,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
2、袁绍的恐怖实力他是见识到了,还是打刘表轻松啊(
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讨刘表)
荀彧再次反对:
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
应趁袁绍大败的机会,一举平定河北。
领导也容易犯糊涂,关键旁边得有明白人指明道路,刘备初期干不过曹操,缺少顶级谋士是个重要的原因,荀彧已经数次在关键时刻扭转了曹操的战略方向,曹操能定鼎北方,荀彧功不可没。
相反,袁绍却损失了自己最优秀的谋士:沮授
沮授生于河北广平,很早就被举为茂才,举茂才,历二县令,步入仕途后曾两次做县令,颇有政绩,在士人里以“有大志,善于谋略”著称于天下。
又为韩馥别驾,表拜骑都尉。
韩馥做冀州牧的时候,沮授颇受重用,不但是冀州的二把手,还兼任冀州的骑兵军团统帅。
文武双全!
这在三国顶级谋士的队列里都是相当罕见的存在!
韩馥让出冀州后,沮授等人也跟了袁绍。
袁绍问计于他:
今贼臣作乱,朝廷迁移。吾历世受宠,志竭力命,兴复汉室。然齐桓非夷吾不能成霸,句践非范蠡无以存国。今欲与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将何以匡济之乎?
沮授说:
将军弱冠登朝,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忠义奋发,单骑出奔,董卓怀惧,济河而北,勃海稽服。拥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陵河朔,名重天下。若举军东向,则黄巾可扫;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师北首,则公孙必禽;震胁戎狄,则匈奴立定。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比及数年,其功不难。”
这番话无异于袁绍版本的隆中对,先定河北,再取幽、青、并三州,后合四州之地南下中原,孰人可挡!
袁绍之后的行动完全照搬了沮授的谋略,统一了黄河以北的四州。
对沮授的能力,袁绍还是相当认可,封他为监军。公孙瓒被灭之后,袁绍统一河北,占据四州之地,成为天下第一大势力,沮授的威望也达到了顶峰:监统内外,威震三军。
对袁绍账下的这些重要谋士,荀彧曾经有过一段经典的评价: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大家发现没有,袁绍账下几个重要谋士田丰、审配、许攸、逢纪都赫然在列,却偏偏没有袁绍集团的第二号人物——沮授。
这说明了什么?
沮授太强了!连荀彧也找不到他的弱点。
但是一个威震三军的人,袁绍心里会放心嘛?尤其在战胜公孙瓒后,袁绍的内心开始急剧膨胀,他开始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了!
对于
沮授提出的通过袭扰战拖垮曹操国力的战略,袁绍不予认同,反而听信了
郭图的进馋:
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与主不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此黄石之所忌也。且御众于外,不宜知内。
同时把沮授统领的军队分成三部,其中两部分别交给郭图和淳于琼
(绍从之。绍乃分授所统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
仅仅因为战略的分歧,沮授的军权就被剥夺!
袁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还要追溯一段往事。
韩馥出让冀州时,沮授曾劝谏:
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奈何欲以州与之?
不要怕,干袁绍!
你说袁绍心里会不会有芥蒂、有隔阂?
为了打公孙瓒,袁绍不得不依赖
沮授为首的冀州本土派,但是公孙瓒一除,袁绍自觉天下无人再是他的对手,相反冀州豪族开始成了他重点防范对象。
这次分兵就很有妙处,沮授的军权给了元从淳于琼和颍川郡人郭图(加入革命的时间比你们河北派早,忠心度高)
被剥夺军权的沮授自然忍不下这口气,随后发表了消极观点:
绍临发,沮授会其宗族,散资财以与之曰:夫势在则威无不加,势亡则不保一身,哀哉!”
要知道,沮授的“威震三军”并不是袁绍平白给的,而是长期战争中在大量军功的加持下形成的,在他身后有一大批的河北本地将领,沮授被夺军权加上他的消极言论,河北将领的震撼、沮丧和惶恐可想而知(张郃的临阵投降可能也和沮授的言论不无关系)
沮授虽然不满,但在后续的战事中还是尽心尽责:
1、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
绍不听。
太祖救延,与良战,破斩良。
2、绍将济河,沮授谏曰:胜负变化,不可不详。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获,还迎不晚,设其有难,众弗可还。
绍弗从。
3、太祖还官渡。沮授又曰: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战,北利在於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
绍不从。
4、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运车,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断曹公之钞。
绍复不从。
对于沮授的建议,袁绍只有一个态度:不从!
对比平定冀州时的言听计从,袁绍的态度可谓天壤之别,他打压冀州本土派的意图不言自明。
后来更是将沮授的部曲全部划给了郭图
(绍恨之,乃省其所部兵属郭图)
即便袁绍刻意打压,沮授仍然展现了东汉难得一见的士大夫气节,曹操夜袭乌巢顺利得手,张郃、高览阵前倒戈,袁绍大军彻底崩盘,沮授来不及北渡而被俘,被押见曹操(
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馀众伪降,尽坑之。沮授不及绍渡,为人所执,诣太祖)
授大呼曰:授不降也,为军所执耳!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
曹操与沮授有旧,见沮授不肯加入他的阵营,感叹到:
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沮授虽不降,但仍获曹操厚待。但沮授之后密谋回到河北,事败被杀。
沮授之死,是袁绍的重大损失,如果沮授活着,曹操征服河北的难度将提升数级!
曹操听取荀彧的意见后,
遂于四月挥军北进
,大败袁军于仓亭。
曹操本想乘胜追击,渡过黄河,直接攻打袁绍本土,半路却突然下令撤兵,因为一个老熟人又在后方搞事了,谁呢?
刘备。
刘备在汝南郡被曹仁率领的虎豹骑打败后,
以连结刘表为由,再度向袁绍申请带兵复到汝南。皇叔联合黄巾余党龚都,再度集结数千人,继续大肆劫掠汝水、颍水之间,许都以南风声鹤唳。
九月曹操回到许都,准备亲征刘备。听说曹操自己要来,刘备又一次跑了。刘备没再回河北,他看出袁绍大势已去,于是
南奔刘表,之后被安排屯军
新野。
震慑刘备后,曹操得到一个重大消息:袁绍死了。
官渡之战对袁绍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居然在稳占优势的情况下,被曾经一直扶持、看不上的小弟击败,自傲的袁绍实在接受不了,发病吐血而亡。
袁绍虽然对下属比较猜忌,但对百姓还是很宽厚的,去世之时,河北百姓没有不悲痛的,市里巷间挥洒着眼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
有此民意基础,袁家的第二代如能好好经营河北,未必不能维持划河而治的局面。
只是袁绍死前再次犯下大错,沮授最担心的局面出现了:
世称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义
袁家丢失河北的败亡原因就是诸子分立!围绕新主的册立,河北新一轮党争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