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俘虏旧友沮授。不愿投降的沮授企图逃走,再次被俘,厉声道:阿瞒,你若不让我走,就赐我一死吧!
曹操仰天长叹:“我若能早点得到你,何愁天下不定!既然你不愿助我,我也不能放你回去!”说着,就下令将沮授斩杀!
沮授原为冀州牧韩馥的部下,贤名远播。袁绍采用反客为主之计,派人逼迫韩馥让出冀州。韩馥懦弱胆小,竟不顾沮授等人劝阻,双手将州牧的印绶奉上。
由此,袁绍兵不血刃入主冀州,并重用沮授、田丰等人。
沮授为袁绍提出了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聚冀州人马以控河北,东扫黄巾余孽,西灭黑山张燕,北击公孙匈奴,而后以青幽并冀四州之力,手握百万精兵,网罗天下英才,向南迎天子以讨不臣!
袁绍闻言大喜,立刻令沮授出任监军!沮授以为遇到明主,殊不知除了此次问计,袁绍竟对他言不听计不从。据统计,沮授有7番献策被袁绍拒绝。
一是迎奉天子于邺。
公元195年,汉献帝辗转河东、四处逃亡。沮授劝袁绍抢先下手,将汉献帝迎来河北,并以邺城为都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但将军淳于琼与谋士郭图认为汉室难扶,还会分走袁绍的权力,坚决反对。
袁绍也担心汉献帝一来会反客为主,正如自己逼走韩馥一样,对沮授之计不予采纳。次年,曹操迎奉天子于许都,经常对各路诸侯下诏,袁绍后悔莫及!
二是反对四子分立。
袁绍占据四州之地后,让3个儿子和1个外甥各督一州,相互竞争:长子袁谭督青州,次子袁熙督幽州,三子袁尚在自己身边督冀州,外甥高干督并州。而且袁绍偏爱袁尚,打算废长立幼。
沮授认为诸子分立是取祸之道,会祸起萧墙,屡次劝阻。但袁绍不听,沮授只能叹息:“祸其始此乎!”
后来,袁氏兄弟果然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尤其是袁绍死后,袁尚和袁谭大打出手。郭图和辛评拥立袁谭,逢纪和审配拥立袁尚,袁军分崩离析,才让曹操有可乘之机,各个击破!
三是疲曹3年之计。
曹操击败刘备后,袁绍决定率10万精兵进攻许都。沮授分析袁曹优劣及地理形势,认为应当依靠兵多粮足的优势,分遣精骑,袭扰边境,使曹操疲于奔命,难以发展。如此坚持3年,则曹操一举可擒。
沮授的疲曹之计与田丰不谋而合,是稳操胜券的万全之策,不必冒险与善于用兵的曹操决战。
但郭图坚持以多欺少、速战速决。袁绍也认为优势在己,下令出兵。郭图又趁机进谗,将沮授所掌大军一分为三,由沮授、郭图和淳于琼各典一军。
四是劝阻独用颜良。
白马之战时,袁绍原本派颜良、郭图和淳于琼3人各领一军进围白马。曹操采纳荀攸之计,佯攻延津,袁绍中计,将郭图和淳于琼调回,只留颜良继续攻白马。沮授连忙劝阻:“颜良性格促狭,虽然勇武,却不可单独任用!”
袁绍不听,结果曹操急袭白马,关羽斩阵颜良,解除白马之围。
五是大军留守延津。
白马之战后,袁绍派文丑和刘备领6000骑兵渡过黄河追杀曹操。沮授认为应将大军留守延津,分兵进攻官渡,若胜再增兵,若败亦可全身而退。
袁绍不听,沮授因此称病不见。袁绍记恨沮授,收其兵权交予郭图。结果,文丑在延津之战被曹操600骑兵击败,而后官渡大败时,延津无人接应,袁军只能一路溃退。
六是缓进消耗之计。
袁曹两军对峙于官渡,沮授认为曹军兵少粮少却很勇猛,袁军兵多粮多却不善战,因此曹军利于速战速决,而袁军利于缓慢战斗,拖延消耗。
然而,袁绍又不听,认为自己势大粮足,就该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地一决生死。
七是援兵护粮之计。
袁绍和曹操攻守数月,互有胜负。时间一久,曹军粮草将尽,军民疲惫。而袁绍有恃无恐,派淳于琼率1万士兵护送粮草至乌巢驻守。
鉴于曹操曾偷袭韩猛将军的运粮队,沮授献策袁绍另派蒋奇率领一支奇兵在运粮队外部巡护支援,防止曹操劫掠。
袁绍急于让张郃和高览攻打曹操大本营,不肯分兵。结果,许攸叛袁投曹,将乌巢粮仓的部署泄露得一干二净,曹操亲率骑兵趁夜纵火烧粮,淳于琼兵败身死。张郃和高览见乌巢被烧,也率部降曹。袁军自此大乱,兵败如山倒。
官渡一战后,袁绍仅率800骑仓皇渡河而逃。沮授来不及逃走,被曹军俘获,带至曹操面前。曹操与沮授有旧,笑道:“没想到咱俩会以这种方式再见!”
沮授将负责揽到身上,冷冷地回复:“沮授智计不足,令袁公败北,所以被你擒获!”
曹操想将他收归麾下,劝说沮授:“袁绍无谋,不用你的妙计。如今天下未定,你不如过来辅佐我吧!”
沮授叹息:“我的叔父、母亲、兄弟、宗族全在袁公手上。阿瞒,我只求速死!”
曹操见他态度坚决,还想慢慢收服他,于是亲去其缚,予以厚待。岂料,沮授密谋出逃,再次被抓。他高呼“宁死不降”,又以言语相激,曹操只能狠心将其斩杀。
沮授与田丰都是袁绍手下的忠义谋士,智谋眼光堪比前朝的张良与陈平,亦可与当时的荀彧和诸葛亮匹敌!只可惜袁绍不听忠告,尽信谗言,成功避开了所有正确选项,焉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