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何进身为大将军,杀不了十常侍;十常侍不投靠何进?

为什么何进身为大将军,杀不了十常侍;十常侍不投靠何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嫋嫋故事会 访问量:4131 更新时间:2024/1/15 16:57:25

十常侍之乱是摧毁东汉帝国的导火索,从那以后,由董卓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武装对抗,将东汉帝国推入军阀割据时代,统一的中央政权彻底垮塌。

“十常侍之乱”的历史背景有点复杂,甚至这个叫法都有问题。如果我们把何进,与十常侍之间的冲突,简单归结为个人矛盾,就很容易产生疑惑:一群太监,何进对付他们怎么那么费劲?面对威胁,十常侍为何不借风使舵,投入何进的怀抱?

我们从十常侍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以及它与皇权、士族阶级及外戚之间的关系谈起。

十常侍的诞生及政治意义

1.常侍是个什么官

通常认为常侍是宦官,其实不对。常侍是散骑常侍的简称,最早是由士人担任,其职责就是皇帝的随驾侍从,兼有皇帝的政策顾问职能。

汉武帝设立内朝官后,常侍就变成了正式的顾问身份,西汉的常侍大多是士族子弟,品稚较低,地位很重要。由于常侍需要经常出入皇宫内院,所以常侍又分两种,一种加了“中”字头,即中常侍,他们有资格出入内院,没有中字头的,不能出入院。

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宦官出任中常侍,到东汉时期,由于外戚专政,中常侍全部由宦官担任。他们充当了太后与外朝的联络人,逐步掌握一些实权。

2.十常侍是个什么机构

十常侍应该叫十二常侍,这个称呼来自于汉桓帝时期。梁太后去世后,汉桓帝与大将军梁翼的矛盾冲突加剧。在单超等五常侍的支持下,汉桓帝一举诛杀梁翼及其党羽,夺回了皇权。

汉桓帝为了表彰宦官们的贡献,册封单超等五人为县侯,开了宦官封侯的先例。此后中常侍人数逐步扩大到十二人,形成内朝官核心,习惯称呼叫“十常侍”。

3.十常侍存在的政治意义

由于历史黑化,宦官集团一直被扭曲,其实客观来讲,这是一群生理有缺陷的人而已,他们同样有能力、有追求、有政治理念、有个人立场,他们中有奸邪小人,也有品行高尚的君子,不能一概而论。

从中常侍逐步走向政治中心的过程看,他们其实是皇权用以对抗士族集团的工具。中国的历史,大致上可以看成是皇权与士族阶级共治天下的历史,士族阶级与皇权之间,既存在相互依存,又存在激烈斗争。

东汉是士族阶级,从豪门向门阀过度的阶段,皇权处于半残废状态。皇帝们为了对抗士族集团,迫不得已,大力培养宦官集团,以对付士族集团,中常侍就是宦官集团的核心。

所以,十常侍其实就是皇权的依附品,是皇权刻意培养的第三方势力。倘若没有宦官势力,恐怕东汉帝国早就进入了门阀士族轮流坐龙椅的时代。

十常侍与士族、外戚之间的关系

从十常侍的发展,我们知道了十常侍与皇权的关系,那么他们与士族集团、外戚之间什么关系呢?

1.十常侍与士族集团是天敌

毫无疑问,十常侍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士族集团对皇权的掣肘,他们充当皇权的打手,为士族阶级所痛恨。不光东汉如此,其实历朝宦官势力都是如此,这跟宦官势力的特殊性有关,也因此,有权书写历史的士族阶级,才不断丑化宦官集团。

严格讲,宦官集团都算不上政治势力,只需皇帝一句话,他们立刻灰飞烟灭。宦官不像士族集团,可以通过婚姻关系,家族累世积累政治资本,宦官其实就是个体的叠加,势力很脆弱。

所以,宦官必须依附皇权才能生存,也因此他们在执行皇帝的命令时,往往表现得非常极端,对士族集团的打压,也格外狠。士族集团在政治旗号上不敢与皇权对立,就把所有的仇恨,都加在了宦官头上。

2.十常侍与外戚关系微妙

外戚势力比较特殊,它本质上是士族集团,可是又能操控或代表皇权。所以,外戚与士族集团既有合作,又有矛盾。他们既是皇权的拥护者,又不断伤害皇权。

比如梁冀,是他拥立了汉桓帝,可是又把汉桓帝压制成傀儡,甚至他曾经毒杀了汉桓帝的前任汉质帝。

这种复杂的局面,导致宦官集团与外戚的关系很微妙。由于皇帝不能行使皇权,所以一部分宦官会倒向以皇太后为首的外戚。当皇权与外戚发生矛盾时,宦官集团身不由己地陷入了内部分裂。

十常侍选择了何氏,并送上了一份大礼

汉灵帝驾崩后,宦官集团就面临着分化的局面,这跟汉灵帝驾崩前的遗诏有关。

汉灵帝半辈子受到外戚和士族掣肘,深知皇权获得的不易,偏偏他才32岁,就要远行了。两个儿子,太子刘辩何皇后所生,次子刘协王美人所生。本来刘辩即位顺理成章,可是汉灵帝不这么想。

他认为:刘辩年龄小能力弱,外戚势力又太强大,这不又走入外戚专政的节奏吗?刘协虽然也年幼,但是他更聪慧,又没有外戚势力掣肘,他当皇帝可以独立行使皇权。思来想去,他决定冒险,叫来小黄门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将刘协托孤于他。

东汉之乱,就跟汉灵帝这个不成熟的政治考量密不可分。

汉灵帝以为,他已经将军权交给蹇硕,应该可以控制得了何进。岂知蹇硕离开了皇权的支撑就不灵,何进根本不听蹇硕指挥。蹇硕除了自己的上军,其余七校尉指挥不动。更可怕的是,汉灵帝驾崩,十常侍选择了投靠以何氏为代表的皇权。

宦官集团内部的分裂,是汉灵帝没预料到的局面,何进利用十常侍,轻松斩杀蹇硕,夺取了西园八校尉控制权。

可见,不是十常侍不主动投靠何进,他们已经为何进送上了一份大礼,确保他的外甥刘辩顺利登基。那么,政局怎么就演变成了十常侍与何进之间的你死我活了呢?手握兵权的何进,又怎么被赤手空拳的十常侍干掉了呢?

对面士族集团的压力,何进抉择了抛弃十常侍

何进与十常侍的翻脸,源自于两个因素:

  • 其一、豪门士族集团的压力

前面我们说过,外戚本质上是士族集团一员,只不过何氏比较特殊,他们是东汉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自平民的家族。何进在妹妹入宫前,从事的职业是屠夫,祖上从来没有做过官。

汉灵帝为何要突破“规则”,立一个平民之家的女子为皇后?目的就是为了摆脱豪门士族对皇权的掣肘!所以,汉灵帝其实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皇帝。

可问题是,当了外戚的何氏一族,他们不傻,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政治根脉在哪里。汉灵帝要的就是何氏没有根脉,但是何家人不能这么想,为了家族的未来,他们必须扎下根。往哪儿扎?豪门士族集团呗,别无他选。

所以,何进表现出了对豪门集团的积极靠拢,这既是后期汉灵帝对他不满的原因,也是袁绍等人与何进走得很近的原因。

对何进来说,他一只脚站在豪门集团的船上,另一只脚站在宦官集团的船上,看起来很稳当,其实不然,因为这两条船永远不能同步。

十常侍之乱的始作俑者,就是以袁绍为代表的豪门士族,是他们逼着何进选边站,以诛杀十常侍,作为入伙的投名状。所以,严格来讲,这场动乱不应该叫“十常侍之乱”,而该叫“袁绍之乱”!

虽然何进不想杀十常侍,但是在选边站的压力之下,很显然,他只能选择抛弃十常侍。问题来了,手握军权的何进,为何竟然被十常侍反杀了呢?

其二、外戚集团的内部不统一

问题出在何氏集团内部的决策分歧。何进决定抛弃宦官集团,可是何太后、何苗都不同意。

何太后的理由很简单,宦官比士族更可信,你看看祖上几代,哪一次不是靠宦官政变,才帮皇帝站住脚?没有宦官,那帮外朝大臣,恐怕早就改朝换代了。再说我一个寡妇,如果没有宦官,让我跟一帮仕子打交道,成何体统?

何进选择士族,何太后选择宦官,两下僵持上了!

所以,不是何进杀不了十常侍,而是在何太后反对的情况下,何进不能杀,除非自家人先打起来。

何家人分歧之下迟迟拿不出统一意见,又各行其是。何进在豪门集团怂恿下,与十常侍越来越紧张。昏了头的何进,中了袁绍的奸计,引狼(董卓)入室,企图威逼何太后接受他的“折中方案”,即将十常侍贬黜出宫。

由此可见,何进心肠不够狠,不够决断,也看不清政治大局,一连串的失误,反而给了十常侍拼死一搏的机会。

所以,弄清楚了宦官集团、豪门士族集团、外戚及皇权,机房政治势力的关系,我们就很清楚,不是宦官集团不愿意投靠何进,甚至也不是何进不愿意接纳十常侍,实在是豪门士族集团势力太强大,威逼何进与十常侍决裂。

从实力上讲,何进本可以轻松诛杀十常侍,可是在内部决策分歧的情况下,何进优柔寡断,犯了一系列错误,被逼上绝路的十常侍打了个防守反击。

标签: 何进宦官汉灵帝汉桓帝袁绍士族

更多文章

  • 袁绍能在何进死后杀尽宦官,为何不能提前下手,保住何进的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文古至尊宝标签:何进,宦官,董卓,曹操,汉朝,汉灵帝,袁绍能

    袁绍并不是不想直接杀光宦官,不是非得要让何进先去探路送死,关键是袁绍手头没有军队。按照当时士族与宦官的巨大矛盾,袁绍何尝不想直接把宦官变成肉酱?苦于当时袁绍尚未具有军事实力,只能鼓动何进这个头脑简单的屠夫杀掉宦官。本来袁绍觉得,以当时何进的优势,怎么着也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是未曾想自己和何进小觑了宦

  • 杀鸡偏用宰牛刀,难怪曹操不顾职场规则痛斥上司:乱天下者必何进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曹操,何进,牛刀,袁绍,宦官,诗人,东汉,汉朝,曹魏,汉灵帝

    杀鸡偏用宰牛刀,难怪曹操不顾职场规则痛斥上司:乱天下者必何进【经典名著解读之“三国”系列文章:007】人在职场飘,有时身不由己,便会言不由衷地说出些圆通的话,做出些圆滑的事。“牢骚过盛易断肠,少言少语少是非”,这样做是一种自我保护和成熟的处世哲学。换位思考的话,此举也不难理解,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庸之道

  • 东汉末年何进身亡,天下大乱,为何屠夫出身的何进一死天下会乱?

    历史解密编辑:科普怪谈标签:何进,屠夫,宦官,袁绍,东汉末年,张让

    熟读历史者,皆知,东汉末年,何进一死,天下大乱。何进,一匹夫也,无德无才,靠关系上位,为皇亲国戚,加官进爵,先后被封郎中、虎贲中郎将、颍川太守,其妹成皇后,何进地位水涨船高,又被封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黄巾起义后,灵帝重用何进,命其为大将军,坐镇洛阳,指挥卢植等人作战。卢植等人,为其作战,所立战功

  • 何进:这就是权力的游戏 | 资治通鉴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何进,汉灵帝,宦官,刘辩,刘协

    何进:这就是权力的游戏 | 资治通鉴【发生时间】公元一八九年【通鉴原文】蹇硕疑不自安,与中常侍赵忠、宋典等书曰: 「 大将军兄弟秉国专朝,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扫灭我曹,但以硕典禁兵,故且沉吟。今宜共闭上閤,急捕诛之。 」中常侍郭胜,进同郡人也,太后及进之贵幸,胜有力焉,故亲信何氏;与赵忠等议,

  • 献穆皇后曹节:曹操之女,汉献帝妻子,为何反对哥哥曹丕篡汉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曹节,曹操,曹丕,汉献帝,刘协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企图取汉献帝而代之,便派使者去向皇帝索要传国玉玺。汉献帝对此无可奈何便想要交出玉玺,可皇后曹节对此极力反对。曹节是曹丕的妹妹,为何反对哥哥篡位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出身名门曹节出身沛郡曹氏,为东汉丞

  • 她是汉朝的末代皇后,也是曹操的亲女儿—献穆皇后曹节

    历史解密编辑:揉碎在你眼前标签:曹操,曹节,穆皇后,汉献帝,刘协,曹丕

    大家好,我们都知道曹操曾“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被他胁迫的这个天子就是汉献帝刘协,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献穆皇后曹节就是汉献帝刘协的第二任皇后,接下来我将给大家详细的介绍她的一生。曹节是曹操的女儿,生母不详,但是据我猜测很大的可能是曹操的妾室。那曹节又是怎样嫁给汉献帝的呢?这一切还要从曹操代替董卓掌握朝中大

  • 汉献帝刘协比汉少帝刘辩聪明,更不好掌控,董卓为何要立他为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大魔王的创始人标签:刘协,刘辩,董卓,汉献帝,皇帝

    黄巾之乱后,汉灵帝病逝,后朝中又爆发“十常侍”之乱,此时受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所召,董卓率兵进京,废了少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初见二帝时,刘辩很怯懦,支支吾吾说不出话,而刘协却能对答如流,明显要比刘辩聪明些。按理说越聪明的人越不好掌控,那董卓为何要拥立刘协为帝?第一、出

  • 董卓想要控制朝政,为什么一定要废掉刘辩,拥立更为聪慧的刘协?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董卓,刘辩,刘协,何进,汉灵帝

    在汉末三国时期,有几个重要的阶段。我们看现在广义三国时期的起点的三个说法: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以及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就是东汉末年的三个重要的时间点。初平元年就是董卓入京,各地起兵组成联军,继而形成各个军阀的时间点。而董卓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控制朝政是一个

  • 刘辩在给我压力,放弃王庭落荒而逃,要么就再也逃不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刘辩,王庭,成吉思汗,宇文成都,扩廓帖木儿,蒙恬

    “大汗,据族人回报,汉军的主力大军距离王庭已经不足五十里了。”完颜金弹子对铁木真禀报道。“这么快就来了吗?”铁木真似乎早已经知道汉军要到了,他并没有太多惊讶,只不过对于汉军来得这么快有些失落罢了,汉军来得越快,他准备部署的时间就越短。“是的,岳飞,蒙田,霍疾,高肃,卫庆汉军的五路大军全部到了,所有将

  • 少帝刘辩和汉献帝刘协,两个“争夺”皇位的兄弟,却都是遭人胁迫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刘辩,刘协,汉灵帝,汉献帝,何进,董卓

    西江月(杨慎)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在东汉时期,往往出现皇权旁落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应该就是皇帝的年龄太小,没有办法行使皇权,要由其他人来代劳,比如说外戚。外戚经过长时间的经营,羽翼逐渐丰满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