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鹦鹉洲地名由来与祢衡关系考辨

鹦鹉洲地名由来与祢衡关系考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江西地名研究 访问量:1448 更新时间:2023/12/21 11:44:44

鹦鹉洲曾是万里长江武汉段江面上一处著名的沙洲,唐代诗人崔颢一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这处沙洲妇孺皆知。除此之外,历代文人都留下过关于鹦鹉洲的记述,因此这处如今早已消失的沙洲成为承载重要历史文化内涵的地理坐标。一直以来,关于鹦鹉洲地名由来的主流说法是它和汉末名士祢衡(公元173~198年)有关,但也有极少数研究者指出,鹦鹉洲地名由来与祢衡相关的说法纯属后人附会。这种非主流观点的声音虽然微小,但不禁让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鹦鹉洲地名由来到底和祢衡有没有关系?本文希望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还原鹦鹉洲地名由来的本来面貌,并求正于方家。

1

今人关于鹦鹉洲地名由来的说法

吴业新先生编著的《武汉风貌》一书中写道:“山东才子祢衡(173~198年)避难到荆州,刘表不容,转寄于江夏太守黄祖门下,一天,黄祖的长子黄射在洲上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黄祖请祢衡作赋,祢衡即席写成了著名的‘锵锵戛金玉,句句欲飞鸣’的《鹦鹉赋》(见《后汉书·文苑·祢衡传》),鹦鹉洲从此而得名,后又因崔颢的诗而流传更广!祢衡后因讥讽黄祖是‘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被黄祖杀了,葬在鹦鹉洲上。”

李权时、皮明庥先生主编的《武汉通览》一书这样解释鹦鹉洲地名的由来:“因汉末文人祢衡在此写下著名的《鹦鹉赋》,死后又葬在这里,故名。”

徐明庭先生主编的《武汉风情》一书中说:“洲则以东汉学士祢衡作《鹦鹉赋》于其上(祢衡后为黄祖所杀害,亦葬于此)而得名······此洲始出年代无考,但从汉末有黄祖之子黄射在洲上大宴宾客,祢衡作《鹦鹉赋》于其上,可见洲上景色秀美,已为游览胜地。”

肖志华、严昌洪先生编写的《武汉掌故》一书中称:“祢衡又讽刺黄祖是‘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终被性情暴躁的黄祖杀害,终年仅26岁,葬于江中芳洲之上。后人为纪念这位刚直不阿的名士,便借《鹦鹉赋》将他埋骨之处称为鹦鹉洲,并在洲上建正平祠,供人凭吊。”

李怀军先生主编的《武汉通史·宋元明清卷》表述则更加详细:“《太平寰宇记》说:‘鹦鹉洲在大江中与汉阳县分界,后汉黄祖为江夏太守,祖长子射大会宾客,有献鹦鹉于此洲,故名。’这就是鹦鹉洲名称的由来。山东才子祢衡(173~198年)避难来到荆州,刘表不能相容,转送江夏太守黄祖。一天,黄祖长子黄射在洲上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黄祖请祢衡作赋,祢衡当即写成《鹦鹉赋》(见《后汉书·文苑·祢衡传》)。此事说明在东汉末鹦鹉洲已很大,而且风景优美,是宴会游乐之地。祢衡是一位傲骨铮铮的书生,后因讥讽黄祖是‘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被黄祖杀掉,葬在武昌江外洲上。”

除此之外,今人谈到鹦鹉洲地名由来的文章还有很多,其观点基本和上面引述的这些资料相同。也就是说,今人的主流观点认为——鹦鹉洲得名是因为汉末名士祢衡曾作《鹦鹉赋》于其上,祢衡被杀害后又葬在洲上,后人为纪念祢衡,所以将江上这处沙洲称为鹦鹉洲。

与这些主流说法不同的是,2009年《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这份不起眼的刊物上登载出了《鹦鹉洲文化变迁论略》一文,作者宗亮先生考察《后汉书》等原始史料后敏锐地指出:“祢衡与‘鹦鹉’有关应无问题,但祢衡是否与汉末江中未命名的沙洲有关我们却不得而知了。因为无论是上引材料还是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等均不曾提到黄射宴请宾客或黄祖大会嘉宾的地点是在‘鹦鹉洲’上,甚至连是否位处沙洲也无记录,《后汉书·文苑列传》只是说:‘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说的是在战船上。至于祢衡的葬地,则更是于史籍无考。而关于祢衡赋诗洲上,洲因之而名‘鹦鹉’或者祢衡死葬‘鹦鹉洲’的说法,极有可能是祢衡稍晚时代人为纪念祢衡而生的附会,这种‘附会’最迟在魏晋南朝时当已出现。”

位于汉阳龟山南麓的祢衡墓

他继而推测,真正将鹦鹉洲与祢衡故事发扬光大的恐怕应该是隋唐时代的诗人,许多吟咏鹦鹉洲与祢衡的唐诗及后世文学作品都指实了两者之间的关联。宗亮先生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尔奈的“理想化形象”理论,认为宋明清以至近代的很多史料“都对祢衡于此洲赋鹦鹉,并在此被害而葬之事言之凿凿,仿佛史籍中即是如此记载的,而且认定此洲之上祢衡墓即为祢衡葬身之地,无疑还是受到了‘理想化形象’的影响”。在我所查阅到的关于鹦鹉洲的全部文章中,正式提出此类新颖观点的只有宗亮先生一人。略有遗憾的是,或是受《鹦鹉洲文化变迁论略》文章主题的影响,宗亮先生对这一观点的讨论没有充分展开篇幅,显得不甚详实与全面。

我受宗亮先生文章的发,将在下文中借助顾颉刚先生“古史层累说”,对鹦鹉洲地名由来问题作一番深入的剖析。

2

早期史料中祢衡与鹦鹉洲的关系

关于祢衡生平的早期史料记载出现在裴松之注释《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时所引用的《平原祢衡传》《文士传》《傅子》以及《后汉书·文苑·祢衡传》中。裴松之所引用的《平原祢衡传》《文士传》与《傅子》没有任何文字涉及祢衡与《鹦鹉赋》或者鹦鹉洲的关系,更没有祢衡死葬鹦鹉洲的记载。裴松之所引用的《平原祢衡传》这样描述祢衡之死:

将军黄祖屯夏口,祖子射与衡善,随到夏口。祖嘉其才,每在坐,席有异宾,介使与衡谈。后衡骄蹇,答祖言徘优饶言,祖以为骂己也,大怒,顾伍佰捉头出。左右遂扶以去,拉而杀之。

裴松之所引用的《傅子》描写祢衡之死则比较模糊:

衡以交绝于刘表,智穷于黄祖,身死名灭,为天下笑者,谮之者有形也。

《后汉书·文苑·祢衡传》是最早涉及祢衡与《鹦鹉赋》关系的史料,同时也详细记载了祢衡之死:

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箠,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祖主簿素疾衡,即时杀焉。射徒跣来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殓。衡时年二十六,其文章多亡云。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一书收录了祢衡《鹦鹉赋》全文,在这篇赋前有一段序文,所述与《后汉书》接近:

时黄祖太子射,宾客大会,有献鹦鹉者,举酒于衡前曰:“祢处士,今日无用娱宾,窃以此鸟自远而至,明慧聪善,羽族之可贵,愿先生为之赋,使四坐咸共荣观,不亦可乎?”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载:

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三月之末,水下通樊口水。

山左即沔水口矣。沔左有却月城,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治。昔魏将黄祖所守,吴遣董袭凌统攻而擒之。祢衡亦遇害于此。衡恃才倜傥,肆狂狷于无妄之世,保身不足,遇非而死,可谓咎悔之深矣。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矶西而南矣。直鹦鹉洲之下尾。

南朝梁陈时期顾野王(公元519~581年)《舆地志》云:“夏口江中有鹦鹉洲。”

《水经注》和《舆地志》这两本距祢衡生活时代较近的地理著作,在提及鹦鹉洲时,均没有介绍它地名的由来,更没有谈及祢衡和鹦鹉洲的关系。

从这些早期原始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祢衡写《鹦鹉赋》的地点究竟在哪里根本没有任何记载。前文提到的《武汉风貌》《武汉通史·宋元明清卷》两本书中,作者都明确用《后汉书·文苑·祢衡传》来证明祢衡是在洲上写下了《鹦鹉赋》,这种论证显然不能成立。至于祢衡是否死于鹦鹉洲且葬于鹦鹉洲,《后汉书·文苑·祢衡传》只是说“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祢衡在这次事件中出言不逊导致被杀,被害地点可能就在蒙冲船上。《水经注》说“祢衡亦遇害于此”,“此”指代“却月城”,这就意味着祢衡遇害地点不是江上的沙洲。

3

唐代以后诗文、史料中的祢衡

与鹦鹉洲

唐代文坛出现了众多吟咏祢衡与鹦鹉洲的诗文,尤以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为代表:“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这些诗文都把鹦鹉洲和祢衡联系在一起,文人墨客们似乎已经确定,祢衡的故事发生在鹦鹉洲上是毫无疑问的。

唐代以后,史料中关于鹦鹉洲与祢衡的记载格外丰富,宋元明清时代,将祢衡与鹦鹉洲明确联系在一起的诗词、戏曲、小说等更是不胜枚举。

在此无法一一摘录,下面试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史料作重点分析。

北宋初年《太平寰宇记》记载:

鹦鹉洲,在大江东,县西南二里。西过此洲,从北头七十步大江中流,与汉阳县分界。后汉书云:“黄祖为江夏太守时,黄祖长子射大会宾客,有献鹦鹉于此洲,故为名。”又荆州记云:“江夏郡城西临江,有黄鹤楼,又有鹦鹉洲。侯景令宋子仙夜袭江夏,藏船于鹦鹉之洲。”

《太平寰宇记》的这段记载引用了所谓《后汉书》中的史料,但事实上《后汉书》中根本就没有这句话。《太平寰宇记》的这则材料也是前文提到的《武汉通史·宋元明清卷》介绍鹦鹉洲地名由来的重要依据,两相对比可见,《武汉通史·宋元明清卷》作者引用史料时对其做了裁剪,更重要的是《太平寰宇记》所引用的《后汉书》中的相关记载查无实据。因此,《武汉通史·宋元明清卷》关于鹦鹉洲地名由来的论述是站不住脚的。

明末周圣楷《楚宝》是迄今最完备的一部楚志全书,关于鹦鹉洲,其中有这样的记载:

鹦鹉洲在江夏城西大江中,祢衡尝为太守黄祖作鹦鹉赋,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祖杀之葬于此洲故名,或云即杀于洲上。

尽管《楚宝》“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这些话明显脱胎于《后汉书·文苑·祢衡传》,但是《后汉书》记载的祢衡在黄祖子黄射大会宾客时作《鹦鹉赋》一事,到了《楚宝》一书中,却成了“祢衡尝为太守黄祖作鹦鹉赋”。《楚宝》更是明确声称“后祖杀之葬于此洲故名”,不过谈到祢衡被杀地点时,用“或云即杀于洲上”这样模糊的说法。

清代顾祖禹(1631~1692年)《读史方舆纪要》云:

鹦鹉洲,在城南,跨城西大江中,尾直黄鹄矶,即黄祖害祢衡之地。梁大宝初湘东王绎使王僧辩帅舟师袭邵陵王纶于江夏,僧辩引军至鹦鹉洲是也。

作者已经认定,鹦鹉洲即是“黄祖害祢衡之地”。

清末胡凤丹(1823~1890年)是一位研究鹦鹉洲历史地理的集大成者,他的《鹦鹉洲小志》是研究鹦鹉洲不可不读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他在此书《自序》中说:“鹦鹉洲以祢赋得名,其忤黄祖遇害也,遂葬于此,故其地尤著。”该书“首卷汇录各书纪载斯洲者”,汇录的第一条史料是:

黄祖为江夏太守。时黄祖太子射宾客大会,有献鹦鹉于此洲,故以为名。(《后汉书》)

这句话和《太平寰宇记》查无实据的那则史料相差无几。胡凤丹在《鹦鹉洲小志》这部研究鹦鹉洲历史地理影响巨大的著作中,汇录这样一条材料,无疑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后人对历史事实的认知。

昔日芳草萋萋的鹦鹉洲

今人在论述鹦鹉洲与祢衡关系时,受到各个时期材料的影响就更大了。《武汉通史·宋元明清卷》的作者称,祢衡曾讥讽黄祖是“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导致祢衡被杀。其实祢衡讥讽黄祖的这句话来源于《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人报黄祖斩了祢衡。表问其故,对曰:“黄祖与祢衡共饮醉,祖问衡曰:‘君在许都,有何人物?’衡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祖德,除此二人,别无人物。’祖曰:‘似我何如?’衡曰:‘汝似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祖大怒曰:‘汝以我为土木偶人耶?’遂斩之。衡至死骂不绝口。”刘表闻衡死,亦嗟呀不已,令葬于鹦鹉洲边。

把小说中的话当做历史材料来使用是不严谨的。不过,这也恰好反映了《三国演义》一书对后世认识基本历史事实的深远影响。刘表葬祢衡于鹦鹉洲的说法,也偶见于今人的文章之中。

4

结论

上世纪20年代,顾颉刚先生曾提出“古史层累说”,认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这一学说强烈地震撼了中国历史学研究,至今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自祢衡死后1800多年以来的历史表明,鹦鹉洲地名由来的演绎正好印证了顾颉刚先生的理论。在早期原始史料中,《鹦鹉赋》写于何方,祢衡葬于何处,根本没有任何记载。《水经注》认为祢衡遇害地点是却月城,而不是鹦鹉洲。南北朝后期,祢衡与鹦鹉洲的关系可能开始模糊化了。至唐代,纪念祢衡的文人墨客写下众多将祢衡与鹦鹉洲联系在一起的诗文,尤以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一诗为代表。唐代以后,论述鹦鹉洲的史籍,或虚构《后汉书》等早期史料的记载,或深受文学作品的影响,或没有明确依据就妄下结论,使得鹦鹉洲地名由来与祢衡有关的说法似乎成为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情。后来,人们又修祢正平墓、正平祠、鹦鹉寺等等于鹦鹉洲上,不断丰富了鹦鹉洲与祢衡的关联。所以,今人的主流观点是没有可靠的历史依据的,是不成立的。

作者:胡耀

来源:《武汉文史资料》2013年第7期

选稿:何铂羽

编辑:黄海红

校对:罗舒平

审订:李春燕

责编:吴雪菲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更多文章

  • 祢衡,三国时代最纯正的鸡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教研室标签:祢衡,曹操,孔融,刘表,司马懿,贾诩

    人性是复杂的,最能在曹操身上体现。曹丞相是个矛盾体,他既有宽阔的胸怀、沉郁的情绪;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短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又有不容人之处,如对孔融、对杨修的下手。曹操所杀的,都是恃才傲物又终不能为自己所用的人。这样

  • 为何说祢衡之死是时代的悲歌?探析汉末畸形士风的形成史

    历史解密编辑:思情讲故事标签:祢衡,曹操,孔融,刘表,士风,三国,汉朝,东汉末年

    引言提起汉朝末期名仕,"击鼓骂曹"的祢衡,是难以绕过的话题。祢衡一生放荡不羁,被杀时仅仅二十余岁,但是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渴望入朝,但又辱骂曹操的事情,引起了后世的广泛讨论。有人认为祢衡辱骂曹操,是因为他看不起这个篡汉的逆贼,有人认为祢衡辱骂曹操,是他的本性使然,但实际上,要理解祢衡那反常的

  • 狂士裸衣击鼓骂曹,曹操不杀祢衡,却用阴招没让他活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曹操,祢衡,孔融,刘表,司马懿,陈群

    说到祢衡,有些人可能感到陌生,说到孔融大家很熟悉吧?估计小时候都学过孔融让梨这篇课文。这样说吧,祢衡的文学水平不在孔融之下。孔融比祢衡大20岁,由于祢衡文采出众,二人成了忘年交。祢衡虽有才,却是三国里有名的狂士,狂到什么程度?他不把朝中的丞相放在眼里。东汉末年的曹操,名为国相实为皇帝,祢衡竟在众目睽

  • 曹操想羞辱祢衡,不料,却遭祢衡反击。谁知,曹操不怒反为他举荐

    历史解密编辑:石头人呦标签:曹操,祢衡,刘表,孔融,袁绍,荀彧

    曹操想羞辱祢衡,不料,却遭祢衡反击。谁知,曹操不怒反为他举荐秋秋历史苑2022-09-0417:10湖南关注曹操借击鼓羞辱祢衡,奏罢,祢衡径直走向曹操。士兵呵斥:“你不换衣服是对曹丞相不敬?”祢衡不语,慢慢地当众脱掉衣服。岂料,曹操竟然没有动怒,反而为他推荐好职位。祢衡,东汉末年人士。年少时就以文采

  • 三国第一狂人祢衡是被曹操借刀杀了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浅意时光标签:曹操,祢衡,刘表,孔融,杨修,曹冲,狂人,曹魏,汉朝,史说三国

    从曹操的风格来看,只要被他惦记上的聪明人,没有几个能够活的长的。比如有神童之称的周不疑,在曹操攻打柳城久攻不下时,献了十条计策就拿下来了。后来曹冲早夭后,便被曹操派人暗杀了。原因是周不疑太聪明了,有异才,军事才能比曹操强多了,曹冲活着还能驾驭,曹冲死了以后害怕将来驾驭不了,会成为一个大麻烦,所以曹操

  • 祢衡是三国乱世中一只不作不死的鹦鹉?

    历史解密编辑:乡野的小宋标签:祢衡,曹操,刘表,孔融,许都,太守

    作者:许云辉(祢衡,动漫照)东汉末年,章陵(今湖北枣阳市南)太守府,宾客云集,热闹非凡。有宾客为凑趣,进献太守一只鹦鹉。鹦鹉乖巧玲珑,模仿人声惟妙惟肖。太守举杯恳请表情高冷独坐一隅的祢衡为鹦鹉作赋,“以娱嘉宾”。祢衡目睹鹦鹉虽竭力上下扑腾,却始终冲不出鸟笼,顿觉同病相怜。他“揽笔而作”,托物言志,抒

  • 李白远望鹦鹉洲想起三国时骂曹的祢衡,写下一诗,将此人比作恶鹰

    历史解密编辑:拥有你全世界呀标签:李白,祢衡,曹操,刘表,孔融,汉朝,诗人,鹦鹉洲,鹦鹉赋,三国(电视剧)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中,记载了关于祢衡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人印象深刻,祢衡的形象非常饱满,主体脉络与《后汉书》中的记载大概相似。故事说:祢衡与名士孔融交厚,孔融对祢衡的才能十分佩服,于是便经常在曹操面前举荐,曹操也听说过祢衡,多次想要见他,但祢衡对曹操却不怎么感冒

  • 祢衡的“裸奔”与曹操的“夹生饭”,一场人格与政体的较量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操,祢衡,刘表,孔融,荀彧,黄祖

    一、祢衡其人三国时期有个狂人叫祢衡,此人学问很大,脾气更大,狂傲得没边。他曾经把曹操身边的谋士重臣们一一点评了个遍,说陈群、司马朗就是“屠沽儿”(杀猪买酒的),说荀彧可以“借面吊丧”(意思说荀彧的脸就适合参加丧礼),说赵融就是个“监厨请客”的角色。不光喷曹操的手下,祢衡连曹操一块喷。本来孔融把祢衡举

  • 祢衡为何骂曹操,看不起陈群、荀彧,却与孔融、杨修关系不错?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曹操,陈群,孔融,杨修,荀彧

    祢衡骂曹操,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有“祢正平裸衣骂贼”的桥段,京剧有“击鼓骂曹”的经典曲目。祢衡骂曹操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因为曹操是汉贼,祢衡作为正义之士骂曹操合情合理。然而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历史上的祢衡史书中祢衡的确骂过曹操,但不是在击鼓的时候,我们还原一下历史上祢衡的形象和经历。据

  • 祢衡击鼓骂曹,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最后多嘴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共醉明月标签:祢衡,曹操,孔融,刘表,许都,汉献帝

    公元193年,祢衡独自来到曹操营门口,拄着木棍破口大骂,问候曹操祖宗十八代。曹操出来一看是祢衡,勃然大怒,随后又转怒为喜暗道:“祢衡你的好日子到头了”。祢衡击鼓骂曹是《三国演义》比较精彩的一段,但是祢衡骂操并不是只有一次。祢衡字正平,是山东乐陵西南人,喜欢辩论,年少有才,性格孤傲。自从曹操挟天子以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