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飞将军李广为什么拿不到股权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拿不到股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欧商业评论 访问量:4794 更新时间:2024/1/19 5:07:45

撰文|汪宗白 本刊特约作者

责编|施杨

李广自杀前的两年,即西汉元狩二年的某一天,头发花白的一代名将找到相面先生王朔,问他:“汉击匈奴以来的每一次战役,我没有不参与的,但是才智不如中流人物的那些校尉们,因军功封侯的却有几十个人,在困难面前,我从来没有落于人后,却没有尺寸之功得以封侯,是我的面相不当封侯吗?而且是无法改变的命运吗?”

在《史记》里,王朔的职业被称为“望气”。“气”是中国哲学里一个重要概念,有时候也被具体化为一种先兆。比如,范增在鸿门宴上劝项羽做掉刘邦时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跟匈奴缠斗了四十年的李广却没有累积到足够的功劳去拿股权,哪怕是食邑三百户的侯。

李广难封

王朔并未向李广索要出生年月日信息,这是术数家的事,他似乎又跟李广耍了一个滑头,回避了他的问题,反问:“将军自问,做过特别懊悔的事情吗?”

李广说:“我在陇西郡太守任上,曾经诱降八百个造反的羌人,并使诈同一天杀掉了他们,至今让我特别悔恨的事,只有这一件。”王朔立刻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古训杀降不祥,战国名将白起收到秦王派人送来的快递,看到是一把宝剑后,发懵很久,他也把被赐死的命运归咎于曾经坑杀过长平降卒,得罪了上天。

李广开始怀疑是自己的“气”出了问题,他是来找王朔求化解的。问题很难回答,很容易把王朔自己卷进去,无论王朔是否真的懂得望气。不过,王朔用这样一个问答,就把李广打发走了。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说“李广难封”,这四字寄托了古今怀才不遇者的很多情绪。在古代,俸禄是工资,爵位类似期权,是可以传给子孙的。连很多校尉,包括一些他曾经的部下,都因可以计量的战功封侯,分到了“股票”。

身为将军,跟匈奴缠斗了四十年的李广却没有累积到足够的功劳去拿股权,哪怕是食邑三百户的侯呢,他自然极其郁闷,只能归咎于命运。连皇帝也认为是李广命不好。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刘彻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大举出击匈奴,李广数次请战,皇帝都说因为他年老,不同意他出征,“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大军出塞之后,捕获了一个匈奴人,得到了匈奴单于牙帐的“坐标”。卫青决定亲自带领精兵往北直接面对单于,命李广与右将军合兵往东走,迂回合击单于。李广不乐意,说自己本来就是前将军,而且从20岁开始就和匈奴作战,今天才有了和匈奴单于面对面的机会,所以“臣愿居前,先和单于玩命”。而大将军卫青也有汉武帝私下的指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数奇,即命数不对称,偶数意味着对称,是好的。在汉武帝看来,李广的命数是奇的,不好的。这和望气不同,是另一种预测命运的方法,根据出生年月日时来计算,所谓八字、紫微斗数以及西洋星座都属于这类。

愤懑之极的李广不得不服从军令,带领他指挥的那一部分军队和右将军合兵东进,却在沙漠里迷了路。霍去病的人马遇到匈奴左贤王,大获全胜,卫青的队伍虽然找到了匈奴单于,然而单于一溜烟跑了,卫青没有什么斩获,只得班师向南越过沙漠,在回来的路上遇到李广和右将军。

李广先跟卫青说:“各位校尉无罪,是我自己搞错了路,我现在自己写供状,听候质问。”他回到军中,对部下说:“李广20岁起与匈奴大小打过70余战,如今有幸跟从大将军,如今有幸从大将军出塞与单于决战,而大将军又调动我们迂回,却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再不想和审查我的那些刀笔之吏打交道了。”

说完,拔刀自刎,一军皆哭。司马迁说:“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右将军独自下狱,被判了死刑,后花钱赎为庶民。

作为“国宝”的李广

青年李广在历史上刚出场的时 候,汉文帝目睹了他冲锋陷阵以及狩猎中与猛兽搏斗的一身本领,对他说:“可惜啊,你真是生不逢时,如果生在汉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又算什么呢?”

在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李广都是一名偶像级的军人,尤其善于骑射,《史记》记载,李广个子很高,臂膀像长臂猿一样。司马迁说,他射箭的本领也许是天生的,因为他的子孙和其他很多人跟他学习射箭,却没人比得上他。李广一生也喜欢与人拿射箭当游戏来行酒令。

李广在汉景帝时候,做过“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汉武帝时期,李广担任过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司马迁还记录了他的一些琐碎事,比如他在历任太守的各郡,只要听说有虎,都会赶去亲自射杀,还曾经把一块草中石当作老虎,竟将铁镞射入石中,后来发现是石头,再射怎么也射不进去了。在右北平郡射虎,李广还被老虎击伤,最终还是射杀了那只老虎。

李广在初次担任太守的上谷郡,每天都和匈奴交战,以至于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汉景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于是皇帝把李广调往上郡做太守。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李广格斗射箭技艺已经上升为一门个人艺术,他自己也如同球王级的足球运动员一样,被朝野上下视为“国宝”了,匈奴人很多匈奴人也是他的粉丝,包括匈奴单于。

从20多岁起,李广就做上了年俸禄两千石的“省部级”的高官,要么外任做郡守,要么在朝廷担任九卿中的郎中令、卫尉等。当然此后的四十年中,他也一直停留在这个级别上,同时苦劳不少,却没有取得足以拿股权的功劳。

有私情,无公理

北宋军事理论家何去非在《备论》里认为李广“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却无功无赏,又走到自裁这一步,是他“治军不用纪律”所致。并认为他不去检讨自己在“管理”上的缺陷,而听从“妄人之言”,将一切都归咎于因自己杀死已经投降的士兵所招致的上天惩罚,十分肤浅。

李广治军不用纪律,并非指他的部下军纪败坏,干扰地方工作或者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而是说他军队的执行力低下。

《史记》里说,李广很廉洁,一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有酒肉都与士卒共享,终李广的一生,担任年俸二千石这一级别的高官四十余年,却家无余财,从来不说置家产的事。

在何去非看来,军队会为将领给予的恩惠而主动卖命,也会为将领设立的制度命令而被动卖命。军队懂得为了恩惠卖命,不懂得为了制度去卖命是骄兵,仅仅因为制度驱使而去卖命,全军上下则会积蓄怨愤。既懂职责又对领导者怀有感情的军队,能够百战百胜。

然而,出于感恩义气的角度做事,是私情,出于职责的角度做事是公理。仅懂得职责的军队是可以打仗的,不懂得职责的军队,而仅以恩情义气组织起来的军队,是不能打仗的。因为,适应了制度的军队,行动决策权在将领。反之,行动的决策权则在一个个下级手上,这是靠不住的。

不幸的是,李广治理军队靠的是义气和个人魅力。汉景帝死,汉武帝继位,他身边的人都说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从地方郡守任上回到京城担任未央卫尉,另一位将军程不识担任长乐卫尉。二人资历相当,都当过与匈奴交界处的边郡太守,既要管民事也要负责军事。

在司马迁看来,程不识也是名将,并比较了两个人做事的差别:李广的军队行军时,随便走,没有阵形,遇到水草丰美的地方就驻军,人人自便,夜里也没有打更的,文书也罢,条例也罢,能简约就简约,最好没有。

不过他会在离军队很远的地方,安置骑马的哨兵,所以也没有被偷袭过。而程不识行军驻扎都极其严格,整夜敲更,书记员通宵记录文案,军队得不到休息,也没有被偷袭过。

程不识说:“李广管理军队太简略,如果敌人突然进攻,仓促间是很难指挥约束军队的,然而士卒跟着他很快乐,都愿意为他效死力。我管理军队虽然让士卒很烦扰,但敌人也不敢进攻我。”

东汉名将马援曾说:“效程不识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李广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李广的困境是

“150人团队人数限制”

李广的管理方式真的不可作为效法的对象吗?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通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即我们的大脑在接受某些信息时所具有的记忆空间。

比如《神奇的数字7》的作者、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总结道:“或许是我们神经系统的结构决定的,我们似乎生来就受到某种局限,它使我们的通道容量保持在这个大致的范围内。”这就是电话号码常常是7位数的原因,如果超过了7位,会有更多的电话号码被记错。

更有意思的自然极限是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研究的“社会通道容量”。比如一个人的圈子有5个人,他就要面对10个单独的关系,即他与其他4个人的关系和其他4个人之间的6个双边关系。群体的人数达到20个时,他要应对的关系则猛增为190个。

邓巴通过研究各类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发明了一个方程式,再输入现代人的大脑新皮质比率,得到一个数值147.8,约等于150。在他看来“150这个数字代表了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一些宗教组织也发现,一旦一个团体人数超过150人,团体里就会形成派别,这个时候,最好去设立分支。

或许是李广对自身魅力可以构建凝聚力的迷信,而不屑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官僚体系构建。他遇到的困境应该就是这个150人的团队人数限制。通过私人关系约束的组织,在低于150人规模时拥有很好的灵活性和效率,而超过这个规模时,这类组织会变得低效,甚至处于内耗中。

北宋军事理论家何去非认为,当每个人都是某种程度的决策者时,这样“自我”的军队是不能打仗的。但他忽略了一个前提——他默认统帅指挥的军队是远大于150人的。

跟随汉高祖打天下,因功封王的彭越,以前只是一个啸聚山林河泽的匪盗,“彭越起于群盗百人之聚,其所率者皆平日之等夷”,就是说起兵前,他的团伙成员也只有一百多人,而且和他没有什么地位差别,《史记》中说,陈胜起义后,天下群雄响应,彭越于是与泽中少年们相约第二天日出时候聚会,迟到的斩首,结果十多人迟到,彭越诛杀了最后到的那个人,“徒属大惊,畏越,不敢仰视”。

也就是说,彭越明白做匪盗时,最优组织规模、组织方法和领导大型组织是不同的。

而李广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战,就是指挥小团队完成的。汉景帝时期,匈奴大举入侵上郡,皇帝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去巡逻,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

李广的百名骑兵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

李广让骑兵反而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

这时正值日暮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就领兵撤离了。

可见,李广是专家,却不懂得管理。而在现代组织中,围绕150人规则也是可以做文章的。戈尔公司的创始人维尔伯特·戈尔说:“我们发现,群体人数一达到150人,事情也就是有些不对劲了。”

于是,由150名员工组成的小工厂就成了公司的发展目标,随着公司的发展,这家公司就会裂变出更多的150人以下规模的小工厂。这样就兼顾了组织规模的扩张,同时保有小团队的灵活性和效率。

格拉德维尔也认为,“人们不想让别人对自己失望”,来自同伴的压力比来自上司的压力更有威力。在传统组织内,员工感受不到来自其他部门普通员工的压力,而在戈尔公司,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等一系列过程中,全体人员都彼此了解对方的工作,能够更好地协同。不认识的人在工作中对自己往往是无压力的。

所以,方式本身并无优劣,只是在不同的条件制约下,呈现出不同结果。李广的百夫长式的管理大军,结果便常常是旋胜旋败了。

标签: 李广匈奴卫青匈奴人刘彻太守

更多文章

  • “微笑杀手”李广均:得知妻子改嫁后生恨,为报复杀害7名女性

    历史解密编辑:胖虎说故事标签:李广均,入狱,杀人,阿美,阿珍

    男人不一定很爱自己的妻子,但却在得知妻子改嫁后心生恨意,对女性产生仇视的心理,从某方面来说,妻子改嫁不过是个导火索,真正的恶还是在于这个男人自身,他为自己行恶找到了一个借口。李广均于1969年出生在江苏省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贫且李广均的学习并不是特别突出,因此小学毕业后,李广均就没有再念书,而

  • 漠北之战,卫青为何不让李广打前锋?

    历史解密编辑:地图帝标签:卫青,李广,霍去病,匈奴,曹襄,曹参

    公元前120年,秋高马肥之际,匈奴兵分两路各数万骑南下,伊稚斜单于攻定襄,左贤王乌维攻右北平,杀略千余人而去。公元前119年春,太史司马谈择定黄道吉日,武帝在长安未央宫城北门外赐宴,张黄幄,设御座,陈敕印,文武百官会集,奏乐,陈百戏。武帝再授卫青大将军印和霍去病骠骑将军印,赐衣马弓刀,面授方略,并亲

  • 卫青和李广的江湖是怎样散的?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卫青,李广,霍去病,苏秦,匈奴,刘彻

    文/子玉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也是现实。不信你看卫青和李广两人江湖的潮起潮落。元朔五年,卫青被汉武帝拜为大将军,三个儿子也同时被封为了列侯,这绝对是卫青人生的巅峰时刻。相信卫青家也一定是门庭若市。大家都知道,卫青是朝廷的新贵,而且他姐姐还是皇后呢。不赶紧去巴结还等什么?那段时间,即使卫青再低调,有些场

  • 相较于霍去病,漠北大战时卫青战绩不佳,全因李广拖后腿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学堂标签:霍去病,卫青,李广,匈奴,赵破奴,匈奴人

    漠北大战是汉军和匈奴之间的全面决战,这场战役改变了汉匈之间的力量对比。通过漠北大战,汉军消灭了匈奴的部分主力部队,迫使匈奴北迁到漠北地区生活,再也无法对汉朝构成直接威胁,漠南再无匈奴王庭。然而,仔细分析漠北大战的战果就会发现,卫青的战绩不如霍去病。霍去病在漠北决战中歼灭左贤王部7万多人,还乘胜追击敌

  • 李广率一百骑兵,发现数千匈奴伏兵后,命令只有一个:前进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李广,匈奴,骑兵,宦官,匈奴人,周亚夫

    王勃曾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骁勇善战,战果累累。但是却一生都没有得到封爵。李广一生征战无数,多次以少胜多,与匈奴战斗过七十多次,实在是令人佩服的英雄。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周亚夫反击叛军,立下大功,李广也因此名声远扬。然而,因为梁王给李广授下了将军令,还师

  • 李广战绩远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何后世文人更爱在诗词中怀念李广?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李广,霍去病,卫青,匈奴,刘彻,匈奴人

    李广的悲哀是汉朝老兵最为真实的一个写照,这些文人去诗词之中哀悼李广的遭遇实际上就是哀悼他们自己的遭遇,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之中,真正掌握权力的不是那些通过科举考试上来的读书人,他们只能被上位者以怜惜的态度赏赐少的可怜的官位,这种现实情况上面和文人梦想之中巨大的幻差造成了巨大的失落,所以他们需要从古人

  • 从边防五师走出来的将军--李广少将

    历史解密编辑:炸了这颗毛豆标签:李广,边防,少将,南京军区

    李广,男,广东省五华县潭下镇人,1983年10月入伍,曾服役于广西军区边防五师直属汽车队,任职汽车司机;1985年7月考入军校,中共党员。曾任广州军区车船工化部副部长。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第一集团军副军长(陆军第一集团军隶属南京军区,军部驻地浙江湖州),少将军衔。2016年04月,任中央军委战

  • 李广为何难封,都是因为他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致

    历史解密编辑:爱读书的陕北大叔标签:李广,梁王,刘彻,刘启,李敢,卫青,匈奴,汉朝,汉高祖刘邦

    汉代有名的战将李广,历世三帝,功勋卓著但最终都没有被封侯。李广曾问别人自己为什么没有被封侯,那人对李广说,让他想想这辈子有没有做过最后悔的事。李广说自己曾经杀过已经投降的敌人,共八百人。随后那人就对李广说,杀降不祥,这就是你终身得不到封侯的原因啊!在大叔看来,李广之所以没有被封侯,完全是出于他自身的

  • “微笑杀手”李广均,45天奸杀9名女性,行刑前:我是善良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巴兔标签:强奸,奸杀,李广均,善良的人

    “他们都说我是杀人魔王,其实我并不坏。我绝对相信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一个坏人,每个人杀人也好,犯罪也好,肯定有他的原因。”这是2007年,连环杀人犯李广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他说的时候面带笑容,一派轻松,丝毫看不出是个即将被判处死刑的人。那么李广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又犯下了怎样的大案?真的

  • 被遗忘的汉朝名将,生平无败绩,却比李广还悲催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李广,匈奴,刘彻,太守,汉朝,霍去病

    一说汉朝名将,大家不约而同的想起帝国双壁:卫青和霍去病,诚然他两个是汉朝的招牌,但是除此之外,汉朝还是有名将的,李广就是其中之一,人称飞将军,连匈奴都惧怕他,而此人却能与李广齐名,但是不知为何,历史对于他鲜有记载,咱们更是不认识此人,其实如果按功绩来说,他是要超过李广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先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