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三国演义》中的说法,张飞是由于关羽之死极为苦闷,强令将士在三天内造出十万件白甲白衣,结果,负责此事的张达﹑范强(范疆)未能按期完成,遭到了张飞的毒打。
而遭到毒打后,张达﹑范强气不过,趁着张飞醉酒,直接将其谋害。
而在《三国志》中,虽说没有强令军士制造白衣白甲这个情节,但最终,张飞也是被张达﹑范强二人在夜里刺死的。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疑惑,张飞好歹也是蜀汉的高级武将,怎么轻而易举地就被两个部下刺死了呢?
难道,他休息的营帐中,就没有卫士来护卫其安危吗?实际上,张飞之死,最大的责任人是他自己,与大帐里有没有卫士关系并不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这个问题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相信看过94版《三国演义》的人,对刘、关、张三人结拜的情节十分熟悉,而除了结拜的情节之外,还有一个细节十分有意思。
当时,刘备因讨伐黄巾有功,本想着能封侯拜爵,结果不曾想仅仅被封了个县尉,这就让刘、关、张三人相当郁闷。
之后,当地的一个督邮(官职),试图勒索刘备,结果刘备压根没对其“孝敬”,这就让督邮对刘备怀恨在心。
在这种情况下,督邮一门心思地想加害刘备,甚至强令百姓对刘备进行诬告。
而这件事恰好被张飞得知,当场就将督邮抓起来捆在一棵柳树上,扯下柳条就打,而在张飞鞭打督邮之前,关羽曾出言相劝,要张飞不能鲁莽行事。
结果张飞还是把督邮给打了,等到刘备、关羽赶到现场后,督邮已经被打得浑身是血。
而这个时候,关羽就对刘备说了这么一句,即“不如杀了他(指督邮)”,意思是既然情况都已经这样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督邮以免后患。
之所以要提到电视剧中的这个情节,其实这正是张飞为何会被刺死的关键。
关羽的建议,是出于“斩草除根”的目的,而他这种做法,显然在当时的乱世是比较正确的,也是为了减少未来的麻烦。
但历史上的张飞,就是不明白这一点。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张飞这个人,勇武确实勇武,也有“万人敌”的称号,但他有一个毛病,就是“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张飞对于部下、下属,并没有体恤之心。
所以,历史上的张飞对于部下确实极为严苛,动不动就是责罚,士兵挨他的打,也是经常发生的事。
这一点,与历史上的关羽刚好相反。
历史上的关羽,是“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他看不上那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反而对自己的部卒十分不错,也正因为如此,为他赢来了不错的名声。
当然,每一个武将的个性与脾气是不一样的,类似于张飞这样秉性的武将在历史上不在少数,这一点都无可厚非。
但张飞在不体恤下属,经常责打士卒的同时,却犯了一个致命的忌讳。
什么忌讳呢?举个例子,今天张飞因为一件小事把士兵甲给打了,并且打得还很严重,但前脚刚打完,后脚张飞依然将这个士兵甲留在身边任用。
这一点,就是明显的“取祸之道”。
古语有云,叫做“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你张飞责打士卒那是你的事,但你打完就应该将这个士卒调走,或者让其“消失”,总之就是不要让他在你身边继续晃。
而张飞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也就是为何在前文提到鞭打督邮这个例子的原因。
还是那句话,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羽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而张飞则是只顾着当时泄愤,却从不考虑此事会带来的后果。
而对于张飞的这个毛病,刘备并不是不知道,并且还亲口劝过他。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三国志》
你看,刘备短短几句话,就已经直击要害地点出了张飞的致命缺陷,并且也指出张飞这么做,是“取祸之道”。
但是,张飞对此不以为然,史料记载他“犹不悛”,总之就是没听进去。
而没听进去的结果,就是在准备起兵征伐东吴的前夕,被曾经挨过他的打,且怀恨在心的“帐下将”张达和范强,找了个机会刺死,并将头颅送到了东吴。
可以说,张飞之死,死的是真不应该,他但凡能听进去刘备的劝告,对这方面多注意点,也不至于落了个如此下场。
所以,说张飞之死,最大的责任在他自己,一点都不为过。
说完张飞个人的责任,我们再来说说大帐卫士的问题。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张飞作为蜀汉的高级武将,大帐里肯定是有护卫亲兵的,但问题是,有护卫亲兵,不代表不会被行刺。
为啥这么说呢?很简单,因为行刺张飞的张达和范强,其本身,并不是外围的军官士卒,他们原本就是张飞的卫士之一。
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三国志》
这里提到了一个名词,叫做“帐下将”,所谓帐下将,并不是一个官职,简单可以理解为是主将的心腹,比较受信任的将领。
比如像项羽,就有帐下“五大将”的说法,而这五大将,也都是项羽心腹之人,如龙且、英布、钟离眛等。
虽说史料上没有交代张达和范强是张飞的心腹,但起码能算得上是可以近距离接近张飞,且还是经常能接近的人。
而这就是问题所在,要知道,人一般是对较为信任的人不会有太大戒心的,而张达和范强由于是张飞的“帐下将”,自然张飞也不会对他们有过多的戒心,同时也更不会想到这二人会杀了他。
正是因为如此,才让二人轻而易举的得手,用一个名词就叫做“熟人作案”。
而这样的例子,在整个三国时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少赫赫有名的将领,都是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比如丁原,比如董卓,这俩人最终是怎么死的,不都是被其所极为信任的义子吕布给一刀结果了的吗?
包括吕布自己,当初他在徐州时,由于部下郝萌被袁术怂恿谋反,差点要了吕布的性命,得亏郝萌的部将曹性又反了郝萌,斩掉了其手臂,加上高顺救援及时,这才让吕布脱了险。
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布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三国志》
像吕布这样的猛将为何会如此狼狈,说白了,就是他没想到自己的部将会谋反,所以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此外还有曹操,史料记载,他手下有个叫做徐让的人,某次趁着曹操的王牌护卫许褚换班的时候,就计划行刺曹操,结果,当天许褚不知道脑袋抽了什么筋,居然下班后又回来了。
最终,许褚发现徐让的脸色不对,马上将其拿下,并结果了徐让的性命。
若不是许褚突然折返,怕是曹操有很大概率就交代在了徐让手里。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这些例子中的行刺之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均为被行刺之人的心腹或者部下,至少是让被行刺之人不会起疑心的那种。
毕竟,这种活儿,也只有“身边人”下起手来,成功率会更高一些。
而说回张飞,道理也是如此,范强和张达二人,本身就是张飞的“帐下将”,每天都在张飞面前晃来晃去,张飞又怎么会想到这二人会起了谋害他的心思呢?
况且,张飞的性子又不似曹操那般多疑,加上前文所说的他对于刘备的劝告也不以为意这点,所以,在他不防备的情况下,自然会被部下所杀。
除非是张飞的运气爆棚,要么是防护到位,再者他有刘备能感召刺客的本事,这样才有几率保住性命,而没有这些,他被杀掉也不奇怪。
毕竟还是那句话,被身边人处心积虑的惦记,是极难防备的。
所以,张飞之死,并不在于他的大帐里有没有卫士,一来他时常责打部下,却依旧让这些人留在身边,这就无形中把自己放置在了危险之地,虽说刘备劝告过他,但他却不听。
二来,行刺张飞的范强和张达二人,本身就是张飞的“帐中将”,因此张飞也不会对他们有所防备,更不会想到这二人心怀鬼胎。
所以,基于这两个原因,张飞才会被突然杀掉,至于他大帐里的其他卫士,也确实没想到有人敢杀主将,这便是张飞之死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