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神机妙算的半仙诸葛亮与鞠躬尽瘁的贤相诸葛亮

神机妙算的半仙诸葛亮与鞠躬尽瘁的贤相诸葛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访问量:2693 更新时间:2024/1/22 10:24:51

‍之前聊到过:《三国演义》小说的诸葛亮,不是被过度神化,是被夸偏了。

今天得补一句: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里,讲的是小说情节,但还努力把诸葛亮往历史形象上的形象拽了拽。

鲁迅先生吐槽过《三国演义》: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想显得诸葛亮多智,然而显得诸葛亮像妖道了。

正史,诸葛亮是个贤相。

他所做的事,陈寿正史里说了:

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三国演义》许多段子,是《全相三国志平话》来的;平话嘛,面向的是通俗读者。《三国演义》也是通俗向的。

立法、整军、工械、科教、赏罚、吏治、抚民……以臣道行君事而不失礼,身为蜀汉实际统治者十余年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在通俗小说里,很难描写。

像《三国演义》里的打仗,经常简化成:

两阵对圆,武将出阵单挑;动不动诈败而走、伏兵突起、火计水淹之类。

于是统率大军的名将无处发挥,倒是关张典许这样的猛将很出众;相应的,就把著名文臣,都描写成了军师谋士,打个埋伏出个火计弄个离间之类。

既然诸葛亮归刘备后,立法整军工械科教赏罚吏治抚民无法在小说里体现?那就简化吧:

就让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水淹白河;就让他草船借箭借东风;就让他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就让他智激黄忠妙算汉中,就让他火烧藤甲兵,就让他妆神割麦,甚至什么七星灯续命、安排马岱魏延……

正史立法、整军、工械、科教、赏罚、吏治、抚民。

小说谋算,预判,火烧,做法,气人,激将,锦囊。

这种“夸歪了”的小说套路,也很常见。

比如历史上岳治军得当用兵如神,评书里就说他手舞一杆枪爱华山击败金兀术。

比如历史上徐世绩善于用兵,评书里就说他是个能掐会算的牛鼻子老道。

比如历史上秦琼明明是万军辟易的猛将,评书里就说他人缘好,卖马、闹花灯、上瓦岗、四骑奔唐……

比如包拯只坐过一年半的开封府尹,但大家就爱想象他每天审案断案,连绵不绝……

将一个历史形象,朝普通读者可以理解的通俗形象推演,是历来通俗小说极常见的套路。

诸葛亮作为军师智者的形象,在民间远胜过了他的贤相形象,只能证明这种套路生命力有多强。

为什么说央视版《三国演义》里,还把诸葛亮往历史形象上捞了捞……

《三国演义》小说里,诸葛亮基本是从容大气料事如神,没啥烦恼可言,是个仿佛读过命运剧本的半仙儿。

《三国志》正史却是个苦心孤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终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

这两者其实是有点割裂的。

公元207年,刘备四十七岁,奔走半世,髀肉复生,为刘表部下。

诸葛亮时年二十七岁,茅庐三顾,加入刘备。长期计划,为刘备规划隆中对。短期计划,拉拢刘琦,招募流民。

两年后刘备依靠刘琦与新招募的军队为筹码,诸葛亮亲自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击退曹操。

依照诸葛亮的规划,刘备五十岁,得到了荆州。五十四岁,得到了西川。五十九岁,得到了汉中。六十一岁称帝。

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时年四十一岁。

到此为止,年少有为。

白帝托孤,刘备六十三岁,召来诸葛亮,明明白白地当所有人下诏令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还怕说得不清楚,写诏书给后主: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诸葛亮的回应是: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举世皆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上出师表时已经四十七岁,距离过世只有七年。

年轻半仙诸葛亮。

鞠躬尽瘁诸葛亮。

怎么两全?

当年老三国刚出时,唐国强老师茅庐三顾出场时,许多评论者都说,“唐国强演得过于英武”。

后面舌战群儒,更有人猜测,“唐国强是为了洗刷奶油小生的恶名,刻意要演得刚强些。”

其实不然,这演法正是其聪明处。

诸葛亮不是一直老的。

二十七岁,正是年少气盛;隆中一对,遂定天下三分。这种穿越一般屌炸天的经历,当然意气飞扬。隆中对时指点江山,那也不用客气。

到舌战群儒,关系到孙刘联盟大局,诸葛亮自己又从来心存汉室,看到吴国群儒谋划投降,辞气慷慨,溢于言表,也很正常。

一个二十七岁就比别人聪明一大截的年轻人,怎么能指望他跟老头子一样温吞呢?

所以诸葛亮出场,看看什么叫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之后隆中对时,从头到尾谈笑自若。

至于著名的舌战群儒,咄咄逼人气场全出。

那时二十七八岁啊,胸中三分已定啊。出使被人围攻,大是大非的问题,当然就该是这么碾压的气场吧?

然而十五年后,白帝城托孤,已是另一番样子了:

四十三岁啦。危急存亡之秋啊,心情自然不同。

妙在后半部,等诸葛亮拜表出征后,唐国强老师又是一个演法。

刘备没死之前,魏国已经这么说了:没了关羽,蜀汉算个屁。

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刘备夷陵一败,更是精英丧尽。四年之间,刘备、关张马黄外加法正,开国诸将,一时俱尽。

所以王朗(嗯,敬爱的王司徒)为首的魏国大官,在刘禅登基那几年,不断给诸葛亮写劝降信,让他举国称藩,老老实实降了吧。

亮集曰: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

所以诸葛亮居然北伐,显然是逆天而行。

出师表时思虑幽深,却不是颓丧。

骂王朗时义正辞严,却不是焦躁。

上方谷时萧然惆怅,表情都没有,只一闭眼,一个嘴角,都在里面。

《三国演义》里,到诸葛亮临终,最后巡视五丈原诸军时,如是说: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如上所述,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以身荷国苦心孤诣事必躬亲持重平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

小说里的诸葛亮淡化了宰相的那一面,虚构了更多的伏兵放火神算借风的小技巧,于是更像个未卜先知的聪明半仙儿。

大概,历史上的诸葛亮气质像《雍正王朝》里焦晃老师老去之后的康熙。

小说里的诸葛亮,更接近《康熙王朝》里陈道明无往而不利的康熙……

老三国里,是尽量周全到了诸葛亮年轻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半仙那面,也照顾到了他年老时鞠躬尽瘁贤相的那一面。

而且难得地,没有割裂。

所以电视剧观众大概都有类似的情感:

会喜欢前半部分那个谈笑自若的诸葛亮,但对后半段那个并不全知全能,但更加苍凉的诸葛亮,却是打心里敬佩。

最有意思的一点。

《三国演义》小说里,诸葛归天那段天愁地惨,悲伤之极;但之后就安排诸葛亮死诸葛吓走活司马,马岱计斩魏延。

于是悲伤意味多少冲淡了,还颇有点喜剧色彩呢。

但电视剧里,淡化了这份“死掉之后还这么厉害”的爽文感。

吓走司马,斩完魏延那集,依然以诸葛亮墓为结尾。

画外音,诸葛亮读了遗表:

“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念完,本集结束。“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起。

这就是所谓的:

电视剧里,还尽力把小说里的诸葛亮,朝历史上的形象,稍微拽了拽。

到最后还是提醒大家:

诸葛亮是聪明,是半仙,是未卜先知筹谋早定。

但他最珍贵最动人的,还是历史上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浪漫的传奇小说,又回到了沉厚的正史。

标签: 诸葛亮刘备三国演义王朗魏延蜀汉

更多文章

  • 国学大师:关羽之死,诸葛亮阴谋策划!诸葛亮真要谋害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关羽,诸葛亮,刘备,刘封,国学大师,关羽之死,汉朝,天文学家,三国

    1900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訄书》(qiú,逼迫之意),书中有一篇《正葛》的文章,让人至今读来仍毁三观。(关羽)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压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席益厚而将掣挠吾大政......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说到底,章太炎认为诸葛亮策划了一场阴谋,谋

  • 诸葛亮的遗憾:留下这三员大将或许能改变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左都护卫标签:关羽,张飞,大将,曹魏,三国,诸葛亮,赵子龙,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他的智慧和才华被后人传颂不已。但是,据最近的研究表明,诸葛亮也有一些遗憾,他认为如果当年能够留下三员大将,或许能够改变历史的走向。据了解,这三员大将分别是:张飞、关羽和赵云。这三位将军都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诸葛亮认为如果

  • 曹操施展的两个阳谋:马超关羽掉进坑里,诸葛亮也没有办法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马超,关羽,阳谋,曹魏,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兵不在多而在精,将在谋而不在勇。刘备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几乎是每战必败、得地必丢,手下有“万人敌”关羽张飞也无济于事。关羽张飞是三国公认的万人敌,但是要论起战略谋划,还是不如庞统、法正、诸葛亮,所以万人敌死于无名下将之手,令人叹惋却并不奇怪:瓦罐不离井口破,将军难免阵前亡,吕布骁勇,也曾被袁绍派出的

  • 假如诸葛亮篡位称帝,蜀国灭亡的更快?诸葛亮确实被神话了?

    历史解密编辑:皮皮侠说历史标签:蜀国,刘备,蜀汉,魏延,古蜀,三国,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假如诸葛亮篡位称帝,蜀国灭亡的更快?诸葛亮确实被神话了?诸葛亮上位也成不了大事,面对魏吴这两个大块头,而且都是政治稳定的情况下,要统一是办不到滴。诸葛亮是将相之才,没有人君之量,刘备在世时,能吸收很多人才,而诸葛亮不能?重臣不服诸葛亮的很多,如李严、魏延,所以诸葛亮只有好好干,否则一一。关健朝中全是

  • 刘备创业时就想当皇帝?在遇见诸葛亮之前,他的人生规划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伯爵灬焦点标签:刘备,皇帝,曹操,陶谦,汉朝,蜀汉,诸葛亮,汉献帝,天文学家

    刘备以一个织席贩履落魄子的身份,从东汉末年诸多强大的诸侯中脱颖而出,成长为蜀汉帝国的开国皇帝,他的奋斗历程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刘备开始创业时,会不会想到以后一定要做皇帝?虽然在《三国志》中记载有刘备幼年时的豪言壮语:“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不过,类似言语大概在所有开国皇帝的传中都有吧?我想,他在刚开始

  • 三国:从江东的安全角度,来看诸葛亮提出的“东和孙权”的不可取

    历史解密编辑:冰封天下史标签:孙权,蜀汉,刘备,东吴,诸葛亮,历史片,天文学家,曹操手下,三国(电视剧)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初逢诸葛亮,诸葛亮以《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复兴汉室”的路线图。其中建议刘备“跨有荆、益”为根基,再“外结好孙权”,等待“天下有变”,然后“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隆中对》的结尾,诸葛亮断定“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赵云死了诸葛亮只是落泪,而听到张苞去世,为何诸葛亮却直接吐血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赵子龙,诸葛亮,张苞,刘备,刘禅

    在整个三国的时期里,诸葛亮自从出山之后,一直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种一切了然于心。哪怕是山崩地陷也不为之所动的从容,面对任何失败的时候,他都不曾流露出过软弱。刘备去世之时,诸葛亮接掌了蜀国大权,他更是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但他也没有将自己的苦闷表达于脸上。尽管诸葛亮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着赵云

  • 诸葛亮竟是阴狠的权奸?为何章太炎说关羽之死是诸葛亮借刀杀人?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诸葛亮,章炳麟,关羽,刘备

    孙刘在赤壁之战中结成抗曹同盟,但随着曹操的失败,外部压力减小,孙刘两家的内部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孙权和刘备两大集团的矛盾焦点在于荆州。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早已提及,“两路出兵”的关键点就在于“跨有荆益”,赤壁之战后荆州的大部掌握在刘备手中。对于孙权而言,荆州与扬州为上下游的关系,想要保证

  • 毛主席评价诸葛亮:身上有三项缺点,注定无法帮刘备“三兴汉室”

    历史解密编辑:史开淡墨痕标签:刘备,蜀汉,关羽,汉朝,毛主席,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代明相,能观星象,测成败,使巧计,帮助刘备夺取益州荆州与汉中,三分天下。在刘备的阵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课文中学过的《草船借箭》,给人很深的印象,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特点。凭着巨大的影响力,

  • 杜甫为诸葛亮写的一首诗,最后14字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杜甫,李白,蜀相,唐朝,诗人,诸葛亮,白居易,天文学家

    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空前强大统一的王朝,自唐高祖李渊创世开国以来,历经二十一代君王(享国289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在唐朝鼎盛时期不仅物质富庶繁华,而且文化也是极其繁荣,著名的诗歌更是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成为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据全唐诗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