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政权仅仅到了刘备的儿子刘禅就丢给了司马昭。所以历史上都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而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跟司马昭饮酒,被问及想不想成都生活,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也是乐不思蜀的来历。
那么真实的历史上刘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为什么远离蜀地的他会回答乐不思蜀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面的这段记载。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提到刘备的儿子刘禅,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三国演义》里面塑造的扶不起的阿斗的形象。
确实刘备打天下很不容易,刘备一生戎马,只有刘禅一个儿子。而我们知道在长坂坡时,赵云为了救甘皇后和刘禅,在敌人的层层包围中几进几出,才救回了阿斗刘禅。而当时刘备面对战袍被血浸透的赵云,做出了摔孩子的动作,所以才有了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而从当时的情况看,刘备这种举动还是很聪明的,在当时这种危机的情况下,只有赵云这些忠心耿耿守护他的人,才能让他东山再起,所以只要让这些人忠心于自己,刘备确实豁出去了自己的儿子。
作为刘备的独子,长坂坡阿斗是历经了这一劫,之后刘备依靠和东吴结盟,赤壁之战才奠定了自己的三分天下的基础,而赤壁之战后,刘备还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小妹。而后来刘备和孙权翻脸,孙小妹跑回江东,差点把阿斗带走,也是赵云给截了回来。
后来刘备在蜀地称帝,刘禅作为唯一的人选成为了太子,刘备让诸葛亮亲自教授刘禅,所以后来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刘禅是把诸葛亮当父亲和老师的角色来看待的。
刘备驾崩时,刘禅已经十七岁了,实际上已经成人,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了。但我们看到蜀汉的这段历史,刘禅却甘于处在诸葛亮的身后,蜀汉的所有军政大权实际上都在诸葛亮手里。对于诸葛亮安排的人选,刘禅也全部服从。其实从这一点来看,刘禅这个人就不简单,正是蜀汉这段时间的内部稳定,才让蜀汉虽然在三国中实力最弱,但能在西南站下脚来,所以刘禅实际上是懂得大局的。而且在后来诸葛亮和李严的决裂中,刘禅也站在了诸葛亮的身后,保持了蜀国的稳定,这也是刘禅的功绩。
正是因为刘禅对诸葛亮的言听计从,所以诸葛亮虽然在前线北伐,除了李严之后跟诸葛亮的决裂外,蜀汉的大本营保持了稳定,也让诸葛亮的北伐有了坚强的后盾。
而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实际上给蜀国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魏延和杨仪之间爆发的冲突,更让蜀汉的危机一触即发。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最终还是刘禅很好的处理了这个局面,要是没有刘禅,蜀国的不同派别早就分崩离析了。
而后诸葛亮时代是蒋琬和费祎执政,虽然蒋琬和费祎也是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但我们也看到刘禅并没有给蒋琬和费祎跟诸葛亮一样的权力,一方面蒋琬和费祎分掌国政,职责交叉、相互牵制。我们看到诸葛亮234年去世,蒋琬238年才开府,246年蒋琬去世,费祎接替蒋琬职位,直到252年,刘禅才同意费祎开府。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后诸葛亮时代,蜀汉的权力其实已经掌控在刘禅手里了。如果刘禅没有能力,是不可能左右后诸葛亮时代的政局的。
而当时我在文章中还提到过,当时蒋琬想要通过汉水出击魏国上庸,而刘禅是反对的,所以最终说服了蒋琬,取消了其计划。但刘禅并不是反对北伐,他也明白如果不北伐,蜀汉也是迟早灭亡,而转被动为主动,也可能会有一线机会,所以刘禅后期支持姜维北伐,其实就是君主打成了这样的共识,否则姜维在蜀汉怎么可能主导这样的战略呢?而姜维对刘禅的忠其实也是认可刘禅,最终以死报答。
所以在蜀汉内部,要想把各个派别之间的关系理顺,并形成彼此制衡,如果刘禅真是扶不起的阿斗,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的。当然这样的权力制衡的结果也会导致内耗增大,比如当时蒋琬将汉中的军队撤回涪县,离成都更近,原因可能就是刘禅在扶持自己的力量,逐步在制衡蒋琬和费祎,所以蒋琬才会将自己的大本营安排在了更靠近成都的涪县,而这也导致后来汉中的守军空虚,让魏国的军队伐蜀得以成功。
而我们谈到邓艾兵临成都城下,为什么刘禅会主动投降呢?一方面是蜀汉内部的投降派的主导,而另外一方面就是刘禅本人对局势的清醒认知。刘禅早就清楚单凭蜀汉,是不足以对抗魏国的,因为魏国的土地面积,人口都是蜀汉的若干倍,它们之间的差距只能是越来越大,被吞并是早晚的事情。而蜀汉能独立的根本屏障就是秦岭天险和蜀道,当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时,已经是大势已去了。在这种情况下,投降只是自己受辱,变成阶下囚,甚至生命可能得不到保证,但是蜀汉的百姓能得以保全。
所以刘禅自己选择投降,一方面证明了刘禅对客观局势的认知很清醒,而另外一方面也证明了刘禅并不是一个昏君,他心中是装着蜀汉的百姓的,他不希望百姓受到战火的屠戮,所以才选择了主动投降。而后来钟会叛乱,成都百姓被屠戮,刘禅的儿子也被杀,再是一个昏君,他也不可能不动于衷。但他更清楚司马昭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在司马昭面前,表现出乐不思蜀的状态,是刘禅真的乐不思蜀吗?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刘禅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傻,而是他用自我贬损,将自己装作傻,保全自己和身边的人,最终司马昭才放过了刘禅,刘禅得以善终。
所以从蜀汉这几年的历史来看,刘禅恰恰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反而是大智若愚,他懂得顾全大举,懂得权力的制衡,同时也懂得隐忍。而正是这种隐忍,让司马昭最终放过了刘禅,刘禅得以将刘家的血脉延续下去,在大势不可违的时候,守住最低的目标对于刘禅而言,依然是胜利。
有的时候反抗其实很容易,但隐忍反而很难。记得我们在读春秋历史的时候,提到过勾践,当时勾践被吴国困在会稽,想要自杀殉国,当时的文种就以商汤,周文王等例子劝勾践:“商汤被桀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纣王关押在羑里,晋文公重耳逃亡北翟,齐桓公小白逃亡莒国,最后都称霸天下。由此观之,这点委屈能算什么。最终勾践向吴王称臣而最终卧薪尝胆,最终灭掉了吴国。刘禅应该读过这段历史,所以他明白大势已去的时候,无畏的牺牲并不能带来转机,反而当前的目标应该是活下来寻找机会,让刘家的血脉延续。所以刘禅才选择了装傻让司马昭对其不再警惕。
所以对于年轻人而言,走入社会并不会一帆风顺,在进入企业和社会的时候,应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确自己的最低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遇到挫折应该学会隐忍,而不是无谓的对抗与牺牲。隐忍的目的是为了保全自己,生存下来,然后寻找机会,因为人的一生,机会永远比挫折要多得多。不要太看重别人如何看自己,而要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只要守得初心,就一定能得到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