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要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刘禅依靠哪些帮手来防备他?

诸葛亮要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刘禅依靠哪些帮手来防备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远古鹿璃 访问量:4081 更新时间:2024/3/9 19:02:03

公元223年,蜀汉章武三年,蜀汉先主刘备逝世,后主刘禅随后继位为帝,登基初始,刘禅就把所有军政大权交给丞相诸葛亮,史载:“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当时的刘禅已经十七岁,且当年就娶了皇后,在三国时期,这可以算成年了,足以亲政,可他为何毫无顾忌地将权力交了出去?从皇帝的角度来看,这毫无疑问是很危险的行为,难道他就不怕权臣篡谋蜀汉江山?

后世有“南诸葛,北司马”的说法,也就是说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很多行为像极了篡夺魏国江山的司马氏,刘禅真就一点都不担心?其实,从刘禅时期蜀汉的实际情况来说,诸葛亮能成为权臣,但真就无法篡位。

刘禅在登基之初放弃权力,不是他本人的意见,而是刘备的遗嘱,刘禅只能遵从,刘备临死前明明白白的交代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知道自己死后,年轻的刘禅在经验和权谋上比不了孙权和曹丕,镇不住场子,只得让诸葛亮来干这个事,并要求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既然自己的亲爹都让他交权,聪明的刘禅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刘备其实也是没办法,关羽、张飞都已经死了,其余早年跟随自己的几个嫡系糜竺孙乾简雍等全部早亡,夹袋里实在没人,活着的赵云老迈,魏延出身差,也只有半道加入的诸葛亮因为有共同的志向,勉强能相信。

而且,诸葛亮好歹也是刘备完全发迹前投奔过来的,能整合起荆州派和元老派辅佐刘禅,刘备还给刘禅加了一道保险,就是在荆州也做过官,最后在益州成长的李严来制衡诸葛亮,不过,李严后来被诸葛亮扳倒了。

诸葛亮北伐前,在《出师表》中,已经公然表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且从内到外都给刘禅安排好了人选,放在任何一个皇帝身上,都要担心诸葛亮会不会有不好的心思,可刘禅却知道诸葛亮无法篡位,因为刘禅也有两个帮手。

第一个帮手是镇守汉中的魏延,他是刘备死后,在蜀汉军队体系中,唯一能抗衡诸葛亮在军中影响力的人,魏延不是荆州人,又是刘备部曲出身的死忠,可以算做是刘家的家将,长期镇守汉中,手握兵权,是刘禅可以倚仗的重臣。

刘禅后来还给了魏延“假节”的权力,有忠于刘家的魏延在军队中盯着,刘禅不用担心诸葛亮在军队中一家独大。魏延在政治上也从来没有和荆州派同流合污过,始终和他们保持距离,也因此,在诸葛亮死后,被荆州派集体陷害身亡。

第二个帮手,也是刘禅最重要的倚仗是益州派,归根结底,蜀汉政权对于益州派来说,是个外来政权,刘备的起家嫡系也好,荆州派也好,全部是益州的外人,从刘备到诸葛亮,再到刘禅,益州派就从来没有真正臣服过。

他们或许不是真正忠于刘禅,但也绝对不会希望荆州派掌握主动,诸葛亮大肆起用荆州人掌管内外大权,益州派这帮土生土长的世家怎么会甘心?所以他们毫不犹豫地站在了诸葛亮的对立面,支持刘禅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让他们自己当家做主。

诸葛亮要北伐,钱粮、军马、后勤等全部需要益州世家的配合,就算诸葛亮掌握大权,也抵不过益州世家在整个益州的根深蒂固,刘禅安心让荆州派掌权,就是知道,如果诸葛亮有不好的心思,在益州世家的监视下,他也成不了事。

蜀汉政权这种独特的外来人掌权,本地人扯后腿的特色,注定了诸葛亮这个荆州人即使大权在握,也没有办法威胁到皇权,有刘氏家将魏延在军中盯着他,还有益州世家随时可以在资源上卡脖子,他只能去老老实实的北伐。

诸葛亮如果有篡位的心思,唯一的可能就是北伐成功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有足够的功绩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才能收服更多地方的世家来压制益州派,在北伐未成功前,特别是连汉中都没有打出去过几次,在益州派的地盘上,他毫无希望。

因此,刘禅虽然把权力都交给了诸葛亮,但并不害怕他能怎么样,皇权无忧,刘禅乐得轻松一点,多学习也好,多玩乐也好,就让诸葛亮去操心国事,诸葛亮要打孟获,要北伐,要安插人手进皇宫,刘禅点头就完事。

诸葛亮北伐失利,刘禅还派人去安慰他,鼓励丞相爸爸继续干下去,明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诸葛亮,即使心里未必就赞成北伐,可刘禅还是放手让诸葛亮去干,刘禅能在蜀汉灭亡后,还能活得有滋有味,眼力劲是不缺少的,有权无权都能安稳过日子,刘禅的格调相当高。

更多文章

  • 刘禅到底是昏庸无能还是大智若愚?

    历史解密编辑:阿星说史标签:刘禅,刘备,蜀汉,皇帝,诸葛亮,赵子龙,史说三国

    刘禅,这个在历史上被误解了千年的人物,其实他远非后人所传颂的那般昏庸无能。相反,他聪明过人,城府深不可测,可谓“大智若愚”。刘禅出生在乱世,童年曾两次目睹父亲刘备为躲避战乱抛弃自己与母亲,这使他很早就学会审时度势,明白了“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为此,他故意隐藏自己的才华,让世人认为他只知享乐,对政事一

  • 吕布为什么要杀董卓,看吕布得到了啥,网友: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董卓,吕布,王允,曹操,关羽

    三国时期,要说武力第一者,那还是非吕布莫属,单挑过曹操手下多名战将,无数的将领死在了吕布的手下。刘关张三个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在市面上大多数的三国游戏当中,吕布的武力值几乎都是满值。不过虽然吕布是十分勇猛的,但是,吕布也是有他的弱点的。后世人成为他三姓家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先是追随丁原,但是被董

  • 吕布为何要除掉董卓,其实是势之所然

    历史解密编辑:爱读书的陕北大叔标签:董卓,吕布,汉朝,来俊臣,三国志,三国演义

    今日有粉丝问大叔吕布为何要杀掉董卓,真实的历史是否像三国演义所讲述的那般,大叔回答说不是那样的,吕布刺杀掉董卓是有自己的动机的,并没有受他人驱使。三国志记载:吕布之所以会刺杀掉董卓,是因为吕布与董卓的侍妾私通,吕布害怕董卓知道会杀掉自己,所以吕布决定先下手为强,先除掉董卓来保身。在大叔看来,吕布迟早

  • 说阿斗扶不起,董卓更扶不起女婿牛辅

    历史解密编辑:白话三国正史标签:董卓,牛辅,李傕,吕布,贾诩,李肃,平定,汉朝,三国

    董卓的大儿子早死,只留下一个年不满十五的孙女董白,小儿子刚出生不久,另有一女嫁给了牛辅。所以这女婿对董卓来说,就相当于是个亲儿子。重用镀金,却能力不济当时西凉土地资源贫瘠,加上气候高寒干冷,形成了当地人彪悍、凉薄、冷酷的性格,动不动就像韩遂、马腾等势力那样自相火并。董卓深知手下这帮人的性格,也不敢给

  • 董卓重用的大将董越,因反对迷信而糊里糊涂冤死

    历史解密编辑:白话三国正史标签:董卓,李傕,吕布,牛辅,三国,汉朝,皇甫嵩,董越(明朝)

    有时候做正确的事,却不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董卓重用的大将董越,就因反对迷信,却惨遭到糊里糊涂被冤杀的下场。受董卓重用191年,董卓撤往长安,关东联军的孙坚攻入洛阳。(董)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孙坚小戆,诸将军宜慎之。”--《后汉书·董卓列传》路上董卓还没成为太师,还是相国。他

  • 东汉真正的大佬,曹操曾是他的跟班,实力可灭掉董卓

    历史解密编辑:梦回遇景标签:曹操,董卓,皇甫嵩,汉献帝,汉灵帝,黄巾之乱

    导语:汉朝经历了宦官与董卓之乱,这两次大乱差一点就让汉朝灭亡了。这时候曹操统一了北方,这才让汉朝有了立足之地。虽然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举动有些过分,却没有夺了汉献帝的皇位,此时汉朝依旧是刘氏的天下。曹操的毕生心愿就是统一全国,可是他有两个劲敌,蜀汉与东吴,致使东汉末年三分天下。其实在他们三人之前,出

  • 三国志11洲际争霸:凉州老乡会展示,这是我见过的最强董卓阵营

    历史解密编辑:奕道君心本尊标签:董卓,凉州,吕布,马腾,曹操,司马懿,洲际争霸,三国志11

    董卓要是在三国志11游戏里没有了吕布,是不是就成了二流势力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要是按照常规剧本来定性的话,肯定没跑儿了。然而在按照户籍划分武将归属的洲际争霸剧本里,却完全是另一种画风,吕布被划走并不影响董卓的实力,反而让他成了史上最强。洲际争霸剧本的开局,让出身并州的吕布归属到了冀州阵营,大都市长

  • 董卓权弄朝纲,吕布成三姓家奴,曹操暗诛董卓失败,开始争霸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还文楼主标签:董卓,吕布,何进,丁原,陈宫,汉朝,诗人,曹操手下

    董太后与十常侍代表的皇子协一方和何进代表的皇子辩一方宫廷内部的皇权之争,双方两败俱伤,董太后、何进、十常侍先后身亡,西凉董卓成最大的政治赢家,西凉兵马入京师,董卓在北芒立下了救驾大功,董卓权倾朝野,独断专行,祸乱朝纲。掌权后的董卓做了五项事。招降何进兄弟的兵马,增加自己的军事实力。国舅何进做事优柔寡

  • 在东汉末年的讨董联军中,只有此人一直同董卓交战,董卓只怕此人

    历史解密编辑:暴走吧历史标签:董卓,孙坚,袁术,大军,汉朝,三国,汉灵帝,东汉末年,讨董联军,曹操手下

    在政治腐败的东汉末年,有这么一位将星,奠定了日后的东吴政权,这个人就是孙坚,从平定黄巾之乱逐步崛起,直到到群雄混战。少年不凡退海盗孙坚少年时就担任县中官吏,十七岁时同父亲一起坐船前往钱塘,途中恰好碰到海上贼寇胡玉等人刚刚掠夺了商人的财物,正在岸上进行分赃,一时间过往的船只全都停下不敢向前。孙坚对他父

  • 临终前,董卓大喊6个字被耻笑千年,不曾想却成了现代人们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零点历史说标签:董卓,吕布,王允,貂蝉,奉先,三国,汉朝,方天画戟,东汉末年,五虎上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的遗言和名言成为了后世的经典,被流传至今。而有一句话,一个充满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遗言,却引发了千年来的耻笑和口头禅。这句话来自于那个动荡的三国时代,出自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董卓。"吾儿奉先何在?"这六个字在后世成了一种戏谑和嘲笑的口头禅,用来揶揄那些信任不可靠人物的人,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