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长孔明在何方?千古美谈传万家。
- 关羽头断威尚在,所走曹操命不差。
- 诸葛锦囊妙计多,纵死优能退司马。
- 忠义贤德彪史册,古今将相谁不夸!”
这首流传于世的诗篇中讲到了曹操看到关羽的头颅被吓得昏厥过去,另一个则是诸葛亮去世后,将领仿造他的模样做成的木雕也能吓退司马懿的军队。
虽说《三国演义》“三分实七分虚”,但也源于一定的真实历史或据此进行的合理推理。那么诸葛亮真有这么大的魄力,一个木头雕成的“诸葛亮”就能令司马懿如此恐惧?
或许这还与二人长期以来,时敌时友、知己知彼的谋略相争有一定关系。
诸葛亮做“隆中对”,谋定三分天下
三国是个战乱纷争、人才辈出的时代,世人云“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诸葛亮早年跟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之后就在隆中隐居。
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诸葛亮虽居陋室,却仍然眼观天下、耳听八方。
正所谓识时务局势者为俊杰,在群雄争霸的时代更甚如此。
刘备经徐庶引荐,三顾茅庐向诸葛亮寻求计谋,诸葛亮以“隆中对”为刘备分析当下局势:
曹操没有袁绍的威望,但是他凭借个人谋划,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坐拥百万大军。
孙权地处东吴,凭借险要地势已在此历经三代,扎根于此,百姓依附,豪杰称臣,更有水乡经济作为保障,此人可以为友,不可为敌。
荆、益两处险要之地,易守难攻,连接要道,物产丰富,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君主刘璋却昏庸至极、不善用人。古人云“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刘璋已处在民怨四起的围攻之境。
现如今,刘备凭借汉室之威望,广揽天下英杰,占据荆、益二地,与东吴孙权共谋讨伐北面的曹操。如此,刘备称霸、兴复汉室的宏伟蓝图指日可待。
诸葛亮对刘备三分天下的谋定,此乃“卧龙”也。
刘备托孤后,诸葛亮北伐以匡扶汉室
诸葛亮初出茅庐后就在赤壁之战以“草船借箭”,从而火烧曹营的佳绩成就了自己权谋的巅峰。
之后刘备、曹操和孙权割据险要之地,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之后刘备趁曹操北归之际,夺取荆、益二州,并在汉中(益州的咽喉)之战完胜曹操,从而在汉中称王。
可以说诸葛亮的辅佐,对刘备乃如虎添翼,实现“隆中对”里“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曹魏、孙吴都是不可小觑的势力,他们对蜀汉的发展早已虎视眈眈。219年,孙吴派吕蒙横渡长江斩杀关羽,夺取荆州,大大挫败“隆中对”的计谋。
223年,刘备又因病重不得不托付诸葛亮,若阿斗有能力便扶持他,若无能即可代之。诸葛亮又怎会将刘禅取而代之?
在此之后,诸葛亮,南征稳定后方局势,大力发展蜀汉经济作为北伐中原的经济保障,以完成刘备“匡扶汉室”的雄才大略。
此时,北方曹魏政权已历经曹操、曹丕两代,落到曹睿手中,一直暗藏锋芒、韬光养晦的司马懿,此时也不必再担心生性多疑的曹操“宁可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吾”的性情。
司马懿在之后能够被重用并手握兵权,与诸葛亮北伐中原有很大关系,因为曹魏有了诸葛亮这样的强大敌人,司马懿也更加具有价值。
二人的第一次针锋相对,就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撤兵的时候,诸葛亮一个“空城计”第一次吓退司马懿的15万大军。
空城计是诸葛亮的智慧,也是司马懿的自救
诸葛亮为匡扶汉室北伐中原,然而在226年的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因错误地任用马谡,导致损兵折将,士气大损,无奈地发出“大事去矣”的哀叹。
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诸葛亮有条不紊地安排撤军,不料却遇上司马懿15万大军的追捕。
此时,诸葛亮所驻之城并无可战之将,只有2000余人的可用之兵。但是,诸葛亮却身着鹤氅登楼抚琴,并且命人大开城门,城内士兵化作老百姓像平常一样活动,城外安排人打扫街道,一派祥和稳重的场面。
司马懿的15万泱泱大军抵达城门前却望而却步。二人之间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但内心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
军事家关注的是战争的胜败,政治家则更在意战争结果对自己的利害。司马懿似在细听诸葛亮的琴音之中,实则是揣摩出入城进攻与立刻撤军对自己的利害影响。
司马懿岂会不知,历代君王对权臣都有着忌惮之心,曹睿对他也并非全无防备之心。
他现在之所以被重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诸葛亮率军北伐是曹魏统治的一大隐患,一旦诸葛亮被除,“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自己也就毫无价值可言。
更何况“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司马懿何必在百害而无一利的衡量下,还要冒险入城呢?
因此,他不愿拨哪怕一支兵马来试探城内虚实,因为一旦试出“空城”真空,他自己的未来也就被试丢了。
司马懿趁将士未发现其中端倪,弄出“亮平生谨慎”“攻城中计,汝辈岂知,宜速退”的说辞,立刻掉转军队方向,慌忙撤退。此战以诸葛亮不战而胜告终。
若说空城计中,活诸葛吓退司马懿还尚有一丝可信,那么“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是真是假,司马懿是否也是出于衡量利害作出的撤退选择呢?
诸葛亮去世前的最后一计吓退司马懿
诸葛亮前后经历四次北伐,大多因为路途遥远,粮草无法及时补给而不得不撤军。司马懿也是看中蜀军粮草之患,因此多次以故意拖延之策迫使诸葛亮北伐失败而撤军。
234年,诸葛亮在此北伐,与司马懿对阵五丈原。司马懿仍“坚壁拒守,以逸待劳”。但是诸葛亮深知自己身体大限将至,故意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和头巾,讥讽他像女人一样胆怯。
司马懿如此老谋深算怎会不知这是诸葛亮的激将法,但是营中的士兵却火冒三丈,请求出兵应战,司马懿只得以请战魏明帝作为缓兵之计。那时信息传递多有不便,魏明帝准战消息传至军营足以缓和将士的情绪。
不久,诸葛亮在此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却问及诸葛亮的饮食和作息,听后司马懿就对人说:“诸葛亮将要死了。”
果不其然,诸葛亮临终前在军营向将领交代后事。他深知自己亡于军中的消息一旦传出去,势必会造成我方军心不稳,而司马懿也会趁机除掉蜀军。
因此,他下令“秘不发丧”,并且命人依据自己的模样刻成木雕以证明“诸葛亮”健在,可是谁都不知道诸葛亮这招险棋是否依然会像“空城计”一样灵验。
司马懿听闻前方线人说诸葛亮已于军中去世,立刻发兵攻打蜀郡,但是在于蜀军对峙时却看到“诸葛亮”坐在他平时常坐的婴儿四轮车上,司马懿立即惊慌失措下令撤军,途中司马懿数次问将领:“吾头尚在否?”
就这样,诸葛亮逝世前的一计再次像“空城计”一般吓退了司马懿,大军才得以退回蜀国。司马懿在得知自己被木雕“诸葛亮”吓跑的真相后崩溃大哭,而这哭中有几分真、几分假呢?
毕竟那时司马懿已从蜀国的使者那里推出诸葛亮命不久矣,更有线人传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司马懿应当看出“诸葛亮”的破绽。
但是,或许司马懿还是有“空城计”是的顾虑,他自己不愿拿性命冒险,更不愿看到“飞鸟尽良弓藏”的局面。
而事实证明,司马懿的揣测没有错,诸葛亮亡于北伐途中的消息一经传入魏明帝耳中,就传来圣旨,让他交出兵权回朝觐见。
我们崇拜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感慨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同时也悲叹司马懿机关算尽的最终结局。
二人之间无所谓恐惧和恩怨,在多次交手中已是亦敌亦友、知己知彼的关系,只是二人所奉之主不同,谋略攻伐间势必针锋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