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历史上十分混乱的年代,三国时期的华夏大地可谓战火连天又异彩纷呈,许多谋臣武将悉数登台,他们凭借自己的智谋与武力,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诸多军阀的崛起也让能臣志士有了更多的选择,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纷纷投靠到了心仪的军阀的麾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礼贤下士的曹操便带领曹魏集团迅速崛起,成为了三国之中最强的势力之一。
在曹操创业的过程中,大臣荀彧给了很多的支持,他的地位丝毫不输给郭嘉。可是,人生晚年曹操想要加九锡、称魏公时,荀彧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曹操便用一种近乎“哑谜”的手段将荀彧逼死,他给了荀彧一个空盒,荀彧看到后便自杀了。那么,对于曾经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杰出谋士,曹操为何如此冷酷无情?
在一百多年以后我国又进入到了一个极为独特的历史阶段,透过这段历史,人们才终于明白了曹操杀害荀彧的真正原因。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杰出的谋士荀彧
作为曹操的谋士之一,荀彧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其祖先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在漫长的岁月当中,荀家始终保持着名门望族的身份,到了三国时期荀氏家族已经成为颍川最有名望的士族。
凭借家族的声望荀彧的父亲和叔父都曾出仕为官,深厚的家族底蕴加上父辈们在官场当中的阅历,荀彧自然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阅历和见识。
荀彧尚未成年之时便被誉为“王佐之才”,由于当时科举制度尚未出现,官僚的选拔完全依靠现任官员的举荐,也就是说有在朝为官的人推荐自己,是当时人们做官的唯一途径。
正因如此,当时才会出现“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而这样的官僚选拔制度无疑将普通百姓拒之门外。
不过,士族子弟的荀彧自然不会被埋没,凭借荀氏家族在朝中的人脉他在二十六岁这一年被举荐为孝廉,成为了一名国家公职人员。
随着董卓的到来东汉大乱,不满董卓暴行的荀彧辞去了官职,为了躲避战火带领族人举家迁往冀州。当时,对荀彧仰慕已久的袁绍将其奉为上宾。
可是,在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荀彧发现袁绍不值得自己辅佐,于是乎他便离开了冀州,带着家人投靠到了曹操的麾下,对于荀彧的投奔曹操异常激动,兴奋地喊道:“这是我的子房啊!”
由此可见,在曹操的眼中荀彧的到来对他有多么重要。事实也确实如此,荀彧不仅为曹操制定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策略,让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了绝对的制高点。
同时,他还在后期为曹操推荐了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等众多人才,这些人对曹魏集团的崛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曹操对于荀彧的评价丝毫没有言过其实的赞誉,完全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能力超群的谋士,曹操却在建安十七年用一个空食盒将其杀死,为何曹操要将其杀害呢?这其中又有怎样的离奇曲折。
夺命的食盒
尽管荀彧尽心尽力地辅佐着曹操,但二人之间始终保留着一个敏感话题,这一话题便是对汉献帝的效忠问题,双方一直对此都有所回避。
荀家作为世代为官的士族,对于皇帝的忠诚深深刻在骨子里,正所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荀彧对汉家天下毫无疑问地很忠诚。
尽管在他的谋划之下曹操成功地把持了朝政,但在荀彧看来让曹操这样手段强硬的政治家,来稳定局面不失为一种上策,皇帝可以只是一个政治符号,但这个政治符号必须得到应得的尊重。
可惜的是,在枭雄曹操的眼中情况则完全不同,东汉末年汉朝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皇帝早已失去了对国家各个层面的管控,“弱肉强食”是这个时代唯一的法则。
既然如此,只要时机成熟任何有资格的人都可以取代皇帝,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导致他们对待皇帝的态度也完全不同。
对于这一问题,曹操和荀彧始终都在刻意进行回避,二人之间也始终维持着这种不可言说的默契。
然而,人心都是会变的,人的行为也会随着心的变化而变化,曹操后期不再执着于争霸天下,开始追求名誉与荣耀,他想要加九锡、称魏公。
这无疑是在挑战天子的威严,此时荀彧对这个问题再也无法视而不见了,如果曹操得偿所愿,下一步他就可能逼迫汉献帝禅位,这种篡逆的行为是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与此同时,曹操的这一举动势必会让刘备和孙权有了讨伐曹魏的借口,授人以柄的做法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于公于私荀彧都必须制止这种百害而无一利的行为。
于是乎,对曹操加九锡的举动荀彧公然提出了反对:“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的这一番言论让曹操十分不悦,后者的心中便暗暗做了一个打算,曹操征讨孙权时荀彧因病留在了寿春养病,也就是在荀彧养病期间,曹操派人送来了一个食盒。
荀彧打开后见里面空空如也,他便明白了曹操的用意,这个空食盒是在向他表明一种态度:从今以后不会再为荀彧提供俸禄。士可杀不可辱,这种带有羞辱意味的暗示,对荀彧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打击。
想到自己面对曹操的僭越之举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一步步地朝着皇权迈进,荀彧对今后的生活也不再抱有任何的期望,万念俱灰之下喝下了毒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也就在荀彧死后的第二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如果当时荀彧还活着,这对于他来说这恐怕是比死还难以接受的事情。
曹操的智慧
尽管曹魏一度成为了三国当中最具实力的政治集团,但司马氏的崛起胜利果实窃取到了自己的手里,凭借曹魏集团雄厚的实力司马家的小子司马炎,最终成为了统一全国的最终赢家(三国归晋)。
可是,晋朝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中原王朝就再一次陷入围绕皇权的争夺之中,这一事件史称“八王之乱”。
为了在夺权的过程中占据优势,许多藩王与少数民族结成了同盟,动乱从民族内部矛盾演变成外族入侵,直接导致了“五胡乱华”。
晋朝统治阶级从北方逃往南方来躲避战乱,司马睿定都建康之后,中原王朝进入到了东晋时期。
当年,司马炎虽然消灭的东吴政权,但东吴的士族却得到了保留,这些士族对维护江南局势的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晋朝建立之初司马炎极力拉拢他们,并给予允许范围内的优待,以此来换取士族对自己的支持。
很长一段时间里士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势力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司马睿难逃到这里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当地的士族已经发展成了一股无法忽视的庞大力量。
对于这些难逃到自己地盘的北方贵族,南方的士族自然不会欢迎,因此整个东晋时期士族与贵族之间的冲突始终没有停止,让国家陷入了巨大的内耗当中。
作为流亡政权,皇族只能处在这种冲突当中且丝毫没有实权,东晋的皇帝几乎全部都被架空,东晋政权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与早年的汉献帝别无二异。
此时不免让人想起曹操杀荀彧一事,或许他初逼迫荀彧自杀,实际上也是出于对当时政局的考虑。作为颍川最庞大的士族,荀彧的家族根基不可谓不深厚。
曹操不足以争衡天下的时候,这种庞大士族的加入无疑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可当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后,这种庞大的士族势力就会转变为一种负担。
由于根基过于深厚,曹魏集团的内部也必然会形成一股庞大的士族势力,这股势力一旦成型曹操很容易就会被架空,从后来司马懿夺权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曹操在后来也积极地吸纳其他士族加入自己,以此来稀释颍川士族的力量避免自己被架空。荀彧公然反对自己时,曹操看到的并非是荀彧的态度,而是士族的底气。
在他看来,如果不对荀彧有所制裁,其他的士族也会望风而动,认为只要具备足够的实力便可以与曹操分庭抗礼,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正是出于这一认识,曹操才以一个空食盒让荀彧自尽,彻底避免了士族势力过大而导致的大权旁落,从而巩固了自己对于曹魏集团的统治地位。
反观东晋,由于放任东吴士族野蛮生长,导致当地的士族完全脱离的政府的管控,具备了足够的实力与皇族抗争,这样混乱的局面导致中原王朝,彻底失去了从胡人手中夺回北方的机会。
不得不说,曹操虽然狡诈多疑,但他出色的政治眼光,使得他能够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脱颖,正如他自己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从东晋的案例来看,曹操的这句话绝非危言耸听,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