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了不起的阿斗刘禅:大智若愚

了不起的阿斗刘禅:大智若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2353 更新时间:2023/12/27 22:30:03

前言: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三国演义》中的刘禅是一个昏庸的亡国之君,他的乳名阿斗几乎成了呆头呆脑、傻乎乎的代名词。其实就《三国演义》本身所刻画的刘禅这个人物形象,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道德角度,抑或是人情角度,都不应完全否定。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责任并不在于事必躬亲,大小权力抓住不放,而在乎以仁驭人,起用真正的贤才治理国家,从而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刘禅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力远不如诸葛亮,所以将国事全托于他,自己一般不滥加千涉。从道德角度看,刘禅有勇于承认错误的美德。刘禅曾误听谗言,诏令诸葛亮在大胜之时班师,因而丧失了灭敌的时机,给蜀国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事情清楚后,刘禅当面向诸葛亮承认了错误:“肤因听过宦官之言,一时召回垂相,今日茅塞方开,悔之不及炎!”他又批准诸葛亮:“将妄奏的宦官诛戮,余皆废出宫外,及时改正了过失。作为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封建帝王,能当面向手下承认过错并立即改正,这应该说是十分难得的。从人情的角度说,刘禅也是个有情尚义、不忘旧恩的君王。

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就是后主刘禅留给后人的一个成语,也是后人讥笑刘禅痴傻呆萌的一个标签。

1、大智若愚

很多人以为,刘禅一生中最受瞩目的时刻,是在一次宴会上。公元262年,司马昭决定出兵伐蜀。作为蜀汉的皇帝,摆在刘禅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投奔东吴,但此时的东吴与蜀汉比,也强不到哪里去,被灭只是早晚的事情;二是团结成都军民拼死一战,博得一线生机;三是放弃抵抗出城投降。刘禅所选的是第三条路,率领百官向曹魏投降。随后,刘禅带着一众大臣前往洛阳,手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见刘禅主动投降,便封他为“安乐公”,并设宴款待,邀请刘禅和一帮蜀汉旧臣参加。酒宴上,不怀好意的司马昭故意请出一班歌女表演蜀地歌舞,蜀汉旧臣听后,勾起了心中的亡国之苦,纷纷落泪。只有刘禅一人不但不哀伤,反而说说笑笑,表现得很高兴。司马昭看在眼里,对心腹贾充说:“刘禅这人没心肝到了这个地步,就算是诸葛亮在世,也无法保全蜀汉,何况是姜维呢?”贾充回应,若不是这样,殿下岂能轻易将其吞并。过了一阵子,司马昭问刘禅:你还想念蜀地吗?刘禅笑嘻嘻地说出一句千古名言:“此间乐,不思蜀。”长期担任随从的郤正听他这么一说,觉得太丢人了,回到府中就告诉刘禅,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下次再问起您,应该流着眼泪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我心里难过,无日不想念。”您这样说了,晋王说不定会开恩放我们回去。《三国志集解》评价此事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刘禅以一句“乐不思蜀”全身而退,躲过夺命的鸩酒,得以安度晚年。不过也正是如此,“扶不起的阿斗”成了他最大的标签,他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无非是一个昏庸无能、傻里傻气的亡国之君。实际上,刘禅投降之后,起初并没有留下太多负面评价,陈寿在《三国志》中,甚至还如此评价诸葛亮辅政时的刘禅:“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在时人看来,刘禅其实并不傻。

天资聪敏,绝非庸才:刘禅的出生极具传奇性,相比古代典籍中一些如履迹而孕、梦日入怀之类的离奇传说,婴儿时期的阿斗,可是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冒险。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攻打荆州。刘备携民渡江,在当阳长坂遭遇大败,全军溃逃,身边只剩下数十骑,妻儿不出意外地再次陷于乱军之中。当时刘禅尚在襁褓,多亏刘备手下大将;《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诸葛亮曾经对射君(身份不可考)称赞年少的刘禅聪明过人,射君又将这番话告诉了刘备,刘备听后自然很高兴。“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刘备遗诏)意为连诸葛亮都称赞你天分极佳,远远超过了期望,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知人知心,知人善用

后主刘禅绝非等闲之辈,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得那么明显,他有他的谋略和手段,他的治国方略就是大胆用人。《慎子·民杂》:“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对外,一切都委托给诸葛亮,军事全权悉听尊便,绝不干预。对内,重用费祎蒋琬,“务农植谷,闭关息民”,都听从两位内政大臣的安排。他把蜀汉的一切交给诸葛亮,并不从中掣肘。

1、

一句话化解仇恨在诸葛亮逝世后掌握实权的刘禅,削弱相权、加强帝权的做法相当聪明。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都不具备孔明的威望和能力,刘禅适当放权,命他们辅政,同时又恢复君权,以免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再次出现。实行虚君实相的蜀汉,在三国中却最早取消了丞相制。鉴于诸葛亮在世时权势过重,刘禅从此不再任命丞相,先是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和大将军,接替孔明“总统国事”,之后又命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录尚书事,蒋琬改任大司马。如此,费祎主管军事,兼管行政,蒋琬主管行政,也兼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各有侧重。等到蒋琬去世,刘禅更进一步,“乃自摄国事”,悄无声息地夺回君权,在处理君臣关系时,刘禅经常表现出极高的情商。

2、

君臣合德如鱼水从17岁即位,到炎兴元年(263年)献表投降,刘禅作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占据西南一隅,做了40年的无为天子,比他的父亲刘备的在位时间要长得多。这样的经历,看似独一无二,实则大有文章。学者、文学评论家陈迩冬先生曾说,在古代,庸主往往是贤能之相所造成的。正如齐桓公管仲而称霸诸侯,明神宗因张居正而坐享帝国。稷下道家有“君道无为,臣道有为”一说,刘禅采用的正是这一政治运作模式。在诸葛亮主持朝政时,蜀汉政权实际上是一种“虚君制”,其本质是“上而无为以任其下”,皇帝在“循名责实”的前提下,对宰相采取不干涉主义,任由其建立一个可靠的政府,充分发挥才能。宰相是政府首脑,带领百官管理国家事务,类似于“责任内阁”接受皇帝的问责。就像诸葛亮自己说的,“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他就曾“自贬三等”。如此,刘禅乐得安逸,他自己也说:“政在葛氏,祭在寡人。”国家大事由诸葛亮负责,自己只担任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负责祭祀之类的礼仪就行了。在刘禅的放权下,诸葛亮开府治事,成功化解了内外交困的局面,让力量弱小的蜀汉在成都稳住了阵脚。他平定南中,北拒曹魏,东和孙权,兴修水利,发展贸易,使蜀汉一度出现“田畴辟,仓廪实。

贤者爱民

刘禅坚持无为无不为的治国法则,“治大国如烹小鲜”。蜀汉对于刘禅来说,虽非大国,但是刘禅的治理也似闲庭信步。首先,外连东吴,重修旧好。与东吴搞好关系,避免腹背受敌,两头受气。“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犄角其后。”这为蜀汉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当蜀国走向尽头,面临两种选择的时候,一是举国玉碎,宁死不降;二是臣服曹魏,当亡国之君。当曹魏大军逼近成都的时候,满朝文武百官商议如何行事,刘禅听说“城外百姓,扶老携幼,哭声大震,各逃生命”。他表现得十分惊慌和焦虑。有的大臣认为要投降东吴,有的要投降曹魏。刘禅第五子北地王刘谌要奋死抵抗,刘禅说:“今大臣皆议当降,汝独仗血气之勇,欲令满城流血耶?”又说:“汝小儿岂识天时!”此时的刘禅,以极度的冷静和大度,体现出了审时度势的认识高度和坦荡负责的道德情怀,做出了“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的决策。后主刘禅做出了亡国之君应有的气度和姿态,保全了蜀地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孔明之贤,即后主之贤也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带着北伐的未尽理想病逝于五丈原,用行动实践了自己对刘备父子的承诺。对于这一影响蜀汉未来的惊天变局,刘禅沉着冷静应对,立刻在成都城内实行宵禁,进入警备状态。孔明的灵位送回后,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又素服发哀三日。刘禅伤心不已,甚至哭倒在朝堂之上。诸葛亮治蜀有功,深得人心,朝中群臣和各地百姓纷纷上书,请求在成都为已故的丞相立庙。这一提议违背礼制,刘禅当然没同意,老百姓只好逢过节时在路边“私祭”。此事一直拖了三十年,刘禅才下诏,远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并禁止民间的“巷祭”“野祀”——可见他对功高震主的诸葛亮确实有些忌惮,后世甚至有人以此推测,刘禅对诸葛亮擅权早已心生不满。

实际上,当时就有人这么想。诸葛亮去世后,丞相参军李邈以为刘禅将对诸葛一党进行清算,便赶紧上书说:吕禄、霍禹未必怀有反叛之心,孝宣帝也并不想成为杀害臣子的君王,但因为做臣子的迫于形势所逼,做君王的惧怕臣子功高盖主,所以才会相互萌生奸佞猜忌之心。诸葛亮统率强兵,敌人如虎狼之势,身边又无信任可重用之人,所以臣常常替国家的未来担忧思虑。如今诸葛亮已逝,宗族都安好,西北方向再无杀戮出现,这好歹是值得庆幸的事情。这是将诸葛亮比作西汉吕氏、霍氏等嚣张跋扈的外戚,还将孔明之死当作喜事,可谓用心险恶。刘禅看到这份奏疏后,二话不说,便将挑拨君臣关系的李邈下狱处死。值得一提的是,在有明文记载的史料中,李邈是刘禅在位期间唯一亲自下诏诛杀的人,可见这是他难得动怒的时刻。刘禅对诸葛亮任之生前,信之殁后,蒋琬、费祎都是诸葛亮临终前推荐给后主的继任者,刘禅如果对诸葛亮的安排不满,大可提拔自己的亲信,可他却根据孔明的安排,先后任命蒋琬、费祎主持朝政。此外,在之后得到重用的董允、姜维等文臣武将,也是诸葛亮生前赏识选拔的人才。刘禅还曾下诏褒扬孔明,言辞切切,感人肺腑,称“朕用伤悼,肝心若裂”,足见感情之深。故清人袁枚对后世褒孔明而贬后主的做法深恶痛绝,他写道:。

总结:

刘禅本非阿斗,当蜀汉国祚进入第二代新老交替的时期,刘禅的一切光芒被诸葛亮这位前朝遗老、辅政大臣给遮蔽了,后主刘禅就成为了蜀汉历史的配角。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光彩和地位,也为了显现出历史成王败寇的规律,《三国演义》把刘禅弱化甚至丑化到一无是处——弱智、扶不起、荒淫。挖掘历史现象的背后,发现刘禅其实是大智若愚、潜龙在渊的一位皇帝。他的智慧在于大智若愚、明哲保身,大音稀声和知人善用,大道无为却爱民全国,若历史发展能给蜀汉时间和空间,他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君王。

标签: 刘禅蜀汉诸葛亮刘备蒋琬费祎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为什么连杀3位重臣?1年后才发现刘禅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诸葛亮,刘禅,蜀汉,蒋琬,刘备

    事实上,三国时期,刘禅可以说是最为难堪的一个。所有人都在讨论,他到底是不是真的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刘禅在归降之后,曾经对司马昭说过一句话。第一:在诸葛亮逝世之前,蜀汉面临前所未有的危局。刘禅对危险的应对,是最能体现他的才能的!第二:诸葛亮时代,刘禅没有执政,他的权利和财富的分配是最能反映他的智慧的

  • 诸葛亮去世前后,刘禅为何连杀3位重臣?过后才发现,刘禅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诸葛亮,刘禅,刘备,后主,丞相

    在我国古代的三国时期,诞生过无数的英雄豪杰,例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人,他们有的因为武艺高强而为人们所知,有的则是因为运筹帷幄的计谋而成为了世人崇拜的对象。但在三国之中,有这么一个人,他并没有出色的武艺和高超的计谋,却并不妨碍他成为人尽皆知的人物,他就是蜀国后主:刘禅。后主刘禅,乐不思蜀?古往今来,

  • 为何诸葛亮去世,刘禅还能当30年皇帝,都怪世人故意丑化他

    历史解密编辑:扎姐时尚穿搭标签:刘禅,皇帝,刘备,蜀汉,刘封,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刘禅无能吗?为何诸葛亮去世,还能当30年皇帝,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引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宋·戴复古《寄兴》“扶不起的阿斗”,对于这句话很多人都有所耳闻,讲的便是东汉时期,三国当中蜀汉建立者刘备的儿子,虽然刘备当属一代英豪,却生下了一个不中用的儿子刘禅,在刘备去世之后,虽然刘禅继位一段时间,但最后还

  • 诸葛亮临死前,刘禅派人来问了2个问题,这时孔明才明白刘禅不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诸葛亮,刘禅,刘备,丞相

    刘备病重,白帝城托孤。《三国志》中写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夸赞诸葛亮的才能超曹丕十倍不止,定能定国安邦,完成兴汉大业。如果后代是个人才,就辅佐他,如果后代无才无能,就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听闻此言,感动落泪。尽心辅佐新君。这里刘备所说的后代,就

  • 历史上的刘禅是什么样的人?刘禅为什么会乐不思蜀?-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刘禅,蜀汉,蒋琬,刘备,费祎,诸葛亮,资治通鉴,三国争霸,曹操手下

    蜀汉政权仅仅到了刘备的儿子刘禅就丢给了司马昭。所以历史上都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而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跟司马昭饮酒,被问及想不想成都生活,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也是乐不思蜀的来历。那么真实的历史上刘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为什么远离蜀地的他会回答乐不思蜀呢?我们今天来

  •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为何连杀了3位重臣?过后才发现刘禅是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诸葛亮,刘禅,刘备,魏延,司马懿

    刘禅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明君的代表,至少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从“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等这些负面的故事或评价出现开始,人们已经对他以后的形象有了一个大概的定位,并且很多人也已经形成了他日后必定是昏君的印象。若不是白帝城托孤,若没有诸葛亮忠心耿耿的协助,年龄尚小的他很有可能坐不上皇位。在他登上皇

  • 诸葛亮去世时,刘禅为何连杀了3位重臣?1年后才发现刘禅是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刘禅,魏延,刘备,蒋琬,蜀汉,诸葛亮,天文学家,史说三国

    历史变幻莫测,史人难以揣测。不管是野史还是正史,只要记载,就有迹可循。世人对刘禅的刻板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扶不起的阿斗”上,觉得刘禅软弱可欺,没有做君主的实力,偏偏要做君主的位子。但刘禅挨个杀了刘备以及诸葛亮都重视的杨仪、李邈以及刘琰,为何?那么刘禅既然诛杀了当时的三位重臣,为什么却没有人说他昏庸呢?

  • 诸葛亮去世前,刘禅问了他一个问题,诸葛亮才知道刘禅是装傻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刘禅,蜀汉,刘备,诸葛亮,天文学家,史说三国

    相信很多人上学时都曾学过诸葛亮的《出师表》,这位天纵奇才用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蜀汉王室的忠心,对将来蜀汉的规划,对后主刘禅的寄予厚望。从他的言辞之间,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对蜀汉的殚精竭虑,赤胆忠心。只可惜在刘备逝世后,蜀汉的江山全权交到了刘禅手中,刘禅我们都知道:扶不起的阿斗。尽管有诸葛亮这样一个顶级军

  • 诸葛亮病逝后,刘禅下令抄其家产,之后,刘禅为何大怒还摔杯子?

    历史解密编辑:情感树木标签:诸葛亮,刘禅,刘备,蜀汉,曹操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提到三国,就不得不提起诸葛亮的名字。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诸葛亮是既聪慧又忠诚的存在。从古至今,但凡提起诸葛亮,听到的大多都是些溢美之词。但其实,我们所了解的诸葛亮,大多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罗贯中本身就更为喜欢蜀汉,所以在小说中对蜀汉的描述较多,诸葛亮的形象也

  • 刘禅当上安乐公后活了多少年?那些年生活怎样,结局又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国说体育标签:刘禅,魏国,司马昭,诸葛亮,刘备,姜维

    诸葛亮病逝之后,蜀国就成了魏国眼中的一块肥肉,虽然有姜维、诸葛瞻等人为蜀国鞠躬尽瘁,但已经不能让魏国忌惮了。在263年,魏国便让邓艾率领大军进攻蜀国,刘禅在有军事实力防御的情况下,依旧选择不战而降,那么他投降后,生活过得好吗?刘禅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对刘禅印象深刻,因为在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