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此间乐,不思蜀,刘禅被嘲笑千年,谁知道他的余生是多快活!
一:主动归降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钟会、邓艾伐蜀,在钟会被姜维阻挡在剑门关下时,邓艾率领数千精锐魏军,千里迂回奇袭阴平管,
邓艾的突然出现在阴平关下,令蜀汉措手不及,刘禅把守护成都的最后希望,寄托在诸葛瞻身上,让诸葛瞻父子率领蜀汉御林军,歼灭邓艾解成都之围。
可是谁也没想到,邓艾几千精兵战斗力惊人,竟然击败了数倍于己的诸葛瞻父子。诸葛瞻父子战死,成都再也无险可守,邓艾快速推进,如神兵天降来到了成都城下,
此时的刘禅有两个选择,一是奋力抵挡,调动各方将领勤王,二:选择归降邓艾,初期刘禅拿不定主意,最终在谯周的建议下,刘禅向归降魏国,正式退出三国的舞台。
二: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民间对他的印象一直是扶不起的阿斗,而刘禅从公元223年继位,到公元263年归降,在位时间长达40年时间,
这在中国历代皇帝来说,其在位的时间也算是比较长,虽然历史对刘禅的功绩记载甚少,但刘禅在位期间,蜀汉在诸葛亮,蒋琬,费韦,姜维等人的帮助下,虽然实力不如曹魏和东吴,但依然能保持三家鼎力的局面。
一些历史人物对刘禅的评价并不是一无是处,诸葛亮评价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李特: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
当然对历史刘禅评价还是认为他是个庸才,但却起码是个心地良善之人,“刘禅懦弱,心无害戾“(张璠)
通常人们都喜欢以成王败寇来评价历史人物,刘禅也不例外,但仔细想想,懦弱刘禅能稳坐蜀汉皇位40多年,难道这不是很奇怪吗?
要知道刘备的儿子,并非只有刘禅一个,而蜀汉虽然有神一般的诸葛亮,但诸葛亮在公元234年就去世了,他辅佐刘禅的时间,仅仅只有11年左右。
如果说刘禅是庸才,那么他能在诸葛亮去世后,依然稳坐29年,并且能掌控姜维,费韦,蒋琬等人,这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由此可推测真实的刘禅应该才能的确是一般,但却是一个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因此诸葛亮才评价 :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而这一点正是他能够活到65岁的原因,要知道三国时期,能够活到65岁人不多,除了曹操66岁,刘备63岁,孙权活了71岁,司马懿73岁,其他如诸葛亮,曹丕,曹叡,司马炎等,论长寿都不如刘禅。
三:大智若愚
可见刘禅虽然当皇帝是庸才,但却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刘禅被带到许昌居住时,一次司马昭在皇宫招待群臣,顺便也让人叫上了刘禅和蜀汉的旧臣。
也不知道司马昭是想试探刘禅,还是喜欢看四川妹子跳舞,在宴会中司马昭命人安排一场非常具有四川特色的舞蹈,来瞧瞧刘禅的态度如何。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看着熟悉的舞蹈,刘禅身边的蜀汉旧臣,不是要摇头叹息,就是发出感叹,也有人喝闷酒,唯独刘禅却看的目不转睛,而且眼巴巴的看着几位四川妹子,就好像沉迷在她们优美的舞姿中。
司马昭趁着刘禅没留意,忽然问刘禅,想不想蜀国?,面对司马昭的提问,众人都为刘禅捏了一把汗,因为回答的好,刘禅能安然度过危机,如果回答不好,估计刘禅和身边的大臣,或者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令人很意外的是,刘禅对司马昭这一问,竟然傻憨憨地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让刘禅被吐槽千年,也是民间俗语乐不思蜀的来源,也因为这句话,刘禅成了扶不起的阿头,被后人认为是一无是处的用庸才。
司马昭听到这句话就乐了,况且此时刘禅的表情和神态,好像并没有在说谎!面对毫无大志的刘禅,司马昭含笑不语,很多人以为就此结束。
四:是是是,正是他教的。
其实乐不思蜀还没结束,司马昭可没那么忽悠,刘禅想一句话让司马昭放松警惕之心,完全是不可能的,当刘禅去了趟解手,再次入席后,
司马昭又忽然问了刘禅同样的问题,这次刘禅的答案则完全不同了,他对司马昭说:
蜀国的旧臣郤正听到刘禅这样说很不自在,于是便在他上厕所的时候对后主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这句话的内容,完全和前面的一次截然不同。
此时司马昭看出了端倪,故意问刘禅,这好像是郤正的口气,没想到刘禅竟然傻憨憨地说,是是是,正是他教的。
估计此时的郤正多么尴尬,但谁也没想到,刘禅的答案竟然让司马昭和群臣笑得合不拢嘴,此后司马昭完全放下了对刘禅的结缔。
刘禅为何忽然改口呢,原来这句话正是郤正告诉他的,两人去休息解手时,郤正趁机会告诉他,下次你应该这样回答。他没想到刘禅按原话回答了,还把他给卖了。
司马昭认为,刘禅竟然能把忠心于他的重臣都给卖了,的确是个庸才,再看他痴迷于歌舞的表情,认为他的确确实没啥威胁,而且此时的刘禅也年约50多岁了,无论是斗志还是年龄,其实也算半截入土的人。对于司马昭完全了没有了威胁,此时他的重点,放在了东吴身上。
五:中山寨
刘禅可能不知道因为一句“乐不思蜀”,他被后世嘲笑了千年,但对此我们要综合来看,刘禅少年就跟随诸葛亮学习。并且诸葛亮辅佐了他多年,两人如父子般的相守,
虽然刘禅并非雄才大略的人物,但在诸葛亮的教导下,但作为一个皇帝,他依然比常人要有眼界和城府,而这很明显与说出乐不思蜀刘禅相冲突的。
刘禅为何这样说呢?
其实主要是刘禅已经放弃了希望,刘禅在归降后,曾经有一个机会,当时姜维采用二士争劳的计策,并且去信一封告诉刘禅多等待几天,他就能够复兴蜀汉。
如果刘禅真的是庸才,姜维还有必要辅佐他,为蜀汉如此奋斗吗,还要给他去信吗?很明显刘禅是值得姜维忠心和冒险的。
但姜维最终失手,刘禅复国无望,并且还寄人篱下此时他首要的任务,并非是一心要复兴汉室,反而是想着怎么躲过司马昭的猜忌,
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司马昭觉得他是一个庸才,是一个毫无大志的人,那么他就能够安然地度过余生,或者他希望等待一个机会,等待一个变数。
但仅凭刘禅的几句话,司马昭还是不放心他,随后他又来了一次试探。
其实司马昭依然不放心刘禅,因此安排了不少人手,观察刘禅的一举一动,一次有人回来告诉他,刘禅府中挂上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中山寨。
司马昭听说想了一会儿,其后就笑着让人撤走了安插在刘禅身边的密探,对此司马昭的心腹非常不解,司马昭将三个字过来,给心腹一看,心腹才恍然大悟。
“中山寨”倒过来就是“在山中”,刘禅其实是告诉司马昭,他已经没有太大的想法,余生希望待在山中过些快活的日子。
“在山中”在汉朝其实是隐居的意思,同时也是不问世事,汉朝时期很盛行隐士文化,这些隐士都喜欢待在名山大川,不问世事,吃着山上的鲜果,喝着甜美的山泉,即便是君王请他们出山,他们都坚决不就。
司马昭从这块牌匾,看到了刘禅的选择,最终他权衡利弊,因为还没有三家归晋,认为留住刘禅,让他逍遥自在的生活发,对于东吴对于蜀汉旧臣,都是一个榜样。
刘禅一系列的举动,终于让司马昭完全对他放心,但司马昭专心对付孙权时,刘禅也开始过上他的逍遥自在的退休日子,
司马昭给与刘禅很优厚的条件,有田宅,有美女,有仆从,有房舍,虽然在等级上比不上蜀汉做皇帝的时候,但此时的刘禅却过的很轻松,因为他不用在思考蜀汉怎么样,也不用去想各种的纷争,同时也不用定决策。
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看着靓丽的女子歌舞,每天吃美食和饮宴玩乐,这样的日子从公元263年,直到271年,也就还说刘禅无忧无虑的过了8年逍遥时光,可能这段时间,才是刘禅最美好的日子,
毕竟他从幼年登基,几十年的时间,他都肩负则蜀汉的重担,但当放下,又无生命之忧时,刘禅反而是最逍遥的,因为他此时已经完全解脱了心理枷锁。
刘禅不像刘备和诸葛亮,没有光复大汉的激情和抱负,但他对蜀汉的老百姓却很好,他归降的另外一个原因,其实是为了成都的百姓。
而刘禅的后代,在刘禅去世后一直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直到了永嘉时期,从这点看归降后的刘禅,余生过的比汉献帝,孙皓,曹奂要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