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已经成为魏国实际掌权者的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这也是三国尽归司马氏开始的标志。而这场战争的最后一战绵竹之战中,蜀国的将领损失殆尽,蜀国在绵竹之战的惨败决定了其灭亡的结局。
三国后期各国的形势
借用三国演义中的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足鼎立长达几十年之后,魏蜀吴三国的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
首先是魏国,司马氏在和曹爽的政治斗争中胜出,随后曹氏宗亲被赶尽杀绝,皇帝被架空,司马氏成为魏国的实际当权者。之后魏国厉兵秣马养精蓄锐,国力大大提升。
相较于魏国,吴蜀两国则开始走向衰落。孙权死后,吴国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十分激烈,导致吴国内政混乱,吏治腐败,吴国国力大为衰退。
而蜀国姜维逆势而为,强行攻打魏国,多次伐魏使得蜀国兵力财力大大消耗,蜀国民生凋敝。再加上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宠信奸佞,蜀国内政也早已腐败。
魏蜀吴三国国力此消彼长,这让一直韬光养晦的司马昭看到了机会。他认为三国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吴蜀联盟已经不堪一击,此时伐蜀轻而易举就能灭掉蜀国。于是,公元263年司马昭不顾朝臣反对,发动了伐蜀之战。
绵竹之战惨败,蜀国无人可用
司马昭为保证战争的胜利,从魏国各地集结了十八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并且在出征前散步攻吴的流言以麻痹蜀国君臣。公元263年8月,魏国出兵伐蜀,十八万大军兵分三路,分别由邓艾、钟会和诸葛绪率领。
魏国本想分兵先牵制姜维,另外两路直取汉中。然而久经沙场的姜维早已识破了魏军的计谋,姜维成功退守剑阁,魏军久攻不下,两军进入了僵持阶段。
邓艾为了改变局势,决定率军绕开姜维偷渡阴平直取成都。邓艾率军偷渡阴平成功后,由于蜀军怯战,魏军连续攻克了江油和涪城。诸葛瞻率军退守绵竹,魏蜀两国的最后一战绵竹之战拉开了序幕。
由于诸葛瞻未能听取黄崇的建议,使得蜀军一再丢城失地,而绵竹已经五险可守,蜀军只能拼死一战。
邓艾率领精锐之师一路势如破竹士气正盛,反观蜀军这边,诸葛瞻早已明白大势已去,蜀国人心惶惶,军心涣散,诸葛瞻更不是足智多谋的邓艾的对手。不出所料,在最后的野战中,蜀军惨败。
绵竹之战中,本就人才凋零的蜀国失去了仅剩的还可堪用的将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张飞之孙张遵、皇权之子黄崇还有李恢之子李球全部战死,这些人的父辈祖辈都是跟随刘备建立蜀国的开国功勋。蜀国已无其他人可用,直接注定了灭国的结局。
刘禅投降,蜀国覆灭
绵竹之战过后,蜀国已经失去了最后的屏障,邓艾率军直达成都。魏军兵临城下,蜀国朝堂上一片慌乱,仅凭成都城中的军队又没有良将统帅,成都是绝对守不住的,刘禅最终还是选择投降。
公元263年11月,蜀后主刘禅见大势已去,便派遣使者向邓艾递交了降表和玉玺,按照古代投降的礼节,刘禅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在城门迎接邓艾大军入城,蜀国灭亡,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瓦解。
当时姜维手中还有大量蜀军主力,他们仍有很强的战斗力。为防止姜维率军回成都,邓艾进入成都后并没有大型牢狱开杀戒,对蜀国的官吏,他仍然让他们为官;对于蜀国的百姓,邓艾更是大加安抚,这无疑是给早已产生厌战情绪的蜀国百姓吃了颗定心丸。
邓艾随后让刘禅给姜维写信命令姜维向钟会投降,姜维当时正与钟会在剑阁对峙,他知道邓艾到兵临成都后本想率兵救援,接到刘禅的信后也只好向钟会投降了。这样,灭蜀之战彻底结束,魏国消灭了与其为敌几十年的蜀国。
真的只是刘禅投降才导致蜀国灭亡吗
刘禅于公元223年继位,共在位40年。刘禅本就才能平庸,在位初期有诸葛亮的辅佐,蜀国朝政还算清明,诸葛亮病逝后,刘禅便只顾贪图享乐荒废朝政。
另外,他还宠信宦官黄皓,不纳忠言,当初跟随刘备打天下的那批开国功勋基本都已去世,蜀国后继无人,人才凋零,国力也逐渐衰退。所以蜀国的灭亡是注定的,仅靠姜维一人也无力回天。
刘禅在我们心中一直是昏庸无能的帝王中的代表人物,“扶不起的阿斗”更是人尽皆知。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当时姜维手上还有几万大军,蜀国完全没有到灭国的地步,因此将蜀国灭亡的原因完全归咎与选择投降的刘禅。
然而以当时战败后魏蜀两国的情况,即使刘禅选择坚守没有投降,就真的能够等来姜维的援军,从而改变蜀国灭亡的结局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首先,蜀国已经把全部的兵力和将领派去阻挡魏军,绵竹之战后,蜀国朝中已无将可派。以当时成都城内的兵力基本上是抵挡不住邓艾的胜利之师的,所以等不到姜维的援军成都便以被攻破了。
另外,即使刘禅选择坚守待援,姜维驰援成都必定导致剑阁防守减弱,钟会的军队会立刻攻破剑阁直指成都,到时与邓艾合兵一处,姜维还是无法抵挡。
所以说,刘禅选择投降也是无奈之举,绵竹之战惨败,蜀国守军和将领战只是加速了蜀国灭亡的进程。
小结:
归根结底,蜀国的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非一日之功。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连年的征战早就将蜀国掏空了。
再加上国主昏庸不思进取,可以说三国后期的蜀国早已危如累卵,不堪一击。蜀国已是积重难返,不是靠一个人就能拯救的。所以仅仅把原因归结于刘禅的投降是不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