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中,有一则著名的典故,叫“煮酒论英雄”。
这是发生在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当时,寄人篱下的刘备,被曹操喊去喝酒聊天,两人纵论天下英雄,曹操一语定音:“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不管曹操当时说这番话是真心还是假意,他看人还是很准的,刘备确实是一定程度上能跟曹操相提并论的枭雄。
当然,刘备最终取得的成就比曹操略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天时、地利、人和,刘备哪一项都不比曹操强。
而仅就个人性格而言,我觉得,刘备相比起曹操,太过于感情用事,有时候会因此丧失理智,这是两位枭雄之间最大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人成就的差距。
下面举两个最为人熟知的例子,来看看曹操和刘备在事业和感情上出现混淆时,各自不同的选择。
先来说曹操,从他和小军阀张绣之间的纠葛,就能看出曹操从不感情用事。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张绣曾向曹操投降,但因曹操看上了张绣的婶婶邹夫人,并让其服侍,引发了张绣的怒火。
张绣随即反叛,率兵偷袭曹操的营帐,曹军大败,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亲信护卫典韦均死于乱军之中。
由此,张绣跟曹操结下了深仇大恨,仇恨指数相当高,仅次于当初徐州刺史陶谦派遣部下干掉了曹操的父亲和兄弟。
要知道,当初曹操找陶谦报仇时,曾被仇恨蒙住了双眼,在攻打徐州的过程中,甚至于屠城泄愤。
有这个先例,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侄子,要是落到曹操手中,还能落到好?
可当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向曹操投降时,曹操却很好地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
他不但接纳了张绣,给予厚待,还让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跟张绣结成了亲家。
这个行为让天下人都看到了曹操的大度,对曹操未来的事业帮助巨大。
很显然,曹操在重新面对张绣时,没有被个人感情羁绊,他选择了相对理智的做法。
再来说刘备,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次年,刘备称帝。
刘备当上皇帝后,马上抛弃了高举几十年的“复兴汉室”的口号,没有想着去征讨篡汉的曹丕,却要以举国之兵去攻打孙权。
而刘备如此做的原因是,要为麾下大将关羽报仇,“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
当时,蜀汉政权中的元老派重臣赵云苦劝刘备要冷静,不要感情用事,因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
赵云认为,即使要为关羽报仇,也应该先顺从天下大义,“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但刘备不听。
除元老派的赵云外,蜀中大族也不赞成刘备伐吴,知名人士秦宓站出来劝说刘备,愤怒之下的刘备,马上把秦宓抓起来关押。
赵云和秦宓的出头,说明刘备的嫡系将领和蜀中大族都不支持刘备打孙权。
虽然赵云和秦宓的出发点未必一样,赵云是坚持要先“复兴汉室”,蜀中大族却是不想为刘备打仗,打谁都不想。
可这件事足以证明,刘备要伐吴是不得蜀汉人心的。
刘备没有听任何人的劝说,一意孤行,他已经被个人感情左右了理智的心态,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最后,感情用事的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把蜀汉最后的元气全给输出去了,直接让蜀汉政权从“三足鼎立”变成了“三国最弱”。
从上述两个例子就能看出,刘备对比曹操的差距,在面对仇恨时,曹操要比刘备冷静得多,处理事情的方法也高明得多。
曹操不恨张绣吗?肯定恨,但他能知道怎么做对事业最有利。至于张绣,报仇的事情急啥?有的是时间慢慢来,自己万一等不起,不是还可以交给后人?
如《魏略》中就记载,在张绣投降数年后,曹丕曾直接向张绣表达对兄长曹昂之死的不满,吓得张绣自杀(此事有争议)。
在张绣死了12年后,曹操又把张绣的儿子张泉连坐进一起谋反案中杀掉。
看看曹操的做法,名声有了,不耽误事业,还不耽误报仇。
所以才说,刘备相比起曹操有差距,没有曹操成熟,过于意气用事,这是刘备的事业做得不如曹操大的最主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