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刘备被曹操击败,只带数骑投奔袁绍。但寄人篱下的滋味并不好受,刘备苦思后,偷偷对同床眠卧的赵云授予秘计。
次日,赵云秘密出城,打着“汉左将军刘备”的旗号,招募义士及刘备之前的败兵。就这样,赵云在袁绍眼皮子底下发展了数百精兵,袁绍全然不知,刘备心中这才有了些底气。
数月前,衣带诏事发,刘备斩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自己与张飞守小沛。曹操虽然已经调兵遣将与袁绍对峙,却还是亲率大军东征。刘备不敢置信,自己仅率数十骑出城侦察敌情,发现曹操真的来了,为时已晚,被曹军铁骑追击,无法回到城中,只能弃众而逃,北上投奔袁绍。没了主帅,小沛、下邳相继失陷,张飞下落不明,关羽投降曹操。
所以,刘备到河北时,已是无兵无将,穷途末路。隐居故乡常山的赵云听说刘备到了邺城,只身来见。刘备得遇故人,自然欣喜异常,每日与赵云出入同车,睡卧同榻。刘备意欲招揽旧部,以防不测,又担忧袁绍起疑,就让性格沉稳谨慎的赵云私下出面落实。
对于赵云,刘备是打从心底里信任的,因为两人在9年前就认识了。
公元191年,刘备担任高唐县令,却被盗贼攻破县城,只能狼狈逃窜,投奔自己的同学公孙瓒。而此时袁绍逼迫原本的冀州牧韩馥让位,入主冀州。赵云所在的常山国隶属于冀州,他受本国义从郡兵们推举,率领众人舍弃袁绍,投奔公孙瓒。
对于赵云这支民间自发组成的义兵,公孙瓒起初并不太信任。他讥笑着询问赵云:“听说冀州的辖下的郡国都已臣服依附袁绍,怎么就只有你能够回心转意、迷途知返呢?”
赵云义正严词地回复:“天下讻讻,百生有倒悬之危,都不知道谁是谁非,更不知何人才是明主!我们常山人经过商讨后,决定追随能够施行仁政之人,并不是我们要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
意思是无论袁绍也好,公孙瓒也罢,谁能施仁政,他赵云就跟随谁!
此时尚能广施仁义的公孙瓒对这番回答很是满意,转手就将他介绍给了刘备。两人都在公孙瓒手下做事,又都身怀匡扶天下、救民水火的壮志,很快就熟悉起来。
而后,公孙瓒与袁绍翻脸,任命田楷为青州刺史与袁绍相争,又派刘备出任“别部司马”协助田楷。赵云也随军出征,为刘备执掌骑兵,数战有功。
接下来的2年时间里,公孙瓒与袁绍相互攻伐,互有胜负。公孙瓒明面上的上司幽州牧刘虞素有仁德,认为公孙瓒连年作战、穷兵赎武、欺压百姓,两人势成水火。赵云和刘备从中斡旋,屡次劝谏公孙瓒有所收敛,但公孙瓒充耳不闻,还诬陷刘虞和袁绍勾结、意图称帝,甚至将刘虞斩首,取得整个幽州。
而后,公孙瓒日益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善忘,睚眦必报,一时间众叛亲离。赵云也对他异常失望,有心离去。
恰好赵云的兄长去世,赵云索性以此为由,向公孙瓒告假回乡操办丧事。公孙瓒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但刘备却知道赵云会一去不复返。临行前,刘备还准备挽留,赵云则很坚定地说:“我赵云终究不能去做违背德操之事!”
刘备明白,现在公孙瓒还在世,赵云不可能会做出另投他主这般不忠不义之事。两人依依惜别,以为今生再无相见之时。
不久,曹操东征徐州,徐州牧陶谦向公孙瓒求救,公孙瓒派田楷率军前去支援,刘备随军出征。在击退曹操后,刘备趁势留在了徐州,脱离公孙瓒。
直到公元200年春季,刘备丢失徐州,仓皇投奔袁绍。此时,公孙瓒已在1年前于易京之战败给袁绍,城破身死。没有旧主束缚的赵云,在常山默默无闻了7年时光后,终于得以重新来过。
赵云素来敬佩刘备,在刘备身上,赵云可以感受到那种北地赵燕之士的任侠豪气、如沐春风般的待人接物,以及他最看重的——体恤百姓的仁义。所以,即便刘备此时落魄之至,赵云还是义无反顾地来到邺城。
这一次,刘备和赵云终于确立了君臣关系。赵云也不负重托,为刘备募得了私兵,一支听命于刘备、不属于袁绍的部队,这更是日后东山再起的倚仗。
同年7月,汝南黄巾军刘辟叛归袁绍。刘备将之前脱离公孙瓒的手段如法炮制,打着协助刘辟、袭扰曹操后方的旗号,征得了袁绍的同意,率军至汝南支援。
就这样,刘备金蝉脱壳,领着赵云及自己的数百私兵脱离了袁绍,而后关羽、张飞等人也来相会,众人一同南下依附刘表。虽然袁绍也有划拨一些士兵给刘备,但这些士兵毕竟姓袁不姓刘。如果不是赵云及那些私兵协助着统帅安抚,袁绍给的士兵只怕早就哗变或逃走了。。。
赵云在追随刘备之前,一直在寻找仁义之主。他于袁绍治下近十年,却从未随大流去依附;一朝不慎跟随了公孙瓒,也能尽忠职守、仁至义尽,直到其言不听计不从、违背了善待百姓的初心,才无奈离去;公孙瓒在世时,赵云宁愿荒废一身武艺,也未主动去寻他心目中的明主刘备,直到公孙瓒去世。
可以说,赵云一生贯彻坚守忠义正道。正是这份信念,令他与刘备“名为君臣、恩若兄弟”,也正是这份信念,后世才会对他推崇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