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咧两晋(增五)王献之与妻离婚,改娶新安公主,其中隐情是什么

胡咧两晋(增五)王献之与妻离婚,改娶新安公主,其中隐情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榜秀才 访问量:4916 更新时间:2023/12/25 23:33:44

东晋虽然偏安一隅,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昌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具有广大影响力的文人,给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便是其中的典型,他们儿子在书法领域的贡献,可以说是划时代的。由于他们出身于门阀士族琅琊王氏,因而也成为那个时代士族文人的典范。他们的一生与家族门阀的利益息息相关,得益于家族的强大,也受家族在政治斗争中的影响,给人生带来了极大的波动。本文要讲的王献之离婚再娶的故事,便是琅琊王氏在东晋朝廷政治斗争中的缩影。

东晋有一句话叫“王与马,共天下”,其中的含义便是指琅琊王氏和晋元帝司马睿共同建立了东晋王朝。因此在琅琊王氏在东晋是独一无二的世家大族,在朝廷中有着极高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在东晋初年,琅琊王氏的王导作为宰相掌控东晋朝廷,而王导的堂兄王敦则以大将军的官职掌控东晋的军权,形成了琅琊王氏一家独大的政治格局。在此期间王氏子弟遍布朝野,成为了天下豪奢家族的代名词,也在上流社会享受着独特的政治地位。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是王导的堂弟,所以王羲之父子从出生开始就享受着非常优越的生活。

为了维护琅琊王氏在东晋的政治地位,家族子弟都需要与别的世家大族通婚,以形成强大的政治利益链。王羲之和王献子父子二人通婚的对象便是东晋名臣郗鉴的家族,因此他家与郗家在政治利益上息息相关。王羲之的妻子是郗鉴的女儿郗璿,而王献子的妻子则是郗璿的侄女,郗鉴儿子郗昙之女郗道茂。这种表亲结婚的事情在中国古代非常常见,基本上是共同利益链趋势的婚姻。对于这个政治婚姻王献之并没有反对,在婚姻初期还是过得非常如意的。王献之和郗道茂还生了个女儿叫做王玉润,只可惜因病早夭。

王献之到了中年的时候,他选择与郗道茂离婚,改娶了晋简文帝司马昱第三女,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姐姐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郗道茂在与王献之离婚后投奔了隐居的伯父郗愔,最后郁郁而终。王献之虽然与司马道福生下了女儿王神爱,但却英年早逝,享年仅有四十三岁。

据史书记载,王献之对于这段婚姻是非常遗憾的,在临终前都后悔与郗道茂离婚。据说当时为了反对离婚,甚至选择用药物炙烤脚心,以此来制造自己的足疾,反对与司马道福的婚姻。而这个足疾也称为王献之晚年最大的痛苦,据说他英年早逝也与这个疾病的长期困扰有关。

对于王献之离婚的原因,很多后世的学者都有过分析,觉得是他一生的憾事。主流的史学观点认为,王献之被迫迎娶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实际上是琅琊王氏在政治利益链上的选择。很多人认为由于郗家门户没落,在朝廷中不再具有东晋初年的权势和地位,所以琅琊王氏才让王献之与郗道茂离婚。再加上当时刚即位的晋孝武帝司马曜希望拉拢琅琊王氏坐稳皇位,所以把刚离婚的姐姐司马道福赐婚给王献之,所以王献之不得不与郗道茂离婚。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似乎逻辑是成立的,但从深层次看却忽略了王献之本人的情感和意愿。

王献之与郗道茂的确是政治婚姻,但这段婚姻是非常幸福的,否则他在晚年不至于对离婚非常后悔。可以说从个人的情感上出发,王献之对郗道茂的感情,远远强于对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司马道福虽然给王献之带来的更高的权位,但却没有更深刻的感情。从政治角度看,王献之也不是人人拿捏的傀儡,而是琅琊王氏的领头人物。他是东晋朝廷宰相谢安的副手,位于中书令的高位。当时司马曜刚刚即位,权臣桓温去世,朝廷正处于动荡之中。陈郡谢氏和琅琊王氏两大家族联合,这才稳定了朝廷局面,帮司马曜坐稳了皇位。

也就是说从政治上讲,司马曜是没办法逼迫王献之离婚,并迎娶司马道福的。当时是司马曜求着王献之,而不是王献之求着司马曜。况且王献之都自残双足反抗了,理论上司马曜没有再继续的动力。至于说琅琊王氏看不上郗家的事情,认为郗家已经家道中落的说法,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实际上在权臣桓温执掌东晋朝廷时期,郗家依旧是朝中掌握大权的家族。郗道茂的伯父郗愔执掌,北府兵兵权,镇守长江重镇京口,是桓温最为忌惮的将领之一。桓温能够权倾朝野,也是从用计从郗愔手中取得了北府兵的兵权开始的。即便如是桓温也不敢轻视郗愔,也赋予其极高的官职和地位。

郗家从郗愔的父亲郗鉴开始就是东晋的重臣,他官至太尉,能与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等人分庭抗礼。当时西晋因永嘉之乱而覆灭,大量世家大族衣冠南渡,于是才有了偏安一隅的东晋。郗鉴带领家族逃到青徐之地,组织逃难的流民为军队,抵抗南侵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这支流民军队渐渐在战争中发展壮大,成为东晋北方最强的军队,也就是后来北府兵的前身。在东晋朝廷内斗最为激烈的时期,比如王敦谋反等重要政治事件中,郗鉴和他的流民军队都是站在东晋朝廷一方,是稳定国家和朝政的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可以说郗家手里一直掌握着兵权,即便是郗愔隐退了,但他的影响力也足以决定北府兵在政治上的选择和站队。因此在谢安执掌东晋朝廷期间,他才多次请求郗愔回到朝廷,但郗愔因种种原因选择了拒绝。可以说从家族的历史和当时的政治地位来看,郗愔不存在家道中落的情况。虽然当时郗愔没有了郗鉴时代的辉煌,但也不是普通门阀士族能比的,至少也是上流社会的常客。将郗家没落作为王献之离婚的原因,这既与当时的事实不符,也太小看王献之了。王献之好歹也是中书令,朝廷的副宰相,若表现得如此势利,颜面何存?

因此上述用原因来解释王献之离婚得争议都是不成立得,这完全是主观臆断得想法。结合当时得史料来看,王献之之所以被迫离婚,更多得是政治上站队得需要,也是保有琅琊王氏在朝廷中政治地位的必然选择。从历史上来看,当时的郗家虽然还有着很大的政治影响力,却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这个政治漩涡迫使王献之必须在郗家与东晋皇室司马家之间做出选择,进行政治派系站队。出于琅琊王氏的政治利益考虑,也可能是家族内部的逼迫,让他不得不与郗道茂离婚,迎娶了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姐姐,新安公主司马道福。

在司马曜即位之前,东晋朝廷是权臣桓温的天下。桓温执掌东晋的军政大权,手中握有东晋三大精锐之一的荆州兵,可谓是权倾天下。他三次北伐中原,虽然没有成功,但却也显示出了足够强大的实力。在桓温晚年,他甚至有了篡夺东晋皇位的苗头,废除了皇帝司马奕,拥立了晋简文帝司马昱。当时桓温权势极大,司马昱也忧心桓温改朝换代,最终郁郁而终。司马昱的儿子司马曜即位时才十一岁,朝政大权完全掌控在桓温手中。当时是陈郡谢氏的谢安和琅琊王氏的王彪之、太原王氏的王坦之等重臣的联合阻挡下,桓温才没有篡夺皇位。

桓温去世后,谢安接掌了东晋朝政大权,各大门阀家族开始清洗桓温在东晋朝廷中的残余势力。除了谯国桓氏的子弟和官员外,很多与桓氏来往密切,或者被桓温重用的官员都在被清洗范围之内。郗家虽然不是桓温的战略同盟者,但郗愔的儿子郗超却是桓温幕府中的首席谋士。郗超在桓温幕府的地位极高,桓温三次北伐的草案都是出自于郗超。正是因为郗超作为内应,所以桓温才夺取了郗愔统帅北府兵的兵权。因此桓温对郗超非常看重,对其各种策划几乎言听计从。在桓温晚年,郗超还积极劝说桓温夺取东晋皇权,谋反称帝。

可以说郗超是桓温权倾天下的最重要帮手,其重要性还超过了桓温的弟弟桓冲等人。他是参与的桓温党羽中最为重要的人,因此新的谢安主导的朝廷不可能容下他。而且以陈郡谢氏为首的各大家族,也不可能让郗超继续掌控东晋军队的权力。因为郗超的存在,郗家在朝廷中就陷入了政治漩涡。虽然谢安也代表朝廷邀请郗超的父亲郗愔回到朝廷继续掌管北府兵,但为了避嫌和躲避政治迫害,郗愔婉拒了谢安的邀请。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郗超的表妹郗道茂就比较尴尬了,因为他的丈夫是中书令王献之。

琅琊王氏本身是拥戴司马曜,反对桓温专权的主要力量,也是谢安最主要的盟友。按道理在帮助谢安掌握朝政大权后,琅琊王氏也拥有权力上的扩张,王献之出任中书令便是这种情况的表现。谢安也非常重视王献之,把他当作自己的接班人之一来培养。可王献之的夫人是郗超的表妹,这就让王献之的地位很尴尬了。这会让人怀疑琅琊王氏与谯国桓氏藕断丝连,甚至担心王献之让桓氏的子弟卷土重来。而且当时桓氏还控制着荆州兵的军队,这对东晋朝廷的威胁太大了。如果王献之使郗家和北府兵倒向桓氏,那将会再度出现桓氏独霸朝政的局面。

因此在继续和郗道茂保持婚姻的状态,这将使王献之难以得到东晋皇室和各大门阀士族的信任。而当时琅琊王氏已经出现衰败之相,需要王献之在东晋朝廷中出任副宰相的职务,维护家族在朝廷中的权势。在这种政治压力下,王献之自残双足的举动,与其说是反抗与司马道福的婚姻,不如说是给辞官归隐找理由。但是他的反抗是徒劳的,在家族势力的压迫下,他最终还是与郗道茂离婚,改娶了新安公主司马道福。而司马道福也是因为这个政治原因与桓温之子桓济离婚,改嫁给了王献之当二婚妻子。

综上所述,王献之与郗道茂离婚,并不是因为郗家的没落,也不是因为受到新皇帝司马曜的逼迫,而是琅琊王氏维持自身权势的需要。王献之作为家族子弟,在门阀政治的时代,一切都要为家族的政治利益服务。他可以有自己的私人感情生活,但与家族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服从,这是每个门阀子弟的宿命。虽然王献之通过自残身体来反抗,但这些都是徒劳的。他不可能完全放弃家族,这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格局所决定的。因此王献之被迫做出了艰难的决策,也给他带来了终身的痛苦和遗憾。

更多文章

  • 公主要嫁王献之,不惜当第三者,王献之:把我的腿弄瘸也不娶你!

    历史解密编辑:乖史论标签:皇帝,圣旨,富贵,皇上,诗人,晋朝,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

    一天,孝武帝召来王献之:“朕的皇姐看上了你,你俩就择日成婚吧!”王献之一脸惊愕:“陛下万万不可,臣已有妻子。”谁料皇帝一脸冷漠:“有妻子?休了不就好了!”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7个儿子。出身世家,王献之承袭了家里的富贵,也继承了父亲的一手好字。更难得的是,他有着一张千古难逢的好容貌。王献

  • 书圣王献之:被爱情成全的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爱情,桓温,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地黄汤帖

    作者:不贰过作为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出生在父亲的光环下,自小就备受关注。父亲王羲之是大书圣,儿子王献之就是小书圣。王家父子,一门两书圣。人生如此高光的王献之,是用永失所爱换来的。王献之作为王羲之的七儿子,自小和表姐郗道茂青梅竹马。郗道茂是王献之母亲的侄女,也是名门大家闺秀,两个人是门当户对,最重

  • 王献之为拒公主求爱自残,结果还是休了妻,真痴情还是假道义

    历史解密编辑:柚风小圆标签:王献之,王羲之,谢安,宰相

    图:网络/侵删公元386年,43岁的王献之病重,弥留之际,家人问他是否还有什么未了之事,躺在床榻上的他透过窗台,遥望夜空中的一轮明月,只道了一句:“生平唯一憾事,便是与郗家阿姐和离。”王献之,“书圣”王羲之第七子,跟父亲一样,是个书法大家,其书法造诣甚至能与王羲之齐名,两人并称“二王”。除了在书法界

  • 民间故事:王献之与桃叶仙

    历史解密编辑:北三坡标签:王献之,道士,钟繇,文才,曹植,王羲,民间故事,桃叶歌,晋朝,艺术家,书法家

    古时,有个叫尚延采的天津人文才非凡,却是近视眼,半步之内只能看清人的轮廓。一日他去拜访友人,看到曹植写的《洛神赋》,读后面带喜色:“人世间竟然有这么美丽的女子!”朋友取笑他:“只怕你见了这样的美人,也与见到丑妇没什么区别。”尚延采不以为然:“就算我看不清美女的样子,难道还闻不到她身上的芳香吗?”说完

  • 桃叶诗:王献之不爱公主爱歌姬,身份可以换来婚姻,却换不来爱情

    历史解密编辑:孙毅娱乐说标签:王献之,桃叶歌,王羲,王导,王羲之,歌姬,桃叶诗,歌女,歌手,晋朝,声乐

    古今中外的大才子们总喜欢为心爱的人写诗,著名的有叶芝写给茅德·冈的《当你老了》,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再别康桥》;古代诗人中有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李之仪的《卜算子》等。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东晋书法家“小圣”王献之为他的小妾写情诗的故事。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连两乐

  • 【读帖札记】王献之《中秋帖》——老司机米芾的大型飙车现场!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秘笈标签:米芾,中秋帖,王献之,老司机,书法,名家

    【读帖札记】王献之《中秋帖》——老司机米芾的大型飙车现场!作者:二马头陀(冯华)《中秋帖》传为王献之书,研究者多认为是米芾临仿。作为史上“一笔书”的巅峰之作,全帖如江水喷薄而出,顺流而下,随意赋形,气息贯通,势不可挡,体现出高度的技巧和惊人的圆熟。先看下原帖与米芾临作的对比,体会其中的笔墨呈现。《十

  • 东晋才子王献之, 为不娶公主自残双腿, 公主听后意外一语令他泪崩

    历史解密编辑:数字三农标签:皇帝,桓温,东晋,晋朝,诗人,王献之,王羲之,书法家

    驸马便是古代公主的夫婿,皇帝的女婿,然而这天下,能有哪位岳父比得过皇帝,驸马也不敢在皇帝面前造次,相当于是最高级的“倒插门”,虽然是享尽荣华富贵,许多人都趋之若及,但又相当于断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并非人人都想要迎娶皇帝的女儿,有人更是避之不及。大家都认识王羲之,这位鼎鼎大名的东晋书法

  • 过往风流|祁小春:略说王献之的行楷书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美术报标签:草书,行书,晋朝,王献之,王羲之,祁小春,行楷书,书法家,艺术家,淳化阁帖,过往风流,书法作品

    《中国美术报》第289期 副刊 ‍ ‍ ‍ ‍ ‍《授衣帖》 宋拓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九《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收王献之《授衣帖》《不谓帖》《天宝帖》。笔者认为,此三帖书法风格彼此相似,均为行楷书体,偶见草字。《淳化阁帖》卷九收王献之楷书、行书帖较多,是为其主要特征,其中精品亦不在少数,作为书

  • 东晋才子王献之为不娶公主,不惜自残双腿,公主意外一语令他泪崩

    历史解密编辑:皮皮故事会标签:王献之,王羲之,王导,王羲

    历史上琅琊王氏家族出了很多名人,特别是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就生于这个时期,他们两父子书法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合称他们为“二王”。王羲之是怎么有王献之这个儿子的呢,说起来其中还有一个典故,他16岁那年,太傅郗鉴久仰琅琊王氏家族大名,恰巧他跟王氏家族的王导同朝为官,就想把女

  • 王献之此作被称为“小楷极则”,引来后世书法家争相模仿!这字俊秀雅致,堪比其父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王献之,王羲之,小楷,书法家,楷书,玉版十三行

    在书法史上,能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的人并不多,颜真卿可以与之一比,董其昌将他与李邕比作书中之“龙”“象”,但更多的时候,只有其第七子王献之才是右军的“对手”。“二王”“羲献”的名号一再告诉世人王献之的书法成就被低估了,他并不比自己的父亲差。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其家族为豪门琅琊王氏,东晋建元二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