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史上,能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的人并不多,颜真卿可以与之一比,董其昌将他与李邕比作书中之“龙”“象”,但更多的时候,只有其第七子王献之才是右军的“对手”。“二王”“羲献”的名号一再告诉世人王献之的书法成就被低估了,他并不比自己的父亲差。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其家族为豪门琅琊王氏,东晋建元二年(344年)生于建康。王献之天资聪颖,年少便负盛名,受到太傅谢安赏识,做到中书令之职,因此有“大令”的称号。但他有魏晋名流超脱尘世的气度,时人更觉其气度不凡,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甚至逼婚,让其成为驸马。
王献之虽然在政治上成就不高,但却在书法上极为精深,与其父、钟繇、张芝合称为“书中四贤”。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在王羲之身后亦步亦趋、因循守旧,而是在笔法、结字与气质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幼学其父,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有“小圣”之誉。
王献之在行书、草书、楷书、隶书上功底深厚,楷书、隶书存世作品虽不多,但件件都是精品,他有一卷楷书作品《玉版十三行》被称为“小楷极则”,自完成后被历代名家临摹,直到今天热度不减。单从小楷来说,丝毫不逊于其父,唐代书法家张怀瓘评价:“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
《玉版十三行》也称为《洛神赋十三行》,内容为曹植千古名篇《洛神赋》。此帖递藏至南宋时已非真迹,而是拓本,且已不全,只存十三行,其中贾似道所刻石本最佳,世称“碧玉十三行”。
此帖行笔爽利,尖笔直入,向右结势,与王羲之笔法相似,骨力丰健、点画高古则有钟繇韵味,此外撇捺舒展拉长,笔势外拓则是个人风格。《玉版十三行》结体宽博舒展、左右开张,以端丽稳实取胜,这样的处理使小楷有大字的雄浑朴茂。此帖章法自然多变,不求工整,字与字、行与行间疏密有致。
明代书法家董逌称赞《玉版十三行》:“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自相映带,分有主客,取向严整,非善书者不能也。”;清代书法家蒋和也说:“《玉版十三行》章法之妙,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无一点尘俗之气,不受一点束缚。”学楷书者认真临摹数通,对于笔法变化、结字安排都大有裨益。
《玉版十三行》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中。现在,我们将其珍贵拓本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点画清晰灵动,纤毫毕现,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