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过往风流|祁小春:略说王献之的行楷书

过往风流|祁小春:略说王献之的行楷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国美术报 访问量:580 更新时间:2024/2/29 19:17:20

《中国美术报》第289期 副刊 ‍ ‍ ‍ ‍ ‍

《授衣帖》 宋拓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卷九

《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收献之《授衣帖》《不谓帖》《天宝帖》。笔者认为,此三帖书法风格彼此相似,均为行楷书体,偶见草字。

《淳化阁帖》卷九收王献之楷书、行书帖较多,是为其主要特征,其中精品亦不在少数,作为书法临习的模本,历来被人推崇。

《不谓帖》 宋拓绍兴国子监本《淳化阁帖》卷九(上海图书馆藏)

《天宝帖》 宋拓绍兴国子监本《淳化阁帖》卷九(上海图书馆藏)

王羲之《何如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不审尊体……”

王献之《安和帖》《节过帖》《夏节近帖》《岁尽帖》《月终帖》《昨日诸愿帖》《不审尊体帖》《天宝帖》的“不审尊体……”“不审……”

王羲之《姨母帖》(辽宁省博物馆藏)

王献之《黄门帖》《岁尽帖》“不自胜……”“奈何奈何……”

《授衣帖》书法给人印象是张弛有度、循规中矩、不激不厉,继承多于创造,王羲之书法风格特征随处可见。从内容看,《授衣帖》属告丧吊慰之类的尺牍,其特征为陈哀述痛、感叹奈何。其语词皆为重复率很高的陈式套语,几成程序,此于王羲之等魏晋法帖多见。如《授衣帖》有“伏惟哀慕兼恸痛毒”及“不审尊体云何”等,皆陈式套语,于王羲之帖中频出。于此不难发现王献之的书迹风格特征都神似王羲之。尤其是“不审尊体……何如”近于程序化句型,多见于二王书帖,比如唐模搨本王羲之《何如帖》与《淳化阁帖》卷九、卷十所收王献之《安和帖》《节过帖》《夏节近帖》《岁尽帖》《月终帖》《昨日诸愿帖》《不审尊体帖》“不审尊体……何如”句式字迹、风格特征二人极为近似,而“不审尊体”则如出一辙。又比如唐模搨本王羲之《姨母帖》与王献之《黄门帖》《岁尽帖》“哀痛催剥不自胜……”“……不自胜”句式字迹、风格特征相比,极为酷似。此类出现频率极高的尺牍特定习语套话,不遑枚举,而且书法大都相近。例如近于符号化的草书“奈何奈何”之类写法,在王羲之等晋人帖中尤其多见,王献之也多用此草法。再比如王羲之《奄至帖》与王献之《天宝帖》“奄至此祸……”“奄失此女”及“情愿”“深至”等,十分近似。至于频出的各种“痛”字,则写法几乎如出一人之手。

王羲之《奄至帖》(《淳化阁帖》卷六)

王献之《天宝帖》(卷九)“奄至此祸……”“奄失此女”及“情愿”“深至”等。

刘宋龢《论书表》论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之间,又为今古”。照理说彼此书法风格悬殊应该是很大的。唐李嗣真《书后品》评:“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风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自。”这指的仅仅是其草书。确实,王献之草书给人留下恣意纵横、放浪形骸的“外拓”印象,然至少在行楷书方面,他与其父的风格却如此酷似,典雅含蓄不事张扬,应该说是子承父业,大致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当然也正因如此而很难超越其父。李嗣真评王献之“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有失体处”。二王研究专家宋代的黄伯思《东观余论》“跋王大令帖后”评价比较中肯:“张怀瓘云,子敬草书幼师父,而后法张芝。仆谓献之行草亦然,模矩虽出于逸少,而笔气飘飘已面元常庭域矣。故自谓与尊故当不同,人那得知。非夸辞也。”王献之书学其父书法,多认为不及其父。比如杨守敬《激素飞清阁平帖记》评《授衣帖》:“(黄)伯思又云:‘笔势闳放,实子敬书之合作。’今按此果不谬,后七行研笔瘦劲,虞伯施(世南)《积时帖》实从此夺胎。”但这应指的是王献之的行楷书,他的草书成就应该不逊其父。一句“世人那得知”名言,至少告知世人,他自己是认为超过了“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的父亲王羲之的草书。

总之,王献之既有继承又有超越,草书超越而行楷守成,大约不谬。毕竟王献之行书尺牍与王羲之同样,属于“同处语言天地间”的“一家眷属”,也是典型的魏晋人尺牍书法的“标准件”之一。■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殷铄、马子雷

三审 | 金新、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3年出版46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3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更多文章

  • 东晋才子王献之为不娶公主,不惜自残双腿,公主意外一语令他泪崩

    历史解密编辑:皮皮故事会标签:王献之,王羲之,王导,王羲

    历史上琅琊王氏家族出了很多名人,特别是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就生于这个时期,他们两父子书法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合称他们为“二王”。王羲之是怎么有王献之这个儿子的呢,说起来其中还有一个典故,他16岁那年,太傅郗鉴久仰琅琊王氏家族大名,恰巧他跟王氏家族的王导同朝为官,就想把女

  • 王献之此作被称为“小楷极则”,引来后世书法家争相模仿!这字俊秀雅致,堪比其父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王献之,王羲之,小楷,书法家,楷书,玉版十三行

    在书法史上,能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的人并不多,颜真卿可以与之一比,董其昌将他与李邕比作书中之“龙”“象”,但更多的时候,只有其第七子王献之才是右军的“对手”。“二王”“羲献”的名号一再告诉世人王献之的书法成就被低估了,他并不比自己的父亲差。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其家族为豪门琅琊王氏,东晋建元二年(3

  • 王羲之是如何教儿子王献之练习书法的?家传也很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谢安,乐毅论,笔阵图

    #头条创作挑战赛#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王羲之来到会稽上任时,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已经七岁了。王羲之本人是从七岁开始学书的,儿子如今也到了这个年龄,而且聪明灵慧,超然洒脱,很适合练习书法,他不能不有所考虑。于是,他决定亲自教儿子书法。别看王献之只有七岁,但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了。此前,王羲之已经教

  • 王献之:为护爱妻拒绝公主求婚,不惜弄伤自己,留下一女当了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王献之,王羲之,谢安,王徽,皇后

    公元386年,王献之病重难治,因为他们琅琊王家世代信奉道教,于是就请来道人为他上表章以祛除疾病。上表章的时候,需要病人深刻反思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43岁的王献之深思良久之后,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记得自己曾经犯过其他错误,只记得不应该与郗家离婚。”几年前,因为被新安公主看中,王献之不得不休掉原配妻子郗

  • 王献之书法欣赏《敬祖帖》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王献之,敬祖帖,书法作品,书法欣赏

    王献之书法作品欣赏《敬祖帖》释文:敬祖日夕還山陰,與嚴使君聞,頗多歲月。今屬天寒,擬適遠為當,奈何奈何,爾豈不令念姊,遠路不能追求耳。—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为传播而发,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这位大侠临《江州帖》,比王献之更仙!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傅山,草书,毛笔,晋朝,诗人,王献之,江州帖,书法家,书法作品

    扫描图中二维码,一键抢购【原帖】王献之草书《江州帖》【临帖】傅山《临王献之江州帖轴》绫本 174.5x50.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吾当记桓江州助汝,吾此不辨,得遣人迎汝。当具东改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傅山临。局部放大推荐好笔|無極|纯羊毫长锋专业毛笔

  • 他是“明代王献之”,20岁的书法水平,文征明40岁都达不到,学魏晋风度可以假乱真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茶,书法,小楷,魏晋,画家,晋朝,文征明,董其昌,祝允明,明代王献之

    文征明、董其昌、包括近代的弘一法师,他们的书法风格都是冲和萧散,充满禅意的。他们用了一生去褪去自己书法中的烟火气,都是在晚年历经世事,在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过后,才实现的这种书境。可是明代有一个店小二,生在三教九流游走的喧闹酒肆之中,二十岁的时候,书法就已经能达到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甚至格调比文征明他们

  • 作为王羲之的狂热粉,李世民为何如此厌恶王献之?米芾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米芾,书法,诗人,晋朝,王羲之,李世民,王献之

    在后世众多学王羲之书法的人当中,李世民凭借自己的狂热,成功占据一席之地,他可以说是王羲之最大的粉头。为了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堂堂天子,不惜派人去智永禅师手里骗。为了给王羲之作传,在全国重金搜购王羲之墨迹三千六百纸。在书法史上,人们一直都是习惯性把王献之和他的父亲王羲之放在一起,并称“二王”。令人

  • 在此件草书中,王献之首创“一笔书”,被乾隆视为“国宝”,米芾临本只有三成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米芾,国宝,草书,诗人,王献之,中秋帖,王羲之,乾隆帝,书法家,书法作品

    2021年,河南卫视在主办的“中秋奇妙游”晚会当中,推出了一支名为“墨舞中秋帖”的舞蹈;以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呈现方式,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中秋帖》闪耀千年的墨色风采。网友感叹:“什么文化自信,我直接文化膨胀”!膨胀都是应该的!这件《中秋帖》可是乾隆“三希堂”镇堂之宝,书法史上的三大顶梁柱,国宝一般的

  • 草书可与赵孟頫比肩的饶介,线条遒逸随势翻转,神韵直追王献之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赵孟頫,王献之,饶介,草书,章草,行草书

    导语:饶介为人倜傥豪放,与当时俊流皆有交往,既有出世之志,又存人世之心。以诗书名世。因其身在异乡为元官,后又易主入张氏政权,所以后人对其褒贬不一。时人称“介之为人倜傥豪放,书似怀素,诗似李白,气焰光芒,烨烨逼人。”元末时期,吴门书坛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元末明初的饶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