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今六十四名将中为何只有邓艾,却没有姜维?陈寿一语中的!

古今六十四名将中为何只有邓艾,却没有姜维?陈寿一语中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4969 更新时间:2024/1/15 19:51:44

唐肃宗时期,全国大设太公庙,主祀姜尚为武成王。然后在上元元年,又设立了“十哲”为旁祀。最后又在建中三年前后又加入了“六十四名将”。其中在三国时期的,除了蜀国丞相诸葛亮进入“十哲”之外,还有张辽,邓艾,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八人入围。

可以说一入武庙,基本上就可以称为古今崇拜的偶像,备受后人瞻仰。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与邓艾同为三国后期名将的姜维却没有上榜,这是为何呢?今天咱们就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估计会让人大跌眼镜。

邓艾与姜维是三国后期数一数二的名将,两人堪称后期版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前后十一次北伐中原,而邓艾更是料事如神,多次将姜维击退,成了名副其实的敌对头。邓艾偷渡阴平,直捣黄龙,翻山越岭围困蜀国大本营成都,后主无道屈膝投降,自此蜀国灭亡。

《三国志邓艾传》: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

但最后还是姜维技高一筹,策动钟会谋反,利用邓艾的骄功之心激怒司马昭下令,邓艾被擒在回京路中被诛杀。可以说虽然邓艾立下大功,最后却败在了姜维之手。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姜维的本事以及忠心都比邓艾强太多。但这只是演义渲染下的结果,把姜维说得过于高大上了!

想必宋朝时期还没有《三国演义》这本书,所以要从正史《三国志》中寻找答案:正史中的姜维到底为何人?

其一,姜维如何降蜀?

在演义中说是姜维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大破蜀军,诸葛亮看中了姜维的才能,用计将其招降。其实在正史中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正史中的姜维确实是天水郡人,而且凭借父辈的功劳“身卫郡将,没於战场”,在郡中做了中郎,在郡中参与军事。本来姜维应该踏踏实实的在魏国为国效力,不想此时诸葛亮北伐,魏国各县纷纷响应。而姜维跟随的天水太守却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于是抛弃姜维等人逃到了上邽。姜维等人发现太守逃走时,从后追赶,而天水,冀城都闭门不开。姜维等人无处可去,于是便投降了蜀军。

虽然长官有失察之罪,但姜维等人却直接投降敌国,在古代确实是变节的做法。

其二,不重孝义。

在古代以忠义为本,但孝义也同样重要。而且姜维本来就“少孤,与母居”。既然姜维已经丧父,就要时刻孝顺母亲,这样才是孝义之子。谁知姜维在投降蜀国后,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带领西县一千多户返回汉中。姜维却将老母忘却“遂与母相失”。姜维虽然年少,但诸葛亮率领大军撤退,数千百姓都带上了,为何姜维不在诸葛亮面前请愿去接老母?

其三,多次北伐,徒费国力。

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病逝,在临死时,将兵权交给了杨仪,兵法教授了姜维。并且遗命蒋琬,费祎依次执政。费祎病故后,姜维率军开始了多次北伐。此时姜维可谓意气风发,多次击败魏军,将百姓迁入蜀地。还在洮西大破魏朝的雍州刺史王经,王经部下死伤数万人,姜维的声望在蜀国达到顶点,被封为大将军。

但与魏国名将邓艾交战后,却渐渐表现不佳,甚至属下张翼劝谏:“国小民劳,不宜黩武”。再加上段谷大败,直接让此前的大功化为乌有。所以多次北伐确实遇到了对手,在谋略上处处被邓艾制约。

其四,汉中失守。

如果说邓艾偷渡阴平不是姜维的过错,因为姜维曾多次进言后主要派遣张翼和廖化等人,率领各军分别守卫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患未然。然而汉中失守却罪在姜维。因为此前如吴懿王平等人镇守汉中时,时常沿用魏延的办法,用重兵坚守各营在以抵御外敌,敌军如果进攻,让他们不能越过防御。都是有效地抵御了敌军入侵。

但到了姜维时,姜维却自以为是,撤去各处防守,将重兵布置在汉,乐二城,趁敌军前后无援,又劳师运粮之时,用运动战的方式歼灭。这样虽然能扩大战果,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后主无道不派援军,再加上蒋舒反水,钟会于是攻克了汉,乐二城。大军长驱直入。最后姜维只得退守剑阁与钟会对峙。

最后,再次反水。

后主无道投降邓艾后,姜维不但没有放下心理抱负,转身投降了钟会。利用钟会与邓艾的矛盾,将邓艾打入囚车。不想姜维与钟会处事不周,被监军卫瓘率魏军击杀。而且此事波及范围极广,很多蜀中将领都被杀害,姜维不但妻子遇害,连邓艾也是被卫瓘趁机铲除。

综上来看,姜维不但在智谋上没有超过邓艾,还多次反叛,在魏蜀两国都积怨很大。正如陈寿所说:“治大国者犹烹小鲜。”更何况是蜀国这样弱小的国家呢,又怎能禁得起姜维折腾。反观邓艾,虽然有骄功之实,但却根本没有造反之嫌,又多次击败姜维,又有灭蜀大功,姜维怎能相比?

陈寿最后对姜维的评价是:“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意思就是说,姜维虽然有文治武功,一心建立功名,但不从实际出发,穷兵黩武,判断不周,最终导致身亡。

试想一个忠义不如邓艾,谋略也不如邓艾之人,又怎能登上古今名将的席位呢?

标签: 邓艾姜维陈寿钟会诸葛亮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是否真如陈寿所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陈寿,祁山,蜀汉,曹魏,诸葛亮,司马懿,艺术家,历史学家,天文学家

    引言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

  • 曹操、刘备、孙权,谁最厉害?陈寿对三人的评价说得再明白不过

    历史解密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曹操,刘备,孙权,陈寿

    魏蜀吴三国,各有一个创始人,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号称“三巨头”。其中曹操雄才大略,在陈留起兵之后,经过多年征战,大将越来越多,兵员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统一北方,是魏国的奠基人。刘备白手起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打下荆州、益州、汉中,建立蜀汉。吴国在孙坚、孙策两代人的

  • 刘云鹤:纪念恩师陈寿荣

    历史解密编辑:墨真书画院标签:书法,书画,陈寿荣,刘云鹤,篆刻家,西泠印社

    传承印学 贡献印坛——纪念陈寿荣先生百年诞辰金石篆刻界有句媲美益彰的话:“南有西泠社,北有万印楼”。“万印楼”是清道光咸丰年间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大收藏家陈介祺的一方印章的印文,谓收藏古玺汉印达万枚。后人将“万印楼”作为陈介祺的故居名。陈介祺以收藏“毛公鼎”、“十钟”、“万印”等珍贵文物而名重海内外

  • 南充嘉陵区陈寿路上,一小车撞到公交车,一人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南充新视角标签:陈寿,公交车,嘉陵区,南充,交通事故

    今日凌晨3点多钟(2022 9 21)南充嘉陵区陈寿路上,一辆小车撞到一辆停在路边的公交车,小车驾驶员死亡,坐乘人员受伤!晚上开车更加要谨慎小心,千万不要酒后开车也不要开车耍手机,更不要飙车!当然 这起交通事故,网友也对公交车停在路边合不合法提出了质疑!(网友拍摄)以上来源南充耗子哥声明:本文系转载

  • 【国画天地】陈寿岳的这些小品,可大赏!

    历史解密编辑:津门网标签:国画,画展,绘画,先生,陈寿岳,陈子庄

    陈寿岳(1945-2016年),字大寿,号野夫。生于四川成都。其作品随意挥洒,朴素天真,形由感生,墨情动人。陈寿岳是国画大师陈子庄先生的长子,在绘画领域师从其父,并在绘画风格上也继承了子庄先生独树一帜的诗意画境。陈寿岳:(1945-2016年)字大寿,号野夫。生于四川成都。1965年成都美专毕业后,

  • 同样是君王,曹操刘备和孙权去世,陈寿为什么用了崩殂薨三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曹操,刘备,孙权,陈寿

    中国古代的史书有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等体裁。所谓国别体,就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各国历史事件而成的史书,代表作有《国语》、《战国策》;而编年体是以时间顺序叙述历史事件,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则是以人物传记来记述历史,这类史书较多,有《史记》、《三国志》等等。而在《三国志

  • 陈寿的《三国志》,对刘备推崇备至,却为何瞧不上孙权和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学堂标签:陈寿,刘备,孙权,曹操

    作为《二十四史》中颇具“流量”的一本史书,《三国志》从诞生到今日,为《三国演义》等诸多演义评书以及游戏、影视剧作品提供了素材和养料,而作者陈寿,也凭借该部著作位列史学大家之列。一本优秀的史书,又是出自名家之手,当然不会仅仅只是枯燥无味的材料和事件堆积,而是在客观详实的基础上,生动有趣,有血有肉,让人

  • 青梅酒赏析:陈寿《三国志》“青梅煮酒论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叶赫那拉菲菲标签:陈寿,刘备,许褚,张绣,三国志,青梅酒,科学家,历史学家,曹操手下

    大家好!我是菲菲,热爱中国酒和中国酒文化。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分享。本文包含:青梅酒与中国酒文化/陈寿其人/主要作品/原文及注释青梅酒与中国酒文化青梅酒,精选优质青梅酿造的酒。青梅,营养丰富、口味清酸,富含多种维生素、果酸和矿物元素。青梅原产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及东南亚地区,世界上主要的产梅地是中

  • 做好事不留名的另类下场:周顗

    历史解密编辑:朝夕搞笑官方标签:王导,司马睿,晋元帝,王敦,荆州

    做好事不留名的另类下场:周顗D冬夜的冷风2022-06-1910:45江苏关注先讲一个典故: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里说的伯仁便是周顗。八王之乱后,西晋王朝便灭亡了,琅琊王氏瞅准时机拥立琅琊王司马睿为帝,同时为了躲避北方游牧民族的锋芒,王导和一干北方的大士族大地主出身的官员提出南渡避祸,由此建

  • 《文武双全的咏絮之才——古代才女之谢道韫》 作者:每一天 ‖ 主播:花开的声音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网络新闻网标签:若水,诗歌精神,花开的声音,文武双全的咏絮之才——古代才女之谢道韫

    学联盟官方平台欢迎您!投稿手机(微信):15804380828文武双全的咏絮之才——古代才女之谢道韫作者:每一天 主播:花开的声音“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你从《三字经》中走来咏絮之才,惊才艳绝七岁稚子才思敏捷,锦心绣口千古咏雪佳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从东晋一直传唱至今北国佳人,名门之秀又何止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