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时期,全国大设太公庙,主祀姜尚为武成王。然后在上元元年,又设立了“十哲”为旁祀。最后又在建中三年前后又加入了“六十四名将”。其中在三国时期的,除了蜀国丞相诸葛亮进入“十哲”之外,还有张辽,邓艾,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八人入围。
可以说一入武庙,基本上就可以称为古今崇拜的偶像,备受后人瞻仰。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与邓艾同为三国后期名将的姜维却没有上榜,这是为何呢?今天咱们就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估计会让人大跌眼镜。
邓艾与姜维是三国后期数一数二的名将,两人堪称后期版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前后十一次北伐中原,而邓艾更是料事如神,多次将姜维击退,成了名副其实的敌对头。邓艾偷渡阴平,直捣黄龙,翻山越岭围困蜀国大本营成都,后主无道屈膝投降,自此蜀国灭亡。
《三国志邓艾传》: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
但最后还是姜维技高一筹,策动钟会谋反,利用邓艾的骄功之心激怒司马昭下令,邓艾被擒在回京路中被诛杀。可以说虽然邓艾立下大功,最后却败在了姜维之手。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姜维的本事以及忠心都比邓艾强太多。但这只是演义渲染下的结果,把姜维说得过于高大上了!
想必宋朝时期还没有《三国演义》这本书,所以要从正史《三国志》中寻找答案:正史中的姜维到底为何人?
其一,姜维如何降蜀?
在演义中说是姜维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大破蜀军,诸葛亮看中了姜维的才能,用计将其招降。其实在正史中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正史中的姜维确实是天水郡人,而且凭借父辈的功劳“身卫郡将,没於战场”,在郡中做了中郎,在郡中参与军事。本来姜维应该踏踏实实的在魏国为国效力,不想此时诸葛亮北伐,魏国各县纷纷响应。而姜维跟随的天水太守却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于是抛弃姜维等人逃到了上邽。姜维等人发现太守逃走时,从后追赶,而天水,冀城都闭门不开。姜维等人无处可去,于是便投降了蜀军。
虽然长官有失察之罪,但姜维等人却直接投降敌国,在古代确实是变节的做法。
其二,不重孝义。
在古代以忠义为本,但孝义也同样重要。而且姜维本来就“少孤,与母居”。既然姜维已经丧父,就要时刻孝顺母亲,这样才是孝义之子。谁知姜维在投降蜀国后,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带领西县一千多户返回汉中。姜维却将老母忘却“遂与母相失”。姜维虽然年少,但诸葛亮率领大军撤退,数千百姓都带上了,为何姜维不在诸葛亮面前请愿去接老母?
其三,多次北伐,徒费国力。
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病逝,在临死时,将兵权交给了杨仪,兵法教授了姜维。并且遗命蒋琬,费祎依次执政。费祎病故后,姜维率军开始了多次北伐。此时姜维可谓意气风发,多次击败魏军,将百姓迁入蜀地。还在洮西大破魏朝的雍州刺史王经,王经部下死伤数万人,姜维的声望在蜀国达到顶点,被封为大将军。
但与魏国名将邓艾交战后,却渐渐表现不佳,甚至属下张翼劝谏:“国小民劳,不宜黩武”。再加上段谷大败,直接让此前的大功化为乌有。所以多次北伐确实遇到了对手,在谋略上处处被邓艾制约。
其四,汉中失守。
如果说邓艾偷渡阴平不是姜维的过错,因为姜维曾多次进言后主要派遣张翼和廖化等人,率领各军分别守卫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患未然。然而汉中失守却罪在姜维。因为此前如吴懿,王平等人镇守汉中时,时常沿用魏延的办法,用重兵坚守各营在以抵御外敌,敌军如果进攻,让他们不能越过防御。都是有效地抵御了敌军入侵。
但到了姜维时,姜维却自以为是,撤去各处防守,将重兵布置在汉,乐二城,趁敌军前后无援,又劳师运粮之时,用运动战的方式歼灭。这样虽然能扩大战果,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后主无道不派援军,再加上蒋舒反水,钟会于是攻克了汉,乐二城。大军长驱直入。最后姜维只得退守剑阁与钟会对峙。
最后,再次反水。
后主无道投降邓艾后,姜维不但没有放下心理抱负,转身投降了钟会。利用钟会与邓艾的矛盾,将邓艾打入囚车。不想姜维与钟会处事不周,被监军卫瓘率魏军击杀。而且此事波及范围极广,很多蜀中将领都被杀害,姜维不但妻子遇害,连邓艾也是被卫瓘趁机铲除。
综上来看,姜维不但在智谋上没有超过邓艾,还多次反叛,在魏蜀两国都积怨很大。正如陈寿所说:“治大国者犹烹小鲜。”更何况是蜀国这样弱小的国家呢,又怎能禁得起姜维折腾。反观邓艾,虽然有骄功之实,但却根本没有造反之嫌,又多次击败姜维,又有灭蜀大功,姜维怎能相比?
陈寿最后对姜维的评价是:“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意思就是说,姜维虽然有文治武功,一心建立功名,但不从实际出发,穷兵黩武,判断不周,最终导致身亡。
试想一个忠义不如邓艾,谋略也不如邓艾之人,又怎能登上古今名将的席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