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样是君王,曹操刘备和孙权去世,陈寿为什么用了崩殂薨三个字

同样是君王,曹操刘备和孙权去世,陈寿为什么用了崩殂薨三个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 访问量:4586 更新时间:2024/3/30 17:39:12

中国古代的史书有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等体裁。所谓国别体,就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各国历史事件而成的史书,代表作有《国语》、《战国策》;而编年体是以时间顺序叙述历史事件,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则是以人物传记来记述历史,这类史书较多,有《史记》、《三国志》等等。

而在《三国志》中,曹操刘备孙权作为三国的君主,陈寿对他们也是花了极大的篇幅进行描述,三人的传记相对较长。有趣的是,在记述三人去世的时候,陈寿则用了“崩”、“殂”、“薨”三个不同的字。

庚子,王(曹操)崩于洛阳,年六十六。《武帝纪》

夏四月癸巳,先主(刘备)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先主传》

夏四月,(孙)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吴主传》

说起来陈寿用了三个不同的字来记述曹操、刘备、孙权的死,应该是下了一番心思的。

古代礼法中对于一个人去世的叫法,根据死者身份地位高低的不同而有区别,一向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礼记·曲理下》中提到: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可谓等级森严。而史书因为是专门记述历史所用,在记述一个人去世时用什么字,代表了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立场,更是绝对不能用错,否则轻了是逾越,重的话就是对本国国体的认同问题,那可是要掉脑袋甚至株连族人的大罪。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巴西郡安汉县人,师从同郡著名学者谯周,早年在蜀汉为官。蜀汉灭亡以后,他又先后为曹魏、西晋效力。而等到陈寿开始编著《三国志》的时候,则是在西晋时期。

西晋是司马炎篡夺曹魏江山,逼着曹奂禅位以后才建立的,所以西晋为了显示自己是正统,历来强调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禅让的帝位以后,汉朝已经灭亡,曹魏是继承了汉朝的法统,然后自己又接受了曹魏的禅让。这么一来,刘备建立的汉和孙权建立的吴自然无法得到西晋官方的承认,只被视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蜀汉和东吴的皇帝,也只能被当成诸侯。

所以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中,曹操虽说没有真的称帝当过皇帝,但是他死后,曹丕篡汉登基时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在礼法上来说,同样具备了皇帝的资格,所以陈寿在给曹操立传时,还是写成了帝王本纪,取名为《武帝纪》。而刘备、孙权两人尽管称帝了,可是既然西晋不承认他们两家政权的地位,那么陈寿也只能再取名为《先主传》和《吴主传》。

三人的身份确立以后,去世所用的称呼当然也就大致确定了,曹操是皇帝,可以用天子才能用的“崩”字,孙权就只能是诸侯的“薨”字。剩下只有刘备,陈寿却用了一个《礼记》中没有提到的“殂”字,而不是“薨”。

“殂”虽然同样是“死”的意思,不过因为没有在《礼记》中提及,因此相对就比较灵活,无论哪个级别的人去世,都可以用“殂”字,包括君王。比如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么一句。

陈寿这么做,大概是因为他曾经在蜀汉为官,刘备也是他的旧主。更何况刘备一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与曹操是死敌,没有接受过曹魏的封号,和曾经向曹魏称臣的孙权还是有些区别,用“薨”字未免显得有些对刘备不敬,改用中性的“殂”就好多了。

当然,到了刘备的儿子刘禅,虽然他也是陈寿的旧主,可是刘禅毕竟降魏还接受了册封,陈寿就没什么顾忌了,最后给了他一个“薨”字。

标签: 曹操刘备孙权陈寿

更多文章

  • 陈寿的《三国志》,对刘备推崇备至,却为何瞧不上孙权和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学堂标签:陈寿,刘备,孙权,曹操

    作为《二十四史》中颇具“流量”的一本史书,《三国志》从诞生到今日,为《三国演义》等诸多演义评书以及游戏、影视剧作品提供了素材和养料,而作者陈寿,也凭借该部著作位列史学大家之列。一本优秀的史书,又是出自名家之手,当然不会仅仅只是枯燥无味的材料和事件堆积,而是在客观详实的基础上,生动有趣,有血有肉,让人

  • 青梅酒赏析:陈寿《三国志》“青梅煮酒论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叶赫那拉菲菲标签:陈寿,刘备,许褚,张绣,三国志,青梅酒,科学家,历史学家,曹操手下

    大家好!我是菲菲,热爱中国酒和中国酒文化。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分享。本文包含:青梅酒与中国酒文化/陈寿其人/主要作品/原文及注释青梅酒与中国酒文化青梅酒,精选优质青梅酿造的酒。青梅,营养丰富、口味清酸,富含多种维生素、果酸和矿物元素。青梅原产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及东南亚地区,世界上主要的产梅地是中

  • 做好事不留名的另类下场:周顗

    历史解密编辑:朝夕搞笑官方标签:王导,司马睿,晋元帝,王敦,荆州

    做好事不留名的另类下场:周顗D冬夜的冷风2022-06-1910:45江苏关注先讲一个典故: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里说的伯仁便是周顗。八王之乱后,西晋王朝便灭亡了,琅琊王氏瞅准时机拥立琅琊王司马睿为帝,同时为了躲避北方游牧民族的锋芒,王导和一干北方的大士族大地主出身的官员提出南渡避祸,由此建

  • 《文武双全的咏絮之才——古代才女之谢道韫》 作者:每一天 ‖ 主播:花开的声音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网络新闻网标签:若水,诗歌精神,花开的声音,文武双全的咏絮之才——古代才女之谢道韫

    学联盟官方平台欢迎您!投稿手机(微信):15804380828文武双全的咏絮之才——古代才女之谢道韫作者:每一天 主播:花开的声音“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你从《三字经》中走来咏絮之才,惊才艳绝七岁稚子才思敏捷,锦心绣口千古咏雪佳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从东晋一直传唱至今北国佳人,名门之秀又何止诗

  • 腥风血雨的魏晋丛林,却是一代才女谢道韫的小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小探长标签:刚强,诗人,晋朝,谢道韫,列女传,小时代,小说家,书法家,世说新语,艺文类聚,魏晋丛林,隋书·经籍志

    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大部分妇女都不配拥有名字。秦朝以及前代女人们是没有名字的,到了汉代她们才开始拥有自己的姓名,但仅限于闺名和小名。在古代,即便是高门大族,史书上记录相关女性,都是以父姓或者夫姓冠之。待到死后,牌位上篆刻着的往往是某门某氏,氏代表父族,门代表着夫族。一个个代号一般的称谓,草草地总

  • 谢道韫40岁时遇叛乱被丈夫抛弃,子女被杀害,她转身上阵杀敌

    历史解密编辑:哎哎哟呀标签:谢道韫,谢安,王羲之,文才,班昭,王凝之,小说家,艺术家,书法家,晋朝

    她被誉为是中国最有风骨的奇女子,因为她年仅7岁就能作诗,40岁时上阵杀敌。叛军首领被其节义感动,故赦免了她还和族人。另外,她还有一个身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媳。史书关于谢道韫的记载不多,出生年月不详。其父亲是东晋安西将军谢奕,宰相谢安是她的叔父。因此,大家闺秀出身的她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三字

  • 一代才女谢道韫:稳而不乱,林下之风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谢道韫,谢安,王徽,王凝之

    突然遇到事情而不惊慌,无故被人指责也不生气。试问,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样的气度?谢道韫就可以。她叔父谢安在当时的魏晋时代,是颇具盛名的司马,是名动天下的诗人大才子,亦是能上马杀敌的将才。而谢道韫就是真正传承到了谢安遇事处变不惊,还能安然自若的风范。即使嫁给文采平平的王凝之也能活出自我。谢道韫在王家安稳

  • 谢道韫:被历代追捧的她究竟好在何处?我觉得是有名不副实的感觉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谢道韫,谢安,李清照,嵇康,蔡文姬,司马光

    谢道韫:林泉飞白石,柳絮散清芬在中国才女中,这谢道韫的声名够响亮,除了李清照及蔡文姬等几位,大概就得数到她了,挤身前五名应该是没问题的吧。说来惭愧,我实在是不知道她的文采究竟体现在何处,我家中历代诗作选本很有不少了,但却难觅她的风采,除了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其他一切皆属想象的范畴。但幼时背《三字

  • 东晋第一才女谢道韫(五):一双素手既可执笔,也能握刀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谢道韫,谢安,晋书,周宣王,世说新语

    中国诗人故事 NO.721时光如流,岁月不居!当年那个负气抱怨的小女子,早已经儿孙绕膝,所有的心事也都埋葬在依依缓缓的日子里。30余年里,叔父早已故去,她殷殷寄望的小郎谢玄,亦功成身故,从她的生命里走远。她的那个时代也同她一般渐渐苍老,一场动乱加速了它的颓唐,也摧毁了她的世界。公元399年的秋天,一

  • 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咏絮之才谢道韫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谢道韫,谢安,王徽,谢灵运,王羲之,桓温

    中国诗人故事 NO.691关于谢道韫的生卒年,史籍并未有详细记载。我们的历史从来不会正眼看待女性群体,鲜有的几部女性史籍如《列女传》《世说新语•贤媛》,不是猎奇,就是训化女人的教材,更遑论为女人正了八经的作传了。要想了解谢道韫生活的时期,只能通过她身边男性的生卒年做个大致的推断。她的丈夫王凝之生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