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是否真如陈寿所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是否真如陈寿所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弗兰力艺术 访问量:4713 更新时间:2024/2/10 18:21:25

引言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争议

陈寿是蜀汉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出身蜀国,后归于晋。曾任卫将军主簿一职。至于这个卫将军指的是姜维还是诸葛瞻暂且不论,单从其所处时代来看,陈寿作《三国志》从可信度上讲应该是很高的,可以说,至少在蜀汉一脉的政治经济军事史实上应该是一清二楚。所以陈寿作为蜀国官员,应该对诸葛亮相当了解,其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应当是十分客观的。

但对于引言中陈寿所说,诸葛“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历史一直存在争议。

历史上认为《三国志》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互相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但这一点我认为可以理解。魏灭蜀,晋代魏,魏晋一脉,陈寿在蜀国灭亡后做的是晋朝的官。网上有一句流传非常广的话,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的出处先不论,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陈寿在西晋担任过著作郎,而这个职务有修史的职责。公平地说,换任何人处在陈寿的立场上,都是只能以曹魏做正统 - 要不然后世根本见不到《三国志》这部史书。这种官方偏好影响放到任何朝代都无法避免,不大兴文字狱就已经很开明了。

北伐无果,孙明之过吗

陈寿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总体上还是以褒扬为主,但对于诸葛将略非其所长的评价,稍有失偏颇。如果说诸葛亮不通将略,那司马懿又当如何呢。要知道诸葛北伐数次,与司马懿可是直接交手两次,一胜一平,临死还吓得司马懿不敢追击,说诸葛亮不通将略,那三国还有谁通将略。

《晋书》载,司马懿和诸葛亮在渭水南原对峙时,司马懿曾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可是在蜀军退走后,观蜀军营寨布局又惊叹“天下奇才也!”

连司马懿这个猛人都要佩服的天下奇才,你能说他不通将略。更不要忘记,诸葛亮可是三国唯一入武庙十哲的人。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果的原因很多,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三国势力不对称,国力相差太原。在国土人口方面,魏国国土面积最大,拥有 87 郡 12 州,面积 290 万平方公里,人口 450 万。蜀汉占益州和雍州的一部分,国土约 106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94 万,东吴占据扬州荆州交州广州,面积约 145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230 万。并且东吴和蜀汉的境内有很多少数民族势力未肃清,疆域并不稳固。

再说下军力方面,曹魏兵力共计 50 万左右,其中南线 10 万,东线 10 万,西线 6 万,洛阳及各处据点不到 15 万。东吴兵力 20 万左右,蜀汉兵力最弱,仅 10 万左右。

最后看人才因素。曹魏有五谋臣,八虎旗,五子良将,后期还有邓钟二士,

蜀汉有五虎上将,四贤相,但三国后期仅姜伯约一人撑局面。

灭国大战,拼得是国力,资源和人才。要按照上面说的这些情况,你说这仗怎么打。司马懿拥有这么好的资源,还好意思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大势所趋

公元 234 年,诸葛亮由于操劳成疾病殁于伐魏前线五丈原大营,姜维作为接班人,接掌了蜀汉的军事大权,但一个好汉三个帮,面对人才济济的晋吴两国,即便诸葛亮再生,恐怕也是力有不逮,更何况是威望不足,能力也远逊于诸葛亮的姜维呢。

相对曹魏和孙吴而言,蜀汉政权的形成比较尴尬。他即没有魏国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所获得的东汉遗留的巨大政治资源,也没有孙吴三代经营的积累沉淀。夷陵之战后,军事实力更是被魏、吴远远拉开。丢失荆州后,蜀国更是在地理位置上失去了优势,再加上内部叛乱不断,地小人少财政也经不起折腾。六次北伐,均无功而返,何也,经济乏力,后勤跟不上,即使一时占了上风,最终还是因为粮草不济而不得不把占领的土地让出来。

诸葛亮在北伐战事中,关键时刻确实有用人不当的问题,马谡失街亭,李严误军粮,都是贻误战机的过错,然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之奈何!

因此,诸葛亮“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并非不通将略。生产力不行,经济不行,国家综合实力不行,什么都是空谈。君不见,秦灭六国,奋六世之余烈,几代人的变法图强才得以成功。而蜀汉一国偏居一隅,地理不占优势。汉室中兴这个名号也对百姓和士人没什么号召力。魏国大势已成,孙吴也虎视鹰扬,时机上也已经不利于蜀汉的北伐统一了。

悲情英雄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称:“(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我认为陈寿并不说诸葛亮不善奇谋,而是说相对于诸葛亮的政治才干,奇谋弱了点。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总体上还是相当高明的,《隆中策》至少对于天下大势的分析,以及刘备集团的发展上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战略方案。从诸葛亮的一生来看,遇到刘备即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在于受到重用,才能得到了发挥,不幸在于时运太差,面对一栋四面漏风的房子,他不得不担当起裱糊匠的角色。

从病殁五丈原也可以看出诸葛一生,确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悲情武候,令人感佩!

正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更多文章

  • 曹操、刘备、孙权,谁最厉害?陈寿对三人的评价说得再明白不过

    历史解密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曹操,刘备,孙权,陈寿

    魏蜀吴三国,各有一个创始人,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号称“三巨头”。其中曹操雄才大略,在陈留起兵之后,经过多年征战,大将越来越多,兵员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统一北方,是魏国的奠基人。刘备白手起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打下荆州、益州、汉中,建立蜀汉。吴国在孙坚、孙策两代人的

  • 刘云鹤:纪念恩师陈寿荣

    历史解密编辑:墨真书画院标签:书法,书画,陈寿荣,刘云鹤,篆刻家,西泠印社

    传承印学 贡献印坛——纪念陈寿荣先生百年诞辰金石篆刻界有句媲美益彰的话:“南有西泠社,北有万印楼”。“万印楼”是清道光咸丰年间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大收藏家陈介祺的一方印章的印文,谓收藏古玺汉印达万枚。后人将“万印楼”作为陈介祺的故居名。陈介祺以收藏“毛公鼎”、“十钟”、“万印”等珍贵文物而名重海内外

  • 南充嘉陵区陈寿路上,一小车撞到公交车,一人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南充新视角标签:陈寿,公交车,嘉陵区,南充,交通事故

    今日凌晨3点多钟(2022 9 21)南充嘉陵区陈寿路上,一辆小车撞到一辆停在路边的公交车,小车驾驶员死亡,坐乘人员受伤!晚上开车更加要谨慎小心,千万不要酒后开车也不要开车耍手机,更不要飙车!当然 这起交通事故,网友也对公交车停在路边合不合法提出了质疑!(网友拍摄)以上来源南充耗子哥声明:本文系转载

  • 【国画天地】陈寿岳的这些小品,可大赏!

    历史解密编辑:津门网标签:国画,画展,绘画,先生,陈寿岳,陈子庄

    陈寿岳(1945-2016年),字大寿,号野夫。生于四川成都。其作品随意挥洒,朴素天真,形由感生,墨情动人。陈寿岳是国画大师陈子庄先生的长子,在绘画领域师从其父,并在绘画风格上也继承了子庄先生独树一帜的诗意画境。陈寿岳:(1945-2016年)字大寿,号野夫。生于四川成都。1965年成都美专毕业后,

  • 同样是君王,曹操刘备和孙权去世,陈寿为什么用了崩殂薨三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曹操,刘备,孙权,陈寿

    中国古代的史书有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等体裁。所谓国别体,就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各国历史事件而成的史书,代表作有《国语》、《战国策》;而编年体是以时间顺序叙述历史事件,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则是以人物传记来记述历史,这类史书较多,有《史记》、《三国志》等等。而在《三国志

  • 陈寿的《三国志》,对刘备推崇备至,却为何瞧不上孙权和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学堂标签:陈寿,刘备,孙权,曹操

    作为《二十四史》中颇具“流量”的一本史书,《三国志》从诞生到今日,为《三国演义》等诸多演义评书以及游戏、影视剧作品提供了素材和养料,而作者陈寿,也凭借该部著作位列史学大家之列。一本优秀的史书,又是出自名家之手,当然不会仅仅只是枯燥无味的材料和事件堆积,而是在客观详实的基础上,生动有趣,有血有肉,让人

  • 青梅酒赏析:陈寿《三国志》“青梅煮酒论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叶赫那拉菲菲标签:陈寿,刘备,许褚,张绣,三国志,青梅酒,科学家,历史学家,曹操手下

    大家好!我是菲菲,热爱中国酒和中国酒文化。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分享。本文包含:青梅酒与中国酒文化/陈寿其人/主要作品/原文及注释青梅酒与中国酒文化青梅酒,精选优质青梅酿造的酒。青梅,营养丰富、口味清酸,富含多种维生素、果酸和矿物元素。青梅原产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及东南亚地区,世界上主要的产梅地是中

  • 做好事不留名的另类下场:周顗

    历史解密编辑:朝夕搞笑官方标签:王导,司马睿,晋元帝,王敦,荆州

    做好事不留名的另类下场:周顗D冬夜的冷风2022-06-1910:45江苏关注先讲一个典故: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里说的伯仁便是周顗。八王之乱后,西晋王朝便灭亡了,琅琊王氏瞅准时机拥立琅琊王司马睿为帝,同时为了躲避北方游牧民族的锋芒,王导和一干北方的大士族大地主出身的官员提出南渡避祸,由此建

  • 《文武双全的咏絮之才——古代才女之谢道韫》 作者:每一天 ‖ 主播:花开的声音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网络新闻网标签:若水,诗歌精神,花开的声音,文武双全的咏絮之才——古代才女之谢道韫

    学联盟官方平台欢迎您!投稿手机(微信):15804380828文武双全的咏絮之才——古代才女之谢道韫作者:每一天 主播:花开的声音“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你从《三字经》中走来咏絮之才,惊才艳绝七岁稚子才思敏捷,锦心绣口千古咏雪佳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从东晋一直传唱至今北国佳人,名门之秀又何止诗

  • 腥风血雨的魏晋丛林,却是一代才女谢道韫的小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小探长标签:刚强,诗人,晋朝,谢道韫,列女传,小时代,小说家,书法家,世说新语,艺文类聚,魏晋丛林,隋书·经籍志

    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大部分妇女都不配拥有名字。秦朝以及前代女人们是没有名字的,到了汉代她们才开始拥有自己的姓名,但仅限于闺名和小名。在古代,即便是高门大族,史书上记录相关女性,都是以父姓或者夫姓冠之。待到死后,牌位上篆刻着的往往是某门某氏,氏代表父族,门代表着夫族。一个个代号一般的称谓,草草地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