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酬神多庙会,年年由我扮观音”“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自晋朝流传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被多次翻拍成影视作品,为大家所熟知,故事中二人化蝶双飞去的结局更是让人啧啧称奇的巧妙结局。
早年间,浙江考古学家在一处庙宇搜寻到一座古墓,墓的主人竟然名为梁山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化蝶双飞
考究起梁祝化蝶的结局,有学者认为可以追究到晋代干宝所著《搜神记》中,所记载的“左右揽之,着手化为蝴蝶”的情节。
再向上查起,可以发现唐代著名诗人李义山曾经作道:“莫许韩凭为蝴蝶,等闲飞上别枝花。”的诗句。看上句所说韩凭,正是《搜神记》中化蝶的男主人公。由此可见,夫妇化蝶的传说从唐代就已经诞生了,直至晋代演变而为梁祝双双化蝶飞去。
知名中文学者钱南扬坚定地认为,梁祝化蝶是根据韩凭夫妇的故事演变而来的。按照他的推想,梁祝故事的真实情节是:一名女子乔装扮作男子,入学堂念书,爱上了同为学子的一名青年,对方却不知道自己身份。女子的父母毫不知情,将她许配给了他人,等到男子意识到她的女子身份,她已经嫁做人妇,结果两人都郁郁而终。
可是,这样的情节虽比较真实,但是太过平淡,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这么一种简单的情节太平常了,不能满足听者的好奇心,于是梁祝的故事就人为性增加了人墓、化蝶的情节作为增饰,使之具有神话色彩。
那么,史书中记载的梁祝故事是什么样呢?让笔者带大家回顾一下。
东晋时期,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有一位姓祝的员外郎,祝员外为人通达,颇爱惜自己的女儿祝英台。从小就教导祝英台学习四书五经,将她教养地玲珑剔透。
可是,祝英台总觉得家中老师不尽如人意,又听闻绍兴市有才学深厚的老师,便一心想要出门求学。但是祝员外担心女儿安危,迟迟不肯点头。无奈之下,祝英台只好男扮女装,伪装成一位算命先生来到祝员外家前,和祝员外说:“按今日之卦,令媛出门是大吉。”祝员外见女儿女扮男装颇有成效,没展露出什么破绽,最终便答应了女儿的求学请求。
于是,祝英台女扮男装,独自前往绍兴市书院求学。在途中,她偶遇了一名身材高挑,温文尔雅的男子,男子名叫梁山伯。一番询问之下,发现对方也是前往书院求学。顿时,二人感觉一见如故,二人皆有才学,从诗书礼义谈论到春秋左传,越说越投缘,后来干脆义结金兰,兄弟相称。
没过多久,二人来到了绍兴市的书院,都成功通过入学考试,拜师入学了。从这以后,两个人同窗而读,时常探讨书中的知识。少年时期的感情都是青涩懵懂的,加上二人一心向学,起初并没有发展而为男女之情。
转眼三年过去,两个人的感情愈发深厚,可是梁山伯只以为对方是男子,多是兄弟之情。只是偶尔,梁山伯会发现祝英台皮肤细腻,性情温柔,仿似一名温婉的江南女子,还时常打趣祝英台。
有一天,梁山伯发现对方耳朵上居然有两个小洞,猜测是耳环的痕迹,便问向祝英台。祝英台只说:“村里总是办庙会,每年总是让我去扮演观音菩萨。”还责怪梁山伯不想锦绣前程却只想着女孩子那些弯弯绕绕,梁山伯只好讪然一笑,说“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这番对话也使得梁山伯心里留下了怀疑的种子,但是碍于世俗影响,他并没有深究。再后来。祝员外思女心切,多番写信到书院催促女儿归家,祝英台拗不过父亲,只好匆匆回家。
梁山伯与祝英台分别之际,十分不舍,梁山伯一路相送十八里。在相送过程中,祝英台不断地暗示自己的女儿身,希望梁山伯可以发现自己对他的感情。可惜,梁山伯为人忠厚老实,并没有读懂她的暗示。祝英台无奈之下,只能谎称自己家中有一个妹妹,容貌与自己非常相似,看梁山伯为人纯良,愿意替二人做媒,并相约时限,等梁山伯登门求亲。
然而,梁山伯家中贫寒,事务繁多。他被种种琐事所累,错过了与祝英台约好的年限。后来,听闻同窗袒露祝英台的女子身份,梁山伯欣喜若狂,连忙赶到祝员外家中,预备向祝英台求婚。
可是事实总不尽如人意,梁山伯赶到祝员外家时,才得知祝员外已经将女儿许配给了太守的儿子马文才。在那个年代,马文才与祝英台家势相当,他们的结合是十分匹配的,因此家中贫困的梁山伯并不能入祝员外的眼。
二人夜中相会,皆泪眼朦胧,感叹世事纷扰,有情人不能够在一起。临别之际,二人有感而发:即使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来梁山伯考取了功名,成为了县令,但由于未能得偿所爱,不久之后就因为忧郁成疾,身亡了。
祝英台听闻这个消息,心痛不能自己。在她被迫出嫁的那天,他绕道去了梁山伯的墓前,发誓要以身殉葬。在祝英台的动情痛哭之下,梁山伯的墓裂开了一道缝隙,祝英台于是果断跃入坟中。过了一会儿,墓中飞出两只相伴相依的蝴蝶,在墓前盘旋,而后飞向人间。骤然,天气转晴,风停雨霁。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各地流传着不同的版本,笔者讲述的是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的版本。大家口口相传,感悟着这段突破世俗的爱情绝唱。在那个女子身份低微的封建年代,梁山伯与祝英台能够突破世俗的束缚,开天辟地般地自由恋爱,实属不易。但是,古往今来,不乏许多像钱南扬学士一般,坚持探索梁祝化蝶真相的讨论者。
探寻化蝶真相
专家研究了数十年,通过无数史料典籍的阅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实身份也逐渐被发现。早在明朝的《义忠王庙记》中,记录了梁祝二人准确的的生辰八字,以及籍贯住址,甚至连合葬位置都精准描写了,书上记录的人物与故事中人物的背景相似,让许多人怀疑就是故事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但是所隔时间太久,它的真实性难以考证。
于是,考古学家门走访全国各地,搜集梁祝故事的不同版本,以求综合研究出真实故事。然而,专家们在河南、浙江、江苏等多地都发现了所谓的“梁祝墓”。经过专家挨个的仔细鉴定,发现这些墓都是后人为了纪念梁祝的爱情绝唱而自行修建的,并不具有历史考证意义。
1997年,发生了一件令梁祝专家震惊的事情:浙江宁波出土了一座千年古墓,墓的主人正是梁山伯。据考证,古墓年份为晋代。然而就在专家们火热地开展调查研究时,在古墓的西侧发现了一块青砖。搬开青砖却发现底下藏着一个深不见底的暗洞。
众人沿着暗洞不断向下挖掘,没想到竟在洞穴底端发现了一座墓碑,墓碑上俨然刻着梁山伯的名字,还记录有主人的生平。
根据当地的县志以及其他史料记载,考古专家初步推断出该墓穴主人的身份是东晋时期鄞州县令。名字、身份、年限都与梁祝故事中描述的一模一样,遗憾的是,通过对这位梁山伯的调查显示,他有多名夫人,其中并没有祝英台的名字。留下这块墓穴也是因为他在职期间清廉爱民,广受赞誉,因此民众为他建筑了这座墓穴。
经过专家组研究,基本断定这位梁山伯只是与传说故事中的男主角重名,并非爱情故事中的主角。难道,梁祝的故事真的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吗?
专家们再一次对墓穴展开研究,又发现了一处不寻常的地方。原来,梁山伯并非是这座古墓唯一的主人。
在这座古墓的原址上,其实早就葬有一人,正是晋代的祝英台。梁山伯作为县令,他的下葬地址需要专人进行测算,终于测算完毕后,拟定了一处位置。
可是在离世之前,梁山伯一家才发现拟定的地址已经有人先一步埋葬了,正是祝英台的陵墓。可是埋葬地址都是需要大量时间挑选的风水宝地,临时更换地址显然是来不及的,于是梁山伯便与祝英台的后人协商,能否让出一块地区来,供梁山伯下葬之用。梁山伯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清廉好官,口碑极佳,因此,祝英台的后人果断接受了这个提议,从而促成了两人合葬的故事。
这桩二人合葬的美谈在民间传开后,经群众之口多次改编。由于大家都偏好突破世俗的爱情故事,便将这二人编排为一篇爱情绝唱的男女主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完整的梁祝故事,并且逐渐形成了不同版本。梁祝的故事不仅在民众口口相传中不断改编,不仅被编演成了知名黄梅戏,并且还被许多大家拍摄成为影视作品。
经典翻拍
在众多翻拍梁祝的经典作品中,笔者最喜欢的一版是1994年由徐克导演指导的《梁祝》。这部电影获得了许多奖项,一时间为众人称道。
徐克导演在处理角色上,首次将马文才这位祝英台将嫁之人删除,而增加了祝英台母亲和若虚大师的故事。祝英台之母年轻时也曾男扮女装去书院读书,在那里与一位青年才俊相知相爱。后来,未能敌过封建礼教的约束,祝母还是顺从家里的安排,嫁做人妇。青年才俊也遁入空门,成为一代若虚大师。
从故事中不难看出,祝母与若虚大师就是未能化蝶的梁祝版本。若虚大师曾来到祝英台家中,向祝母为两个孩子的感情求情。祝母却说:“外面的环境恶劣,他们生活不了的。”按时时代背景下,自由恋爱难以生存的状况。
其实,祝母和若虚大师的悲剧,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真实故事。在封建礼教吃人的时候,子女婚姻皆是父母之命,若抵抗父命,就是不孝,会被万人指责、辱骂。然而,正是一板一眼的规矩,才促进人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枷锁可以锁住身体,却不能紧固活跃的心灵,正是因为生活的疾苦,我国古代才诞生了许许多多表面不合礼仪,实际宣扬自由的婚姻故事。
正是有了祝母失败的经历,梁祝得以化蝶才显得弥足珍贵。也正是有了对比,大家才能从深情烂漫的爱情故事中抽身,转而将目光投向略显呆板的封建礼教。因此,梁祝事实上是以反抗封建为主要思想的,突破时代束缚的文学作品。
结语:
一部文学著作能够超越他所处的时代,是十分不易的。梁祝的诞生有些类似17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创作的戏剧作品《伪君子》,在悲剧盛行的年代创作喜剧,却不脱离悲剧的内科;恰如梁祝从晋朝脱颖而出,却处处不离封建背景。
至此,我们已然了解到,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但他们的爱情故事或许是后人编撰而成。不过随着时代与科技的不断前进,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梁祝的故事会被确认为真实历史呢,一切都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