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洗历史,樱桃小果上桌: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这是卓文君的名句。
卓文君得到的是司马相如的心,于是他们的婚姻算是一起走到了白头。
李清照和赵明诚也算是相随,一路的走来,似乎也很是不容易。
不容易的有各自的家庭,有当时的时局,还有赵明诚的纳妾,离世。
赵明诚的离开成了关键,当时的形式,似乎也出使了李清照的再婚,再婚之后的生活,不仅是不容易,更为无奈的是,李清照还选择了离婚,还差点因离婚去坐牢。
一代才女,在离开赵明诚的日子里,似乎也如同了孤舟,而且孤舟还在风雨中飘零。
李清照没有办法,其他人似乎也都无助,赵明诚虽然在诗词创作上赶不上李清照,但是赵明诚还就是唯一,自然李清照的心情,李清照的创作源泉也应该得益于他。
赵明诚喜欢碑文研究,李清照同时也给予了很多的协助。
可谓是夫唱妇随,或者就是妇唱夫随,一样的美好,一样的都有收获。
但是赵明诚还是离去了,离去的自然让人惋惜。
惋惜李清照后来的漂泊,惋惜一对佳偶竟然就没有一起白头。
一起白头的还就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
但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人生,也曾经并不是一帆风顺。
卓文君,本名卓文后,西汉时期蜀郡临邛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蜀中四大才女。其父卓王孙为蜀郡临邛的冶铁大亨,仅家僮有八百名,卓王孙分私奔的卓文君百名僮仆、百万两钱,成一段佳话。卓文君姿色娇美,通音律,善抚琴,所著《白头吟》诗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流传至今。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
两位才女,生在不同的时代,分别还就带有了时代所留下来的不同烙印。
感情是感情,才学是才学。
感情影响了创作,创作也体现出了感情,及其人生的变化。
汉代文景之治时期,卓文君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记载说:出嫁后丧夫,返回娘家住。
司马相如来临邛时,车马跟随其后,仪表堂堂,文静典雅,甚为大方。待到卓王孙家喝酒、弹奏琴曲时,用琴声暗自转达倾慕之情。
卓文君从门缝里偷偷看他,心中高兴。宴会完毕,司马相如就派人以重金赏赐卓文君的侍者,以此向她转达倾慕之情。于是,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门,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赶回成都。
这是多大的胆量,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所处的时代,可是汉朝呀?
汉朝人还就是出现了,因为一首音乐而寄托终身者。
卓文君曾经有过一段婚姻,司马相如的胆量,似乎还就是不小。
不小的他俩还就是想到了一块,想到一块之后也没有告诉父母,而是选择了私奔。
私奔了自然也就是属于家人不认同,至少是卓文君的家人没被认同。
去人家家里做客,还就是拐走了人家的女儿,想来卓文君的父母也生气。生气之外应该也是看不起司马相如,也会担心自己不争气的女儿。
不管是才女还是普通人,对于父母来说,都是自己的女儿,自己的女儿自然希望她好。
李清照没有私奔,据说早年生活非常幸福,父亲丈夫都宠她。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一说宰相王珪长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也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等,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
传说中的神仙伴侣也不过如此。
李清照赶上了,赶上了自然幸福,自然就会创作出很多的作品。
卓文君在遇到司马相如之前曾经有过一次婚姻,在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婚姻之后才遇到的司马相如,而且和司马相如还属于私奔。
看似草率的决定,对于卓文君来说似乎还在赌注。
赌注这场私奔能够有一个好的结局。
司马相如家境贫寒,在没有得到卓文君的家人认可和支持之前,他们确实是吃了不少的苦头。
比如开饭店等。后来在得到卓文君的父亲支持之后,他们就算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仅温饱问题解决了,而且司马相如所写《子虚赋》得到汉武帝赏识,又以《上林赋》被封为郎。
好事连连的到来,自然也属于他们各自的努力。
如果没有金兵的到来,李清照和赵明诚估计还在过着节俭而又幸福的生活。
不管是夫唱妇和还是妇唱夫和,也不过如此。
经过多年的亲访广集,在李清照的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但是金兵还就是来了,在南逃的过程中,赵明诚还就是去世了,去世之后,就留下了李清照,还有他们的一些藏书。
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最美满的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时间短促,短促的时间仍然值得回忆。
宋高宗建炎三年,赵明诚移官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李清照即便是一个人,在南逃的过程中,还是都带上了他们的藏书,藏品。
那里就是他们的记忆或者是可以回忆。
回忆自然是在惦记人。
而赵明诚还就是已经属于了离去。
对于一个才女来说,还有什么比失去自己的伴侣更重要?
李清照后来的日子,自然就属于了”悲悲切切”。
卓文君生活在汉朝,汉朝有汉武帝,汉武帝的强势自然就恐吓住了匈奴。没有出现匈奴的入侵,但是司马相如在有了身份之后,还是出现了迷失。他打算纳茂陵女子为妾,冷淡卓文君。于是卓文君写诗《白头吟》给相如。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的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两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
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
有了一次婚姻的失败,似乎卓文君在和司马相如私奔的时候就放低了要求。看到司马相如家徒四壁的时候也没有放弃。
李清照没能和赵明诚一起白头偕老,甚至据说赵明诚后期模仿起了别人还纳有妾,这显然让才女很失望,让看客们也都很失望,失望中自然给他们的婚姻生活拉低了层次。
才女也没有脱俗,也没有脱离现实的生活。
后来在不断的南逃中,不仅藏品没有留下多少,而且李清照也再婚了,再婚了不久又离婚了。
赵明诚不完美,李清照也降低了自己。
毕竟赵明诚还就是赵明诚。
赵明诚比起后来的丈夫张汝舟,比起自己的表妹夫秦桧似乎就要好的多。
李清照的表妹嫁给了秦桧,秦桧陷害了岳飞,结果连她的表妹王氏都受到了牵连。直到目前,还在陪着秦桧跪在岳飞铜像的面前。
赵明诚不可替代,不容替代的似乎也如同她的诗词。
同样是一个人,环境不同,心境不同,写出来的东西还就是有差距。
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这有什么办法呢?
赵明诚在诗词创作上赶不上李清照,但是因他而给李清照营造的环境,带来的好心情,其实也是非常重要。重要的自然也是没有其他人可以代替。
“愿得一人心,白头不分离”,司马相如还算是做到了,而赵明诚没能和李清照相随到白头,或者还真就是李清照后半生的遗憾。
遗憾的还有,金兵还真就不该进入中原。有着心灵创伤的自然也不仅仅是一个李清照,而是整个的中原老百姓。
李清照后来的悲苦,自然也可以看成是太多人的心声。
太多人的心声,似乎也都能从一个女词人的作品中寻到痕迹。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心头的愁肠自然也只有自己知道。
如果说卓文君前期的婚姻属于天灾的话,那么李清照的遭遇多是人祸。
首先是赵明诚的纳妾和死去,以及金兵的入侵出使了李清照的再婚。
再婚对于她整个的人生来说,成了最大的不幸。
”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是人生,人生也属于才女。就是才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