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95年,吕后盯着薄姬冷冷不语。突然,薄姬抽出匕首,往脸上划出一刀,顿时血流如注。吕后这才说:“你和恒儿去封地吧!”
一次,刘邦赏下美食,儿子们一阵哄抢。只有他不慌不忙,拿起最后一块猪蹄,塞到嘴里。刘邦大奇:“恒儿,兄弟们都抢,你为何不急?”
刘恒是刘邦众多儿子中,毫不起眼的一个。
当时,只有6岁的刘恒,恭恭敬敬回禀:“母妃告诉我,不和兄弟抢,总有一口饭吃的。”
刘邦恍然,这才想起薄姬。
薄姬是刘邦众多姬妾中,毫不起眼的一个,虽然拥有美貌,但为人低调,存在感极低。
不仅刘邦忘了她,就连吕后也不大在意她。
也正因为如此,刘邦驾崩后在吕后手中,薄姬和儿子才保住性命。
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姬妾,后来魏王豹归顺刘邦,却因一个预言,将自己送上了黄泉路。
有一天,薄姬母亲请人给女儿相面,不曾想那人却说:“此女将会生下,天下之主!”
魏王豹得知后,暗自窃喜:看来天下将是我魏家的,这是天意呀!
他兴冲冲举起反旗,与刘邦兵戎相见。
谁料,没打几个回合,魏王豹的脑袋就搬了家。
他亲爱的薄姬,也搬到了刘邦后宫,成了一名粗使宫婢。
起初,薄姬淹没在三千粉黛中,险些熬成白头宫女。
好在,深宫寂寥之际,她结交了2个手帕交:管夫人和赵子儿。3人曾盟誓:苟富贵,不相忘。
这两个美人,陪着刘邦游玩时,笑谈当初的誓言,拨动了刘邦的心弦。
刘邦本是草根出生,自是同情这份“不相忘”的情谊
转天,刘邦就传召薄姬,第一次侍寝的薄姬,仰头看向刘邦:“我昨晚梦到一条苍龙,伏在我的小腹上。”
刘邦听后,开怀大笑:此乃吉兆。
不久后,薄姬生下儿子刘恒。
从此之后,她很少在刘邦面前露面,每天只是躲在深宫中,不是纺线织布,就是教儿子读书。
因为,她早已看出刘邦的心,并不在她身上。
她明白:吕后和戚夫人,斗得你死我活,不被殃及保住性命,已是万事大吉。
她自己不争不抢,也告诉儿子:“不要和兄弟们争,人总有一口吃的。”
刘恒虽小,但对母亲颇为敬重,母亲纺线织布,凭借自己的双手,就能让两人穿上衣裳。
他深信:自己学会劳作,不靠任何人的赏赐,也能养活自己。
因此,当父王赏赐美食时,他不急不躁不争不抢,等兄弟们都抢完了,他才走上前拿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就连刘邦也想不到,在他百年之后,竟是这个不争不抢的儿子,登上了那至高无上的位置,将他的大汉王朝发扬光大。
正如《道德经》所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争。
刘恒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这得归功于他的母亲。
薄姬教儿子“不争不抢”,并非单纯的隐忍和退让,而是蕴含着大智慧。
薄姬身处低谷时,并不抱怨不气馁,而是与人交好、善结良缘,从而获得被宠幸的机会。
生下儿子后,她并不恃宠而骄,而是以身作则,教会儿子低调做人,韬光养晦,保住性命。
然而,在内敛中她蕴含力量。
刘邦驾崩后,薄姬去拜见吕后,她深知吕后介意她的美貌,竟拿出匕首自毁容貌。
吕后放心,这才放薄姬和8岁的刘恒去封地。
当上代王的刘恒,并没有沉迷吃喝玩乐,而是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读书、刻苦练武,将封地治理井井有条。
当吕后倒台后,群臣将刘恒推上皇位,刘恒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从此开创了“文景之治”。
可见:即便身处低谷,也不要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要厚积薄发积蓄力量,过好眼下的生活。
有句话说的好: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否则,再好的机会,没有能力抓住,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