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方朔:隐于朝堂的狂人隐士,解悟其避世哲学,隐士还可以这样玩

东方朔:隐于朝堂的狂人隐士,解悟其避世哲学,隐士还可以这样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书悟道 访问量:2861 更新时间:2024/1/23 16:58:33

一篇《子虚赋》,司马相如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从此,平步青云。三千片竹简书,让汉武帝读了两个月,这个人也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从此,笑傲朝堂。

这个人就是被司马迁列入滑稽之列的西汉文学名家--东方朔。作为一名文学家,他怎么会与“滑稽”一词扯上关系?恐怕是司马迁没有读懂他的处世哲学,如果让庄子来评价,恐怕就是另外一种惊喜。

对于东方朔,相较于他的文学成就,人们更津津乐道于他的处事之道。那么,在处事之道上,他是有什么特殊之处吗?有,用一个字简单概括就是“狂”。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此中的“狂”实际是一种精神臆想症,而东方朔的“狂”却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态度。

那么东方朔为何要隐于朝堂之上呢?我们先从隐士这个话题说起。

老子在《道德经》上说:“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此中的小隐、中隐和大隐,实际代表了中国隐士的三种生活方式。

隐士由隐和士两个字组成,隐即避世,士则是指那些有知识、有德性的人,最重要的是他们为了某种高尚的目的而选择避世。

比如,在商末时的孤竹国,伯夷和叔齐都是国君的儿子,伯夷是大哥,叔齐是老三,但是国君却要把王位传给老三,这既不符合法理传统,在道德上也存在分岐。

于是,叔齐为躲避他在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困境,选择向伯夷提出要把君位让给大哥。但是大哥又鉴于君臣和父命的双重压力,也没有接受。最后两人为了逃离各自的困境,双双离开孤竹国,一起去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也就是荒野山林去生活,正所谓“小隐于野”。

结果是,他们成功逃离了困境,但最后他们的命却没了,在逃避了世俗之后,两人双双饿死于山林。这就是最早一代中国隐士的结局,不可谓不悲催。

伯夷叔齐避世而亡,这种结局为之后的隐士们敲响了警种,现实迫使他们既要解决道德困境,又要考虑生存环境。那怎么解决呢?

这个问题被庄子解决了,我们知道庄子是一位隐士,楚王曾想聘他为相,但庄子拒绝了。至于为什么拒绝,可以用他的一段话来解释:

当时命而不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在这段话中提到了一个几乎所有隐士的共同点,就是清和浊的界线。当遇有道之世,他们无需躲避,按本性行自然之道即可;而当遇无道之世,要想保全自己,就要隐藏自己的本性,以待时运的到来。

所以,庄子之所以要做隐士,就是遇到了无道之世,也就是所谓的浊世,这也是所有隐士所忌惮的世道。

不过,庄子虽然是隐士,但他没有选择藏于山林,而是选择了隐匿于人群之中,从而拓宽了隐士的生活方式。

在山林生活孤独寂寞冷,并不利于生存,面对身体上的痛苦,难道精神就会痛快吗?所以,隐士的生活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庄子隐于人群也是一种,而相比之前的第一代隐士,更加人性化。

但是问题也出现了,请问隐于人群之中,如何实现这个“隐”字呢?庄子为他的身体做了一个区分,即心与形的区分,心指心灵,形为形体。

古人认为,心来源于天,而形来源于地,这种区分似乎天生就注定了人其实是可以“分裂”的,心灵有心灵的生活,形体有形体的生活,第一代隐士选择了心隐形也隐的生活方式,而庄子则开创了心隐而形可以不隐的生活方式。

你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政治理想等都可以隐于心,而你的形体则可以表现为另外一种方式,当然两者之间也需要一个平衡点,否则就真成了“精神分裂”。怎么平衡?因人而异,庄子选择的是忘形,近似于放浪形骸,这是他的外在表现,也是他的自我保护方式。

庄子通过一种心隐的方式,忘形的生活方式,为之后的隐士提供了一种新的类型,这种类型在《庄子》里有一个词,叫“陆沉”。

所谓“陆沉”,陆即指大地,就形体而言,生活于人群之中;而沉则是相对于心形而言,但所谓的“沉”恰恰是一种提升。

庄子对后世的隐士影响很大,他们在吸收和借鉴了庄子对隐士概念的更新后,又在形体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那就是他们完全可以打破清和浊的界线,进一步与世俗社会结合起来,甚至跻身于政治权力社会。

在西汉就有一位这样的牛人,他就实现了隐于朝堂,而且汉武帝在他面前都没占到什么优势,这位牛人就是东方朔。

那么,为什么说东方朔是隐士呢?我们可以看一些他的怪诞行为。比如,在一年炎热夏日里,武帝赏赐给随从的郎官们一些肉,其中就有东方朔。

但是一直等到天都黑了,分肉的官员还没来。东方朔急了,拔出剑割了一大块肉就走了,临走对同僚们说:“三伏天,肉不宜久放,我就先接受赏赐了。”

第二天上朝,他的言行早传到了汉武帝耳朵里。于是武帝质问东方朔:“昨天赐肉诏书还没下来,你就先割了一块归家,你要好好检讨一下。”

东方朔闻言,马上免冠谢罪,自责地说:“东方朔啊东方朔,你自己割肉,是多么无礼啊!但是你割肉割得不多,又是多么廉洁啊!而且你把肉拿回去不是自己吃,而是都送给了你的妻子,这是多么仁爱啊!……”

话未完,武帝大笑,说:“叫你自我检讨,你反倒自我称赞起来了”,武帝一高兴,又赏赐了他许多肉,让他拿回去给妻子吃。

从上述东方朔的言行,可以看出,他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看起来都不合适,但得到的结果却出人意料。从本质上来说,他的言行带有对某种不合理现象的反抗,他通过看似不太合适的言行,来保持了自己应有的品格,这是一种大智慧。

武帝除了经常赏他肉吃,还经常赏赐他绸绢,他用武帝赏赐的钱财绸绢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一年娶一妻,专挑长安城里年轻美貌的女子,而且更奇葩的是,娶回来一年就抛弃,然后再重娶一个,这等于他把钱财全都花在了女人身上。

他不是有高尚的品格吗?怎么这事儿看着不像啊?其实他这么做,正是基于对自己心隐的一种保护。

鉴于东方朔的怪诞,武帝身边的郎官都喊他“狂人”。武帝听到这一称呼后,说:“如果他没有这些行为的话,你们怎能与他相比呢?”

对于“狂人”这一称呼,他自己也给出了解释,说:“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由此,我们也看出,东方朔自称隐士,而且还给出了隐士的第三种生活方式,那就是“大隐于朝”。他将隐士在形体上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扩大,使得隐士更加的世俗化,而这种世俗化就是通过他的怪诞行为,即所谓的“狂”来实现的。

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有道之世,那是不存在的,东方朔以一种更加特别的隐士生活方式,为我们展现了既庄子之后隐士们在隐居方式上的再次突破。

但是东方朔身上的“狂”也是有载体的。有人问东方朔,说:“像苏秦张仪遇上大国国君,都位居卿相,恩泽后代。而先生你也研究治理国家之法,敬慕道义,熟读诗书及诸子百家学说,也写了不少大作,可以说是博闻广见了,这么多年来,你尽心尽力辅佐君王,为何官职不过侍郎,位置不过执戟,这是什么缘故呢?”

东方朔答:“张仪、苏秦所处的时代,与我所处的时代并不能相提并论。张苏二人处于礼崩乐坏,诸侯争强的时代,在胜负未分的情况下,各国都十分重视贤才,所以贤士一旦游说成功,谋略得以实行,自然身居高位,恩泽后代。”

“但是我生存的时代变了,英明的君王掌管着天下,诸侯朝贡顺服,威震四方夷狄,天下一统,要做什么事都很容易办成。现在不知道外面有多少英才挤破门想进献谋略,有的甚至连门路都找不到,如果让张仪、苏秦和我生在同一时代,恐怕他们连一个掌故小官都得不到,更不用说像常侍侍郎这样的职位了。”

“但即便是在和平年代,贤人没有建功立业的地方,也一样要修养自己的德行,也不用担心得不到尊荣”。

一次,建章宫后阁跑来一只动物,看上去像麋鹿,有人把情况向武帝汇报后,武帝也亲自去看那只动物,并询问群臣之中是否有熟悉各种事物还通晓经学的人,结果无人识。

于是,武帝把知识渊博的东方朔请来,东方朔说:“我知道它是什么动物,但是我要先大吃一顿才说。”,武帝同意了。

吃毕,东方朔又说:“某处有公田鱼池和蒲苇地数顷,皇上把它们赏赐给我,我才说。”武帝也同意了。

然后,他告诉武帝说,这种动物叫驺牙,若遇远方来归顺的事,驺牙就会出现。它的牙齿前后一样,没有门牙,没有臼齿,所以叫驺牙。

一年后,匈奴浑邪王来降,武帝又赏赐给东方朔许多钱财。可以说,东方朔在汉代所得到的尊荣,正是他修养德性的结果,这也正是他及所有隐士们的品格。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谁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在困境中能够保持心灵上的独立品格,坚持修养自己的德性,或许你就是下一个东方朔。

标签: 东方朔隐士庄子避世刘彻苏秦

更多文章

  • 大汉王朝:东方朔割肉自取,汉武帝圈地造苑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东方朔,刘彻,大汉王朝,武帝,群僚

    大汉王朝:东方朔割肉自取,汉武帝圈地造苑有一次,当伏日赐肉,按例,须由大官丞(官名)分给,东方朔入殿候赐,待到日昃,还不见大官丞来分,那肉却早已摆着;天气盛暑,汗不停挥,不由的懊恼起来,便即拔出佩剑,走至肉前,割下肥肉一方,举示同僚道:“三伏天热,应早归休,且肉亦防腐,臣东方朔不如自取,就此受赐回家

  • 汉武帝50岁姑姑恋上18岁小鲜肉,砸重金力捧,却被东方朔拦截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彻,东方朔,皇上,陈阿娇,太后,武帝

    汉武帝年间,袁叔提醒董偃:“你一个18岁的下人,现在和陛下的丈母娘有私情,这是死罪啊!”董偃愁眉不展:“我料到自己迟早要闯大祸,可我也想不出对策呀!”后来,袁叔连出两计,让董偃获得了汉武帝的恩宠。董偃是馆陶大长公主的面首,俗称男宠。馆陶大长公主名叫刘嫖,既是汉武帝的亲姑姑,也是汉武帝的丈母娘。在西汉

  • 汉代故事——东方朔救乳母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东方朔,刘彻,西京杂记,皇上,史记,武帝

    东方朔救乳母出自《西京杂记》原文: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赦免罪。译文编辑汉

  • 汉朝的撒娇派教主:东方朔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东方朔,刘彻,皇上,张仪,李白,司马迁

    东方朔(公元前154-公元前93年),字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今陵山神头镇)人。他诙谐风趣、义理精辟、言辞才辩、独树一帜,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后世也称其为相声的祖师爷。他保持了很多项个人纪录:他是第一个以东方为姓的人。据说他的父亲姓张,在他出世前就死了,母亲生下他三天后也去世了。因为

  • 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超好听!可惜多半下场凄惨,东方朔例外!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东方朔,嬴政,霍去病,高渐离,刘彻,荆轲

    好的名字,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有好听的名字,只不过结局却不同。李清照,千年以来的大才女。她出生书香世家,年轻的时候生活比较幸福。结婚后丈夫死在战乱中,又被其他男人骗财骗色。这一生过得很凄苦,又在凄凉中结束生命。纳兰性德,经常跟随在皇帝身边,但是却不喜欢高官厚禄,更喜欢平淡。去世时只

  • 东方朔不买田不买地,却拿汉武帝赏赐娶美妇,50年后发现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刘彻,史记,皇帝,汉朝,东方朔,司马迁,汉武帝

    《史记》记载:“徒用所赐钱帛,取少妇于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司马迁的这段记录讲述了,东方朔把汉武帝赐给他的钱财全部用来娶长安城中年轻貌美的女子,娶过来后一年就抛弃,再另娶她人。东方朔呈现的历史形象是滑稽幽默,相声界拜其为“祖师爷”,怎么会是始乱终弃之徒呢?汉武帝初登基广招天下贤

  • 相声祖师爷东方朔:汉武帝身边高官阶的滑稽演员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刘彻,皇上,彭祖,皇帝,汉朝,东方朔,汉武帝,艺术家,相声祖师爷

    东方朔(公元前154年-前93年),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北)人,字曼倩。武帝时,为太中大夫。博学广识,善辞赋,性诙谐滑稽。被尊为相声界的祖师爷。汉武帝即位之后,马上下了一道诏书,在全国征求品学兼优、才智出众的读书人。当时上书自荐的就有一千多人,其中多半是议论国家大事,卖弄自己的

  • 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为何敢一年换一个媳妇?大有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刘彻,东方朔,司马迁,皇帝,馆陶公主,劝谏,汉武帝

    东方朔的官职虽然不大,但在汉武帝面前却很能说得上话,而他在汉朝时期的名气乃至于后世的名气也是很大的。说起来,东方朔之所以在历史上如此有名得益于他怪诞滑稽的形象。也因此《史记·滑稽列传》中有他的一席之地。当然这个列传中关于东方朔的记载并不是出自司马迁之手,而是西汉史学家褚少孙之手。司马迁只记载了仰天大

  • 时间决定遇到谁,三观决定留下谁,东方朔遇到汉武帝后判若两人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刘彻,东方朔,卫青,司马迁,秦国

    提到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帝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是汉武帝。历史对汉武帝的评价,“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无论怎么评价,都是后人看历史。没有感同身受,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吐槽而已。跟汉武帝混的人,基本都没有得到善终,都是被汉武帝因为各种理由做掉了。就算卫青身居高位,也要低调做事。死后,

  • 国学科普,故作贪鄙的东方朔,看上去有点渣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东方朔,刘彻,故作,丞相,皇帝,帝王

    汉朝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并称为世界上最先进强国。一连出了10位牛掰的帝王,名臣,良将如过江之鲫。汉武帝一朝,将大汉的威望,推到了巅峰时刻。在位期间,换了13位丞相,在汉武帝一朝混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唯独出了一位东方朔,官位不高,一生风平浪静,无灾无难,因为多智,被世人推崇。汉武帝 很喜欢他,却从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