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宫来宫似海,宫宫都是钮祜禄。
欢迎大家收看三妹频道“拼了命地让”系列——史上最不争不抢的和熹太后邓绥,她是那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天妒英才皇帝刘肇的老婆。
邓绥
刘肇
我们都知道东汉皇帝虽多,但基本都萌萌哒,短命且不出名,纵观整个东汉公司,能记住的没几个,最多撑死前面四个,那属于业界良心了。
东汉皇帝
这四个该属于东汉195年来政权的第一大股东,四大天王系;第二大股东就是6个老女孩+娘家人系(太后干政);第三大股东:草包男秘系(宦官干政)。
第二大股东
要说转折点,还得从和帝刘肇这说起,手上的牌王炸没了,花牌也出光了,剩的呢~也是你想叫地主都不敢叫的那种。
所以,这时候整个东汉公司行情开始出现一个大信号:跌。一路跌跌跌,绿绿畅通。
特别是和帝刘肇死后,没人了!继承皇位的是一个刚出生一百天的汉殇帝刘隆,连龙椅都坐不住的皇帝,没办法,邓太后只能硬着头皮上。
那时候她接管的东汉公司,内频发地震、洪水、旱灾,外挡敌西羌,鲜卑,匈奴,这一手烂牌简直了,但邓太后是硬生生地给熬了过来,还成了一治国小能手。
皇权钉子户
这技能被点亮后,她也没收住,一不小心玩太嗨,结果却成了皇权钉子户,垂帘听政搞了十六年!
那她的一生,是如何蜕变的呢?接下来,三妹带你体验真实版的“善忍皇后”!
1
孝天动地
邓绥,出生于公元81年,父亲邓训是护羌校尉,母亲阴氏是阴丽华的侄女(阴丽华堂弟之女),而祖父邓禹更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位居“云台二十八将”之首,最后的政治生涯也是以太傅完美收官。
父亲邓训
祖父邓禹
要说这邓太傅特别注重教育,在《后汉书.邓禹列传》里有记载这么一句话:
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
于是,在这样重教育的熏陶之下,邓绥与众不同,六岁诵读《史书》,十二岁精通《诗经》《论语》。
哥哥帮她请教问题
由于女孩子不能入校学习,她就请教自己的哥哥们,可别小看她,哥哥们经常会被她的问题难住,于是只好第二天请教完老师,然后再来为邓绥解答。
如此酷爱读书的邓绥,却把母亲给急坏了,她训斥邓绥:
“你一个女孩家,不学针线活,反而没了命地扎在书堆里,难道你要去考取功名吗?”
那会,如果女孩不习女红是嫁不了人的。
女红
为了不惹母亲生气,邓绥立马改之,不过,她给改成了白天习女红,晚上读典籍,这爱读书的劲连家里奴仆都称她为“诸生”,意思是我们家小姐可是个大秀才。
晚上读典籍
父亲也喜欢凡事都与邓绥商量,听听邓绥的看法。
那有着如此宠爱自己的家人,邓绥是不是就娇生惯养,大小姐脾气呢?
恰恰相反,邓绥不仅智商高,情商也很高,史书上还专门记载了这件小事。
说邓绥的奶奶,也就是太傅邓禹的妻子,打小非常疼爱她,从小就教她读书识字。
奶奶帮邓绥剪头发
有一天,老太太心血来潮,非要给5岁的邓绥剪头发,结果老太太年纪大眼神不好使,剪刀颤颤巍巍地,一不小心划破了邓绥的头皮,还出了血。
但老太太是浑然不觉,依然兴高采烈地继续设计发型,正当周围人惊瞪时,却见邓绥安坐无声,待头发剪完后还开心地和奶奶说笑,直到奶奶离开。
事后,母亲就问邓绥:
“明明都伤着肉了,为什么没吱声,你不疼吗?”
“疼啊,但如果我哭喊,奶奶就会内疚伤心,所以我就忍住了!”只见邓绥一脸认真的表情。
不得不夸一句,这善解人意的天赋绝了~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
当然这么好的苗子,父亲邓训当然是希望女儿入宫的,毕竟这是一举两得的美事,既可以光耀门楣,又可以安身立命。
影视剧剧照-阴孝和
于是公元92年,12岁的邓绥被选入宫中,与她一道入选的还有阴孝和。
这也是个来头不小的大家族,大首领就是阴丽华,而她的曾祖父是阴丽华的亲哥哥。
阴丽华
阴孝和,出生于公元80年,比邓绥大一岁,也是个才女,对书法有着很高的造诣。
可以说当时的看点就是这两人,家族相当,年龄相仿,就看谁能坐上皇后的宝座。
不料就在入宫前,邓家出了个大事,邓训突然病逝了,邓绥决定推迟入宫时间,她要为父亲守孝三年。
在守孝期间,不管吃的穿的用的,邓绥都恪守禁忌,整个三年,她连盐菜(咸菜)都没吃一口,憔悴的连母亲都不忍直视。
还好守孝期一满,邓绥赶上了第二次选美,顺利入宫,有史书记载:
她长七尺二寸(1.65米之上),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
影视剧剧照-邓绥
不出意料的,推迟了三年的宫斗剧拉开了帷幕,虽然此刻,阴孝和已经修成了正果,成为了皇后,但没对比就没伤害,邓绥一来,什么天时地利人和,通通靠边站。
最重要的是,和帝也和所有后宫剧中的男主角一样,深深地沦陷了,因为他发现邓绥不仅长得美,而且还饱读诗书,特别明事理。
有一次邓绥病了,和帝准许邓绥的母亲和哥哥们进宫探望,而且没有时间限定,直到邓绥病好了为止。
这样的恩典,要搁其他嫔妃身上,那都是不敢奢求的,不料到了邓绥这,却被一口回绝了:
邓绥情商高
这么与众不同的女子,给名份那是分分钟的事,于是一年后,邓绥就被封为贵人,位分仅次于阴皇后。
看宫斗剧我们都知道,在后宫中,如果得到太多皇帝的宠爱,也许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毕竟后宫那些手段,谁见谁都是-你个狐狸精。
还好,邓绥情商高,深谙这后宫的姐妹之道,她非但没有恃宠而骄,反而处处与人和善。
甚至为了不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还常常主动称病,将和帝推到一个又一个未被宠幸的秀女身边,为自己赚了一大波好感。
阴皇后视邓绥为眼中钉
可看你不顺眼的人,依然会挑你刺,这不,阴孝和开始找茬了,她闹到和帝那诉苦,说邓绥“越矩”,毕竟保证和帝子嗣绵延,这可是我的指责,邓绥这是胆肥了,抢我的活。
但和帝以及后宫姐妹谁人不知,邓绥自打进宫以来,侍奉阴孝和那是妥妥的战战兢兢。
比如宫里举行活动时,别的贵人妃子都会精心打扮,只为能让多看两眼,而邓绥呢,每次都平常装束,要再一不小心和阴孝和的衣服撞色,她会第一时间去换掉;
再比如如果她和阴皇后一起被召见问话,个子高的她必然弓着腰,一定要在视觉效果上,比阴皇后低个2-3公分;
甚至在和帝问话时,只要阴皇后不开口,那她绝不开口,处处都维护着阴皇后。要论起两个人的辈分,阴孝和还得管邓绥喊一声姑姑呢。
刚开始阴皇后也没针对邓绥,还觉得邓绥是娘家人,亲切,可时间一长,她受不了了,因为邓绥不仅对她这么捧着,对后宫所有人甚至连带下人都捧着,简直太会做人了.
这女人不仅俘获了和帝的心,马上这后宫也该改姓邓了,阴孝和觉得,邓绥全身上下都是伪装、阴险、狡诈。
是的,阴孝和走火入魔了,和所有宫斗剧一样,她不仅恨死了邓绥,连带着和帝也恨上了。
2
邓绥上位
阴孝和这满脑子的嫉妒和怨恨,终于可以爆发了。
阴孝和开始盘算
公元98年(永元十年)汉和帝突然重病且对外发出了病危通知,阴孝和得知后,一下子兴奋过了头,忍不住开始盘算起来,和帝和帝你快点归西吧,别妨碍我当太后,哼哼,到那时,别说你邓绥,我连你邓氏都一起端。
谁知这话还没隔夜,就被自家宫女给捅了出去,原来几个月前,这个宫女家里突生变故,是邓贵人听闻后帮她渡过了难关,虽然两人就接触这一次,但私恩小惠足以固结人心,宫女决定一要给邓贵人通风报信,好让她有应对之策。
宫女报信
但对手毕竟是皇后啊,现在最大靠山和帝都倒了,那皇后捏死她不是分分钟的事,一想到这,邓绥便绝望地哭了起来,过了许久,她吩咐下人取来毒酒,是的,她想以一己之死保整个邓氏家族。
毒酒
这可把众奴仆给吓坏了,纷纷劝阻拦截,就在这时,那名宫女急中生智喊道:
宫女急中生智
要说也奇怪,第二天,和帝就真的痊愈了,当然爱妃受欺负的事他也知晓了,正准备好好置办一下这个好皇后,邓绥却来求情了。
邓绥来求情
她声称自己不还好好的嘛,况且皇上要以大局为重,毕竟阴氏之女,不能不顾及。
最终和帝妥协,但他心里已经有了废后的念头,只是还缺一个“适宜的”由头。
让和帝出乎意料的是,这由头居然是阴孝和自己送上了门,自己给自己铺好了一条死路。
公元102年(永元14年),有人向和帝举报,阴孝和在后宫行巫蛊之术,诅咒之人竟是邓贵人和和帝。
巫蛊之术
要知道巫蛊之术,在东汉是禁忌,这还得要从汉武帝时期说起,那会盛行巫蛊之术,但却让汉武帝痛失皇后和太子,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最终汉武帝自省之后,严令禁止施行巫蛊之术,不然就重罚。
汉武帝颁发诏书
重罚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家里饲养的毒虫致人死亡,那你是不仅要被处以极刑,而且你的家人也要被流放3000里。
家人流放
和帝查案,那必须得是快,所以不费吹灰之力,人证物证俱在,阴孝和指定得凉凉了,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但此刻邓绥又来求情,一边是心很毒辣的现皇后,一边是仁厚善良的宠爱妃,你猜结果咋样,和帝就地就废了阴孝和,提出要立邓绥为后的想法。
不得不说,邓绥这拿捏人心是杠杠滴,这皇后的位子,和帝当然会给她留着,每提一次,邓绥就会拒绝一次,甚至还亲自写折子上奏,陈述自己德行微薄,担当不了大任。
最终公元102年冬,邓绥三次推让后还是坐上了皇后之位。
邓绥坐上了后位
嗯哼,这出宫斗戏是不是很精彩,有人说邓绥的表现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她就靠“让”,就坐稳了后位!
按说坐稳了后位,邓绥也该松口气,但她依然是继续赢得和帝及朝中大臣的一致好评。
第一:她拒绝了和帝对家族其他人的加官晋爵,只同意了哥哥邓骘被封为虎贲中郎将,这还是哥哥自己凭本事升上去的,水分含量最多1%(虎贲中郎将是汉朝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备团团长,负责保卫国家最高领导人。)
第二:她主动提议,要削减诸侯国进贡的珍宝,用纸墨代替珍宝,这不仅从源头上扼杀了攀比的陋习,也省下了一大笔财政支出。
第三:她依然恪守皇后的本分,主动为和帝挑选年轻貌美的秀女,这也导致她自己没能为和帝开枝散叶,生个一儿半女的。
至此,可见邓绥的克己是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可以说也成为了她后来专权的政治智慧。
和帝这几年也干了不少好事,比如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安置流民,减免赋税,主张宽刑等,在他亲政期间,东汉国力达到了鼎盛,被后世称之为“永元之隆”。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106年2月13日,年仅27岁的和帝突然驾崩,连个太子都没来得及立就走了,一下子,整个东汉帝国的政权就落到了邓绥手上。
3
太后生涯
要说邓绥也是一个非常有机遇的人,她在后宫学习中与班昭相遇,班昭,是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彪之女,她的哥哥你肯定听过,一个史学文学家班固,一个军事外交家班超,贼牛气的班氏一族。
班昭
公元92年,班固去世导致巨著《汉书》未成,汉和帝亲政后,遗憾此书未成,于是就命其妹班昭继续完成,最终她以过人的文采赢得了和帝的认可。
后来,还被和帝多次传召入宫,为皇后及贵人们授课,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曹大家”。
曹大家
而她授课的主要内容是她那本《女诫》,和帝希望她能给自己的后宫带来一丝安宁,就这样,邓绥就成为了班昭的学生。
邓绥认真记笔记
每次教学时,邓绥是现场唯一一个认真听讲、愿意记笔记的人,自然而然赢得了班昭的喜欢,她不仅告知了此行教学的目的,还特地把《女诫》书给她看。
要说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三妹觉得就只有4个字:你打我左脸,好嘚,右脸麻烦你补一下的“忍者生存”策略。
就这样,邓绥也不负师望,硬生生地把这本书读成了自己后宫的生存攻略。虽然和班昭相差36岁,但两人亦师亦友,以至于邓绥还沉浸在丧夫的悲痛中,是班昭的一句话点醒了她:
你的日子还长。
是啊,和帝是走了,但东汉国不可一日无君啊,当时皇宫里并没有太子,邓绥也没有自己的儿子,最尴尬的是,目前能继承皇位的只有两个男孩,一个是8岁的刘胜,一个是刚出生仅百天的刘隆。
百天的刘隆
和帝的子嗣怎么这么少?
据《后汉书》中记载,在刘胜之前,皇子都夭折了,前后有十几个。
这让从小就目睹后宫争斗受到迫害的和帝,开始怀疑是外戚和宦官动自己的儿子,为了保险起见,他就把后来生的孩子都秘密养在民间,可才造2个,和帝就驾崩了。
按照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应该刘胜继承,可邓绥却觉得刘胜自幼有怪病,不能担当大任,再三权衡下,她颁下诏书,立100天的刘隆为帝,史称汉殇帝.
汉殇帝
听这名字你就该猜到结局了,是的,100天继位,不到2周岁夭折,刘隆创下了2个历史之最,即位年龄最小,驾崩年龄也最小的皇帝。
下诏立清河孝王之子为帝
本以为刘隆驾崩,刘胜跑不掉了,但邓绥依然不改初心,放弃刘胜,直接颁下诏书,立清河孝王之子刘祜为帝即汉安帝,他的父亲是汉章帝时被窦太后设计废掉的太子刘庆。
汉安帝
邓绥不立皇子,反而立汉和帝的侄子,这有悖天理的举动,引起了朝廷大臣的极大不满,特别是司空周章,他想发动政变,废掉邓绥和刘祜,拥立刘胜为帝。
这属于谋反啊,然而还没等他开始,就被邓绥扼杀于摇篮之中,周章也因此选择了自我了断。
安帝顺利即位,13岁的他根本无法亲政,所以管理东汉的重担又落到了邓绥身上,然而邓太后这一把抓,一抓就是16个年头。
此刻属于非常时期,为避免出乱子,她还破例提拔哥哥邓骘为车骑将军。
哥哥邓骘
如果你以为邓绥会和其他太后一样,外戚干政,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她深知外戚对政权的不利影响,哪怕自己牢牢地掌握着最高权力,她依然克己,对外戚,她只允许他们参与政事,坚决杜绝他们横行不法,她越信任的人,要求就越严苛。
公元107年,她还特意给各地方官员发了一份专门制约邓家的诏令:
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咎在执法怠懈,不辄行其罚故也。今车骑将军骘等虽怀敬顺之志,而宗门广大,姻戚不少,宾客奸猾,多干 禁宪 。其明加检敕 ,勿相容护。
意思就是大家一起来监督邓家及其姻亲,如有违法,一律严惩不贷。严到什么程度呢?
举个例子,有一次,邓骘的儿子邓凤因收了别人赠送的几匹好马,事后,此人因盗窃、克扣军粮被拉去审问,邓凤害怕收马会被东窗事发,连忙向父亲陈明此事,结果邓骘惶恐,直接给邓凤和妻子来了个髡刑(剃光头),再带着他们向邓绥请罪。
髡刑
虽说邓骘是靠着妹妹富贵了起来,但他和邓绥一样,崇尚节俭,也不公权私用,在品德上有着极高的享誉。
有着众多自家人辅佐,那邓绥是不是如鱼得水?大错特错,相反她过得很煎熬,自从她接管的第一年开始,天灾就没停过,有时一年都来好几样,什么地震、旱灾、水灾、瘟疫等等。
她执政期间,是历史上有记载以来,天灾最频发的一个阶段,同时,边境还不安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战事不断。
有记载说,公元107年,郡国十八个地震;四十一个雨水,或山水暴至;二十八个大风,雨雹。要知道整个东汉才一百来个郡。
邓绥是赶上了好时候,不过她并不低头,反而在逆境把她骨子里那勤政爱民的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来看看她都采取了措施。
1、巡视重灾区,并开仓赈灾,安抚百姓
2、开放国有山林,大力帮助灾民耕种,还免除他们1-3年的田租赋税
3、为补充资金缺口,她首先从自己身上和皇宫内部省,比如大幅削减朝廷9成经费的开支
包括一天裁员五六百人,压缩所有官员的工资,取消各种金银珠宝玉器等奢侈的摆设,再比如自己的伙食,只要求早晚一肉一饭就行,上行下效,她带领着百官把节约下来的钱全部用来救济灾民。
节俭自己及官员的伙食
这一节俭就是十几年,邓绥靠着对自己和身边人抠,让天下百姓再也不用饿肚子,能吃上大米白面,这在历史上史无前例,甚至连很多皇帝都是无法比拟的。
不仅如此,邓绥也狠抓吏治,尤其是赈灾中的腐败问题,她多次亲临监狱审问犯人,查看是否有冤狱发生。
公元108年夏,邓绥就亲临洛阳进行死刑复核,结果有一位犯人被县令冤枉,屈打成招即将赴刑,就在这人快被押下去时,他突然抬起头默默地看着邓绥,邓绥立马察觉此人有冤屈,于是连忙命人将此案重审,最后查出了冤屈,揪出了县令。
百姓久逢甘雨
当时洛阳正赶上大旱,说来也巧,就在冤案昭雪之后,天空乌云密布,狂风不止,老百姓终于盼来了久逢的甘雨,而邓绥,还在回皇宫的路上。
当然,邓绥不仅对黎明百姓如此,对天下人甚至是死对头阴孝和也是仁爱之心。
公元110年,她下诏赦免了阴孝和之罪,还召回了阴氏家族被遣的家属,虽然阴孝和已于公元103年去世,但邓绥依然归还了阴家充公的价值500多万的资、田、宅。
宽刑的同时,邓绥还重教育,她先后创办了两所宫邸学,第一所于公元110年建成,主要教授宫人,整理经传;
学校1
学校2
第二所于公元119年建成,主要教育朝廷官员之子女,无论是谁,5岁即可上学,第一批学生就达到了近百人,足见其对后世教育的的魄力。
可以说邓绥为整个东汉,可谓是鞠躬尽瘁,公元121年2月,她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但她仍勤于政务,在自己病危时还给百官下了一道诏书:
“我以无德,母仪天下,而天不祐我,早遭大忧。殇帝延平之际,海内无主,平民厄运,国家危于累卵。
我勤勤恳恳,一片苦心,不敢以万乘之国为儿戏,上求不欺天愧对先帝,下求不违背民意有负本心,至诚在于赈济安度众生,安定刘氏天下。
自己觉得应当彻底感动天地,蒙受福祚,而和帝、殇帝、新野君(邓绥母亲)相继去世,内外丧祸,伤痛不绝。
近来老病沉重纠缠,长久不能侍祠cí宗庙,自奋力上原陵,加上咳塞唾血,以至不起。生死存亡,寿命大限,是无可奈何的。公卿百官,应勉力尽忠恪慎,辅助朝廷。”
可以看出来,哪怕是在生命最后一刻,邓绥仍放不下天下百姓和汉室安危。三月十三日,邓绥去世,享年四十一岁 ,谥为“熹”,史称和熹皇后。
4
争议点
可历史的悲剧仍然重演,就在邓绥刚去世没多久,刚掌握大权的汉安帝便开始着手处置邓太后一党。
他先从宠臣宦官蔡伦开始着手,因为蔡伦当初受窦后的指使,参与了迫害他的祖母,导致他亲生父亲丢掉了皇位继承权。
他逼得蔡伦喝下了毒药,还收回了蔡伦的封地,接着就是邓氏家族了,他们不是被贬为赎人,就是被流放边郡,甚至是遣返原籍,资田宅一律充公。
邓绥的哥哥邓骘自知伸冤无门,带着儿子邓凤绝食而亡,可以说,整个邓家遭到了灭顶之灾,而此时,邓绥才刚走不到2个月。
邓绥自认一生无愧于先帝,不负于人民,在她带领下的邓氏家族也没有外戚干政的迹象,甚至她的哥哥们还主动提出辞官,理由是朝中邓氏当官太多,他要求主动避嫌。
看着邓氏家族蒙遭冤狱,朝堂有人开始痛心疾首,当时的大司农朱宠就是最积极的那个,他居然赤裸着上身,用车子拉着邓骘的棺材上朝鸣冤,在朱宠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大臣们也勇敢地站了出来。
虽然邓绥至死才归还政权,但谁心里都清楚,这么多年来全是她呕心沥血的付出。
后人用了6个字来评价她:
“兴灭国,继绝世”。
但历史上,她的争议点仍有很多。
有人说她外交工作做的一塌糊涂,比如已经归附的西域再次作乱时,邓绥却因路途艰险和遥远,下诏撤销了西域都护府,这也就等同于放弃了西域。
再加上此刻的西羌趁机作乱,邓绥又任人唯亲,重用哥哥邓骘,结果平叛羌乱惨遭失败,没想到邓绥没有处罚,本对此败战负主要责任的邓骘,反而还升了邓骘的官,从车骑将军升为大将军。
后来羌乱猖獗,邓绥又要求西羌附近郡县的百姓要尽快迁徙,以躲避被入侵和遭破坏,但还是有很多百姓不愿意离开家乡,因此,邓绥主张的政策就很强硬也很失败。
她下诏,要使用一切手段完成迁徙,所以当地官员为了让百姓安心地走,不惜断了百姓的念想,比如拆掉他们的房屋,割掉他们的庄稼,甚至摧毁防御西羌的土堡,当时本来就遭蝗灾的百姓们,更是雪上加霜。
这一顿操作下来,不仅削弱了环境对西羌的防御力量,还让百姓们颠沛流离,在路上死伤过半。
有人说她开了卖官鬻爵的先例,当时为了充沛国用,她允许有人用钱或粮买关内侯,虎贲羽林郎,五大夫等爵位。
卖官鬻爵
虽然邓绥只卖一些不起眼的小官,有克制,但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就会越撕越大。
这时又有人说了,其实历朝历代都有鬻爵,爵位只有待遇没有权利,伤害不到整个行政体系。
每当朝廷没钱时,这个来快钱的方法就会被启用,比如汉武帝时期,他那些攻打匈奴的开支都是这样的“计谋”得来的。
还有人说她重用宦官,独霸专权,确实,邓绥执政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重用了郑众,蔡伦等人,让宦官的势力逐渐做大,权倾朝野。
但也有人说邓绥执政期间,政治开明,哪怕宦官只要有才都可以被重用,比如造纸专家蔡伦。
虽然她没有像历史上的明君一样完美地解决四夷觊觎的问题,也算是把东汉内忧外患的局面成功地稳定住了。
邓绥争议点
原本她可以在后宫享受荣华富贵,却偏偏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扛起东汉。政绩不算辉煌,但却是东汉所有太后当中风评最好,声誉最高的!
你又是怎么看待这位太后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那以上就是三妹的调查报告了,你的点赞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小妹感激不尽,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