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章帝刘炟出生于公元58年,公元75年即皇帝位,在帝位13年,公元88年因病而死,终年31岁。
继续推行利民政策
汉章帝时期,继续推行光武帝和明帝制定的一系列推动生产发展和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赈济贫民,减刑戍边。
据史籍记载,从公元66年到公元105年的40年间,东汉政府实行假民公田近20多次,使大量的流民得到安置,也使国家增加了收入。
所谓假民公田,就是把国有的荒地、苑囿和山林川泽租借给流民进行生产。接受假田的人,在头三、五年内可以享受免除租税的待遇。
汉章帝还把官田分给或租给贫苦农民,累次减租免税,他还下诏把耕具和粮食分给贫民。
东汉时期,实行放免刑徒为庶民,到了汉章帝,甚至对一般的死刑,也减刑戍边。
东汉在赈济贫民方面的措施,到了汉章帝时期仍然继续执行。
公元76年,汉章帝下诏:
“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长史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
从历史上看,东汉一代也是赈济贫民最多的朝代。
信任班超,稳定西域
光武帝时期,曾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内部安定上,对边境,无力顾及。汉明帝时期,有所重视;到了章帝,就比较重视。
汉章帝为了稳定西域,曾多次派兵遣将援助班超。
班超,是班固的弟弟,年轻时,就勤奋好学,胸怀大志。他在洛阳靠替官府抄书维持生计的时候就曾说过:
“大丈夫最少也得像张赛那样到远方立功封侯,为国尽忠啊!”
公元73年,大将军窦固出征,北击匈奴,班固便随军出征,并以假(代)司马的军职,率领一支偏师出击伊吾,大战于蒲类海,建立了战功,受到窦固的赏识。
从此,他便奉命通使西域的其他一些国家。班超到西域,先后使都(shan读善)善王、于阆(tian读田)王归附了东汉。
公元75年,汉明帝死后,北匈奴趁机反扑。
当时班超孤立无援,处境十分困难,便上书皇帝:
“西域诸国绝大多数倾向汉王朝,如能集中兵力攻破龟兹,便可稳定西域,请朝廷派兵增援。”
汉章帝认为班超的建议可行,便于公元80年5月,派徐干为假司马率兵士千人,援助班超。
公元84年12月,汉章帝又派假司马和恭等带兵士800人援助班超。
因为龟兹力量强大,班超不敢轻易对龟兹用兵,便设法去结交乌孙国。
班超征发疏勒、于阆的人马,又联络大月氏、康居,联合打败莎车和龟兹。
经过这次大战,班超的威名震动了西域,连北边的匈奴也不敢再来侵犯,稳定了边界。
以儒治国
光武帝、汉明帝时期都比较重视儒学。到了章帝,儒家思想竟被抬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公元79年11月,为了扩大儒学的影响,用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汉章帝召集博士和儒生在白虎观讨论《五经》,用谶纬解释经义,撰成《白虎通义》一书。
《白虎通义》是以皇帝“称制临决”的方式,把“三纲”、“六经”作为封建道德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从而把儒家思想贯穿于当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就连政府的察举、征辟等任官制度,也都要按照儒家学说中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
为此,有些人为了当官,往往甘愿身做贱役,依附于世家大族门下。他们只要趋炎附势于权门,既不必求师,也不必具有什么真才实学,就可把官捞到手。
在东汉统治者奖励名节的风气下,有的门生、故吏在举主或府主死了之后,就放弃官职为之服丧。甚至当主人被流放时,这些人也能随同前往,以表对主子的忠孝。
有个名士樊英被征召,故意称病不朝,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后来,他当了五官中郎将,人们才发现他“纯盗虚名无益于用”。
有个叫赵宣的人,父母死后,他曾在墓道里守丧达20余年,乡里称他为孝子,州郡推荐他做官。后来人们发现,他在守墓期间,竟然有了5个儿子。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汉章帝过分抬高儒家思想,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其影响下的察举任官制度,也已经十分腐败,为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残杀埋下了祸根。
公元88年正月,汉章帝刘坦因病死在章德前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