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对“戾”的解释为:“曲也。从犬,出户下身曲戾也。”
公元前74年,权臣霍光把刘贺废掉后,对上官太后说道:“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毋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
毫无权势的刘病已因此改名刘询,作为汉昭帝刘弗陵的继承人,登基称帝,为汉宣帝。
值得一提的是,刘贺是介于汉昭帝与汉宣帝之间的皇帝,他的生父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五子、汉昭帝的异母兄长刘髆,刘贺是因霍光才做了27天的汉朝皇帝,但只承袭了皇帝的尊号,还没有谒见高庙(祭祀汉朝建立者刘邦灵位的地方)。
也就是说刘贺有皇帝之名,还没皇帝之实,因此霍光将刘询拥为皇帝,刘询是作为汉昭帝刘弗陵的继承人。刘弗陵是汉武帝刘彻最小的儿子,在刘彻的嫡长子刘据自杀后,汉武帝病重之时,刘弗陵被刘彻立为了太子,因此刘弗陵的皇位是合法的。
而霍光在开头便说到“礼制”,则是考虑到刘询是汉武帝刘彻嫡长子刘据的孙子。通常,皇位传承遵照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刘据在元狩元年被册立为了皇太子,但由于刘据卷入了“巫蛊之祸”,从而身死,刘彻在临终前便选择了“立贤不立长”。
不过刘弗陵生前没有留下子嗣,刘询成他的继承人,也就意味着,刘询过继到了刘弗陵的名下,此后,刘询的父亲就是刘弗陵,刘询得向刘弗陵尽孝,祭祀刘弗陵,与刘据就没有关系了。
汉宣帝刚即位不久后颁布诏书说:“故皇太子(刘据)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有司便告诉他:“《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义也。”
但刘询是个重情之人,即使巫蛊之祸发生时刘询才出生数月,可血浓于水,刘询不可能把祖父刘据、亲生父亲刘进完全忽视掉,既然自己已经做了皇帝,总得为先人做点什么。
而刘询也确实足够聪明,就像他做皇帝后没有把糟糠之妻许平君抛弃掉,有了“故剑情深”的典故,刘询在如履薄冰的处境下,还是为祖父、祖母、亲生父母争取到了谥号、陵园和守陵人。若是再往前一步,追尊刘据为帝,恐怕会遭到群臣的反对,甚至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刘据从而得到了谥号“戾”,刘进的谥号则为“悼”。
很多人觉得“戾”是个恶谥,刘询为什么要如此称祖父刘据?这就和那场牵连甚广的巫蛊之祸有关,虽然汉武帝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后,烧死了苏文等人,并且修建思子宫以寄哀思,临终前还下令释放刘询。
从刘据死后汉武帝的种种行为来看,似乎是透露出刘据蒙冤,但巫蛊之祸的结果却是不了了之,刘彻释放了刘询,但却没有恢复其皇族身份,也没有给卫子夫恢复身份,甚至刘据、刘进等人,连罪人的身份都没有接触。
并且汉武帝曾与田千秋谈过此事,说得模棱两可,巫蛊之祸到底是不是纯粹的子虚乌有?汉武帝没有为刘据等人恢复声誉,是否只是汉武帝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其实也是有争议的,从史书文献所提供的信息,巫蛊之事并不那么纯粹,但人至晚年,如果刘据巫蛊的行为被完全证实,汉武帝恐怕也是难以接受。
而据《逸周书·谥法解》:“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汉武帝年间的儒客大家也说道:“有其功无其意谓之戾,无其功有其意谓之罪。”“戾”不仅有“罪”的意思,还有蒙冤之意,毕竟刘据本是可以做皇帝的。
此外“戾”加上氵便是“泪”的繁体字写法,而刘据的陵墓是建在湖县,故而谥号“戾”是非常贴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