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皓:“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此话怎讲?

黄皓:“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此话怎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凯旋帝国史 访问量:3034 更新时间:2024/1/19 22:53:50

如果魏延还活着,刘禅的位子做得稳吗?

一:这句话并无史实记载;

二:黄皓说不出这句话,哪怕说了,凭他的能力并不足以做此评论;

三:连诸葛亮都无力回天,魏延何德何能,可以延续蜀汉?

四:如果魏延不死,蜀汉估计还等不到邓艾来攻,早已因内乱而亡。

一:“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来源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最终以谯周为首的投降派占据上风,于是刘禅开城投降,蜀汉灭亡。

网上有一种说法,就说这个时候,刘禅身边的黄皓对刘禅说了这么一句话:“魏延若在,实事不至此”。

咱们先不忙讨论这句话对不对,先看看是否有这么一句话。

首先,在我的记忆中是没有这句话的,然后,我仔细翻了一下《三国志》,确实没有找到该记载,连《三国演义》中都没有,可见这句话来源存疑。

与之相类似的倒是有那么一句话,叫做“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据说,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煤山上吊的前五天,大明大势已去,太监曹化淳在崇祯皇帝身边说了这句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此时的崇祯皇帝也很感慨,好似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的那句对魏忠贤的评语“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事实上,哪怕这句话也并不出自正史,最早的出处来自于冯梦龙的《燕都日记》,但是冯梦龙评论为“此真谬举矣。”

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呜呼!此真谬举矣。——冯梦龙《燕都日记》

虽然这句话本身是无中生有,并没有多大的讨论价值,但是魏延身为蜀汉大将,最终却死于内斗,令人唏嘘,因此现代很多人对他的死、对他的“子午谷奇谋”,争议很多,我们不妨来假戏真做,认真讨论一下。

二:黄皓其人

当每一个王朝落幕之时,文人都喜欢对其点评一番,或者说要有一个盖棺定论,这就需要有一个人来承担责任。

一般来说,王朝末年,君权逐渐被削弱,真正掌控朝堂、治理国家的是大臣,或者说士族们,所以这个王朝灭亡的责任一定不能是大臣,因为他们掌控者“盖棺定论”的权利。

因此,来承担“祸国殃民”的主要有三类人:

金牌选手——宦官、银牌选手——后妃、如果都没有的话,那就只能是皇帝本人了!

这个具体原因与具体实例就不能详述了。

黄皓就是这么一个宦官,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对黄皓的描述极少,但一句“操弄权柄,终至覆国”,可见黄皓就是蜀国灭亡的罪魁祸首。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三国志·陈袛传》

事实上,黄皓不过一个宦官,而且是“十常侍”时代刚过去不久,宦官被打压的年代,他在蜀国远远达不到“总揽朝政”的程度,哪怕有心,也根本没有能力去主导一国兴衰。

总的说来,黄皓不过是一佞臣,没有左右大势的能力,也缺乏指点江山的底蕴,说与没有这句话其实无关紧要。

三:蜀汉因何灭亡

邓艾通过偷渡阴平直奔成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临危受命,领兵拒敌,本来一开始还击溃了邓艾的前锋。

这时候下属黄崇劝告他快速占据险要之地,但是诸葛瞻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被邓艾夺了险地,不得不退守绵竹,最终兵败身亡。

刘禅不得不紧急着急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而刘禅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请求背水一战,刘禅不允许,最后刘谌先杀妻子,而后自杀殉国。

除了刘谌之外,还有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除此之外,满朝都是被谯周“力排众议”。

谯周是蜀地大儒,代表着益州本土士族的意愿,刘禅自身也并不是一个强势的皇帝,这才“君臣相得”,开门投降。

刘禅开门投降纯粹是刘禅本人与满朝文臣、蜀地士族们的共同决定导致的结果。

如果刘禅不开门投降,蜀国是否会就此灭亡,犹未可知,但是从整体大局上来看,蜀汉的巅峰时期是刘备入汉中,称汉中王的时期。

从此之后,先是经历夷陵之战败北,葬送了全国大部分兵力,使得国事衰落,后来诸葛亮励精图治,又数次北伐,而消耗了国力。

姜维做大将军之后,本来准备整顿兵马两路出兵,没想到另一路镇西将军胡济没有出兵导致兵败,而百姓也因此埋怨姜维,整个陇西躁动不安,姜维也因此自贬为后将军。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三国志·姜维传》

可见,此时的蜀国经过常年征战,早已经无力支撑大的战役,在魏国日渐强盛的状况下,灭亡是迟早的事。

大势如此,哪怕是魏延复生,又如何扶大厦之将倾?

四:魏延脑后有反骨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死之前,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令马岱伺机杀死他,显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是仔细想想,其实这句话也并无大错。

众所周知,魏延的死,其实就是一场内斗,内部的争权夺利而已,因此很多人觉得魏延死的很冤枉。

其实不然,魏延死得一点也不冤枉!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魏延之死:

1.234年秋天,诸葛亮北伐途中病重,自觉大限已至,秘密与丞相府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商议后事,此时的魏延作为前锋,离中军很远,所以商议的时候并没有魏延。

最后,诸葛亮交代了两点:一是让主力撤退,命魏延前军变后军,负责断后;二是如果魏延不同意的话,那就随他的便!

第二点说明诸葛亮不愧是智多近妖的人,他明白魏延的性格,是有可能违逆自己的遗命的,自己死后,无人能让魏延信服。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魏延传》

2.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杨仪以丞相府长史的身份统领大局(诸葛亮以丞相身份领兵,他死之后,长史就是名义上最高官职),杨仪令费祎前去传令让魏延断后,并揣摩他的意图。

果然如诸葛亮临终前所料,魏延拒不听命,他说:“丞相虽然死了,但是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而做断后的将领?”

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三国志·魏延传》

3.如果魏延仅仅如此的话,还只能说他是不顾大局,然而,他做的不仅如此。

杨仪在后边缓缓指挥主力撤退的时候,魏延恼怒不已,带领部队日夜兼程赶到了杨仪大军撤退之路的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希望以此挡住杨仪大军的退路。

延大怒,【才】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三国志·魏延传》

4.杨仪与魏延各自上表给后主刘禅,都说对方叛变了。刘禅被吓到了,招来侍中董允, 还有丞相府的留守长史蒋琬,问他们到底谁说的是真的。

董允和蒋琬自然是相信杨仪所言,无论是关系亲疏有别,还是他们在前线的作为,魏延都值得怀疑。

5.刘禅这边的处理方法还没发过去,那边又有了变化,魏延急行军,跑得快,已经占据了南谷口,将大军挡住,并率兵攻打杨仪。

杨仪命令王平抵御魏延,王平只是站在军前骂了一句,魏延的部队就纷纷散去,他骂到:“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

此时大军都知道,撤退是诸葛亮的命令,而魏延不仅不遵令,还私自拦住己方部队,士兵都不跟着他干了,魏延只好带着自己儿子孤身逃跑。

6.杨仪派马岱追上魏延,并斩了他。杨仪践踏着他的头颅,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杨仪夷了魏延三族。

杨仪为什么与魏延不和?

219年,刘备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但是成都才是治所,加上成都新定,以防后方不稳,刘备自然搬回成都,而汉中与曹操交界,是前线,需要一个大将来镇守。

这时候本来大家都以为这个位置非张飞莫属,毕竟刘备身边有能力、有威望、够忠心的本来屈指可数,除了镇守荆州的关羽,张飞绝对是名列前茅。

可是,后来刘备选择了谁也没想到的魏延,而魏延也不负刘备的期望,这些年,汉中固若金汤。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三国志·魏延传》

刘备死后,诸葛亮率兵北伐,亲临汉中,那么问题就来了,从此汉中以丞相为首。

魏延在汉中做了近10年的封疆大吏,一下子要屈居人下,虽然不敢对丞相不满,但是对丞相府的属官们就没有好脸色了。

魏延勇猛过人,手下兵强马壮,从成都来的官员们都避让着他,但是杨仪却并不买账,魏延非常愤怒,好几次差点拿刀当场杀了杨仪,在诸葛亮的安抚下,两人才暂时忍了下来。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魏延传》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是一样,被诸葛亮否决之后,魏延经常在外面长吁短叹,说诸葛亮胆小,自己这么好的计策不用!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魏延传》

这个计策的可行性我们不讨论,但说魏延的态度,已经可以用“扰乱军心”来形容了。

从“子午谷奇谋”、魏延杨仪之矛盾两个例子可以知道,魏延纵然有才能,可是这等居功自傲,仗势凌人的态度,如何能不自取灭亡?

回到问题,如果魏延没有死的话,诸葛亮一死,还有谁能治得了他?

如果靠手里的刀,岂不是成了董卓、李傕郭汜之流?

没有掌控朝堂的能力,却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心态,最终这个蜀国会是怎么样?需要等到邓艾来兵临成都么?

主要参考资料:《三国志》

更多文章

  • 萧亚轩黄皓分手:不合适的两个人,终究会分开

    历史解密编辑:艾娃elaa标签:萧亚轩,黄皓,恋情,分手,感情观

    《中国式离婚》里,有这样一句话:感情这东西,没有谁对谁错,唯一衡量的标准就是看在一起合不合适,不合适的话,对的也变成错的了。人生在世,最幸福的一件事情,就是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见唯一合适的人。这虽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却也是所有人的期望。为了早日遇见那个最合适的,大家一直都在寻觅,可寻来

  • “萧亚轩黄皓相处模式”背后,相差16岁的爱情,给女人们提了醒

    历史解密编辑:甜甜我的闺女标签:萧亚轩,黄皓,爱情,恋爱,恋情,黄皓(宦官),歌手,华语音乐,华语歌手,爱情故事

    01.前两天,萧亚轩的状态上了热搜,引得很多人的猜测,她是不是感情生变了,不然为啥一脸憔悴。虽然后来萧亚轩回应说,天气很冷她没有带钥匙,拍视频给男友求助,不小心传到了网上。但看热闹的网友们好像并不买账。有些人有这样一种心理,嘴里说再多祝你快乐,实际上还是喜欢看谁谁谁过得不好。对于谈过十几次恋爱,并且

  • 姜维是蜀汉大将军,手握兵权,为何却斗不过宦官黄皓呢?

    历史解密编辑:拇指故事汇标签:姜维,黄皓,刘禅,蜀汉,费祎,诸葛亮,丞相,黄皓(宦官),三国

    姜维为什么斗不过黄皓?姜维不是搞不定黄皓,而是搞不定刘禅,黄皓就是一个宦管,他再大的本事要干坏事也得经过皇帝同意。刘禅又不是个傻子,相反的,他还是个有点头脑和手腕的皇帝。刘禅的用人之道从诸葛亮死后,刘禅就撤掉了丞相这个位置,因为丞相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他不想有第二个诸葛亮,到了费祎执政,刘禅硬是拖了

  • 宦官黄皓祸乱蜀国,为何能一再逃脱死罪?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黄皓,刘禅,宦官,董允,姜维,邓艾

    历史中宦官弄权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他们扰乱朝纲,祸乱天下,颠倒是非,因此遭到很多人的厌恶,比如说秦朝时的赵高,汉末的张让,明朝时的魏忠贤都是臭名昭著的宦官,而三国的时候也有一位宦官十分出名,他就是蜀国的黄皓,当时姜维建议刘禅杀他,邓艾攻入蜀国后也主张杀他,然而他竟然一次次躲过了死罪,这其中有何缘故呢

  • 萧亚轩:“女版陈冠希”,被小鲜肉黄皓收割,如今寸步不离男友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练呢标签:萧亚轩,陈冠希,黄皓,小鲜肉,娱乐圈,温碧霞

    在娱乐圈年龄是女明星最大的敌人,她们靠脸蛋吃“青春饭”,享受惯聚光灯下的她们,害怕衰老,害怕没有戏拍,害怕无人问津。尽管如此依然还是又不少人保持得很好比如赵雅芝、温碧霞等人。娱乐圈得感情也是极其得混乱,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放荡不羁的陈冠希。今天我们来说说被网友称为“女版陈冠希”,总所周知她是男神收割机,

  • 姜维手握大军,却不敢回到成都,只是因为害怕黄皓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姜维,黄皓,刘禅,诸葛瞻,诸葛亮,邓艾

    公元263年8月,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此战,司马昭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但是,实际上,在魏灭蜀之战刚刚爆发的时候,姜维并不在汉中或者剑阁,而是远在沓中屯田,沓中是古代地名,地理位置约在今甘肃省舟曲县,是一个处于岷山、迭山

  • 诸葛瞻临死自责“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原因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秋葵妈妈标签:黄皓,姜维,诸葛瞻,邓艾,蜀汉,钟会

    #头条中国史#诸葛瞻虽然没做什么大事,但是作为诸葛亮之子,又娶了公主,与辅国大将军董厥执掌尚书台,统领国事,是举足轻重的大臣。对于蜀汉亡国,自然要承担一定责任的。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带兵迎战,前锋被邓艾打败,情况紧急。邓艾劝降诸葛瞻说:“若投降,必上表封你为琅琊王。”诸葛瞻悲痛地说:“我内不能除黄皓

  • 蜀汉后期祸乱朝政的宦官——黄皓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黄皓,朝政,蜀汉,宦官,刘禅,姜维,董允,黄皓(宦官),三国

    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之所以会皇室衰弱离不开宦官祸乱朝政,十常侍将皇帝当作傀儡,甚至在灵帝时期还流传出了将宦官比作自己的父母这种荒唐至极的事情。而蜀汉作为汉朝最后的延续最终在后主刘禅身上也没能逃过这个宿命,在他的统治后期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他的老祖宗的老路,黄皓慢慢地登上了蜀汉的舞台。黄皓是蜀汉的一名宦官

  • 萧亚轩黄皓情人节合体撒狗粮,穿工装裙知性干练,二人对视好甜蜜

    历史解密编辑:大咖晓生纪实标签:工装,甜蜜,狗粮,豹纹,三国,萧亚轩,裙知性,华语歌手,华语音乐,黄皓(宦官)

    连衣裙是女性衣柜中必备的时尚单品,但对于不同的年龄层群体该选的款式也是不同的,对大龄女性来说就应该更偏向于知性又优雅的衣款,我们的“恋爱小天才”萧亚轩就给我们展现了成熟女性的魅力。在情人节之际,萧亚轩与男友黄皓合体撒狗粮,一袭工装裙知性又干练,二人对视好甜蜜。工装风在现当下十分的流行,不论是工装上衣

  • 东吴、蜀汉和曹魏均认为蜀汉灭亡是因黄皓弄权、刘禅昏庸

    历史解密编辑:不痒不趣标签:刘禅,蜀汉,蒋琬,费祎,东吴,曹魏,三国,诸葛亮,曹操手下,黄皓(宦官)

    汉末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最后剩下曹魏、东吴、蜀汉。天下三分的原因在于:“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已成鼎足之势。”东吴、蜀汉虽然阻挡强大的曹魏一统,除了地理原因外,还是因为他们能用人。这两点原因曹魏很多人都明白,因此他们才会劝曹操、曹丕、曹叡不要征讨两国,而是要休养生息。蜀汉政权的建立者是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