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陆抗和姜维,前者是吴国名将陆逊之子,后者则是曹魏降将,是丞相诸葛亮最重要的继承人。
然而,许多人总以成败论英雄,姜维作为战败国的将领,加上许多人因为他多年北伐,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至于陆抗,他和晋军将领羊祜一时瑜亮,并且陆抗却作为吴国将领护住了吴国一时,加上陆抗后期却上了武庙。
所以,许多人认为,同样都是末代将领,姜维的能力远远不如陆抗。甚至还引起了所谓姜维陆抗孰强孰弱之争。
有许多人认为姜维不如陆抗,却用了几个所谓的观点来“证明”,甚至借机来踩姜维……
那么编者就来驳一驳,这些荒诞的观点—
观点一:
姜维以吴蜀两国联盟对付一个魏国,
陆抗是以吴国之力对抗魏+蜀的晋朝。
结论:姜维显然占便宜。
反驳观点一:
且不说吴国这位所谓的盟友,自结盟起就是心怀鬼胎,从未以盟友的身份对待蜀汉,姜维时期的吴国都在忙着内斗,哪有空去帮着蜀汉?
而且这位“盟友”,刘备在世时就不用说了,差点搞得蜀汉亡国,
几十年后,东吴又开始他们的基本技能:“偷袭”
趁蜀汉灭亡后,后脚陆抗就以援救为借口,就向巴东增兵偷袭。
就这样只知道偷鸡摸狗,怎么可能成为蜀汉的助攻?总而言之,他们不去霍霍蜀汉就算谢天谢地了!
没有东吴,实际上还是蜀汉与强大曹魏硬拼,同时姜维还有抽出一部分兵力还要防东边的吴国呢!
观点二:
姜维的国君是昏庸无能但为人厚道的阿斗,姜维虽然经常打败仗,但也只是降职降薪。
陆抗的国君则是昏庸无能+残暴嗜杀的孙皓,如果姜维在他手下任职恐怕早就被处死夷灭三族。
在这方面,仍然是姜维有利,陆抗不利。
反驳观点二:
孙皓再残暴,刘禅再傻再昏庸,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不能自断臂膀!
且不说孙皓的皇位、东吴的国运;陆抗都是出身于江东第一大族,就算其父陆逊被孙权猜忌,陆家庞大的根基还在,他其中的两个儿子陆机和陆云就是后来西晋时期最出名的大儒之一,就凭这一点就可以得知,东吴亡了,陆家还是兴旺昌盛,并没有受到亡国的打击。
孙皓是残暴,不是傻瓜;他杀再多的人他也明白,陆抗死了,他孙皓的皇位,东吴的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
至于姜维,一无根基而无靠山,一开始他就是降将出身,从投诚以来就是一步一步戳出来的功名。
然而他真正崛起的是阿斗时代,阿斗从提拔的他那一天起就明白,蜀汉急需一位能够扛起护国大旗的大将。
而且这个大将是无家族根基,不结党营私,更重要的是他会忠心蜀汉,很显然姜维是外来降将,自然无根基,又有能力,没有威胁,很合适的人选。
阿斗也明白,只要他姜维在位,就能保护蜀汉一天,姜维不过分,阿斗也不会太动他。
而且还有一个关键的:孙皓是非常支持陆抗的军事行动,从未干涉。
阿斗虽然没有动过杀心,但他不是十分信任姜维,姜维怎么去的沓中?汉中就是他听信巫师谗言才丢的!
观点三:
姜维的对手是邓艾陈泰等这些不入法眼的小将,邓艾更是把姜维摁到地上摩擦,姜维的无能成就了他们的盛名。
陆抗的对手是名将羊祜,羊祜牛到,晋朝后来灭吴其实是按照他生前订制的计划执行,但陆抗硬是以吴国之弱,强打败过名将羊祜,迫使晋朝不得不延后了统一的步伐。
主观条件,陆抗文韬武略,比粗通文武的姜维强得多,这方面陆抗有压倒性优势。
从对手看陆抗还是胜过姜维。
反驳观点三:邓艾和羊祜;他们一个是防守,一个是进攻,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好。如果非要较真,可以看一下他们的战斗过程:
邓艾为什么能够趁虚而入,捣毁成都基业?难道真的是姜维无能吗?
姜维那时已经被逼入沓中,他走了,正是南边军事防守最空虚的时候;司马昭也正是看中这一点,才敢派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将兵起三路大军趁虚而入。
而且在此之间,姜维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桥头虚晃诸葛绪,还能头脑清晰来了个“托马斯大回转”,以少胜多打压住了钟会的大军,至于邓艾,完全运气+偷袭,并没有与姜维正面对决。
而陆抗呢,加上步协和他的3万多精兵都奈何不了罗宪防守的5千残兵,而且还是在城中有大量瘟疫爆发时,都没有大军破城。
总结
陆抗之所以在比姜维更劣势的情况下取得成功,姜维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就是陆抗的才能高过姜维太多。所以后人感叹:所谓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者。对姜维的失败则是归咎于他的主观因素,所谓“明断不周,终致陨毙也。
为什么陆抗能力保吴国?一来靠能力,二来靠家世,三是因为他死得太早,虽然吴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能够续命,少不了陆抗的作用,当然陆抗也是不可多得的名将,护卫吴国多年,尤其是西陵之战打得艰苦,赢得也不容易。
但客观来讲,陆抗的种种天生优渥条件,都令姜维自叹不如,而且陆抗如果还活着,未必能够挡不住杜预和王浚的进攻,因为杜预和王俊同样是名将,也同样不是吃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