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以后,他曾经的救命恩人来拜见他,刘邦却残忍的下令:拖出去砍头!
话说,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战中,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而逃。
当时,丁公是项羽手下的将领,奉命追赶刘邦,眼看着要追上了,刘邦急中生智,对丁公说了一句话:两贤岂相厄哉!
意思是说:你也是个英雄,我也是个英雄,何必要相互迫害呢?
刘邦为了保命,把能力远不如自己的丁公,比成了和自己一样的英雄,丁公听了以后,心里很舒服,干脆就放了刘邦。
还好,这件事情做的保密,否则,若是被项羽知道了,丁公就是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后来,项羽兵败,刘邦称帝。
丁公心想:我可是刘邦的大恩人哪,不是我当初放了他,他早就见阎王了,还当什么皇帝,现在我去投靠他,不说封侯拜相,也得赏个千金万金吧!
于是,丁公美滋滋的就去拜见刘邦了。
谁知,刘邦见到丁公以后,回想起当初丁公放过自己的事情,马上下令:将丁公绑起来,在军中示众。
并且说道:丁公作为项羽的臣子,却不忠诚,使项羽失去天下的人,就是丁公。
给丁公扣的帽子有多大,项羽失去天下,都是因为他的不忠。
丁公万万没有想到,当初被自己活命的刘邦,却这样在军中羞辱自己,羞辱一番也就算了,总得放自己回家吧,没想到等待他的是——砍头。
丁公的心里真是一万个冤哪!
此一时,彼一时,虽说当初丁公有恩于刘邦,可刘邦现在当了皇帝,他需要的是大臣对自己的决对忠诚。
你丁公当初可以放我刘邦一马,而不忠于你的主人项羽。
如果我重用你,以后在战场上,你同样可以不忠于我,而悄悄的放走我的敌人。像你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别人的榜样呢?让大臣们都跟着你学不忠于皇帝吗?还想荣华富贵,你只有脑袋搬家了!
刘邦杀了丁公以后说道:让后世做臣子的人不要效仿丁公!
唉,丁公啊丁公,纵然你救过刘邦,却不能站在皇帝的角度看问题。皇帝需要的是忠诚,而不是叛徒。
本想升官发财,却得个人头落地。可叹!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