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在秦朝末年之时,刘邦曾领导一支反抗秦二世暴政的起义队伍。在不断的厮杀中,刘邦的势力逐渐扩大。之后刘邦更是打败了最具威胁力的项羽,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汉朝。
在刘邦打下天下的过程中,身边总少不了为其出谋划策,或者浴血奋战的得力干将。而这些得力干将在汉朝建立后也成为了开国功臣。
说到此,刘邦身上有一个争议点,就是后世的史学家认为他手段残忍,杀害开国功臣。
不过纵观历史,其实刘邦杀功臣并没有错。毕竟他所倚仗的那些托孤大臣们,可是杀光了他的嫡孙,也就是汉惠帝的后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公元前195年,刘邦卧病在榻,此时的刘邦已是气数将尽之时。奄奄一息的刘邦心心念念的,就是他创立的大汉王朝,他把汉朝的重要政事交托给吕后。
刘邦临终托孤
吕后是刘邦的结发夫妻,早年间刘邦还未建立汉朝时,吕后就已经嫁给他。在刘邦掌权汉朝以后,吕后更是成了尊贵的大汉皇后。
吕后并非只是一个普通的平常女子,她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以及拥有着治理国家的才能。所以刘邦在临终时,才会将汉朝的国事托付给吕后。
此外,刘邦还托孤了四位大臣,分别是曹参,王陵,陈平,周勃。除这四人之外,汉朝的朝堂中被刘邦封王拜侯的,就多达150多位功臣。
这些功臣是陪着刘邦打天下的,刘邦在世时当然会听命于他,而刘邦去世后,就无法保证他们同样会听命于吕后。在汉朝的朝堂中,这些功臣分别占据着不同的势力,可以说是几乎瓜分了汉朝。
哪怕是心狠手辣的吕后,也不得不步步为营,展开一系列巩固刘氏王朝的措施。
刘邦在生前曾立下一个契约,“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这是为了防止其他势力入侵,比如外戚干政。
而吕后把持朝纲之后,就破例将自己的吕氏一族通通册封为王,朝堂由汉惠帝和吕后共同管理。
汉惠帝后代的结局
汉惠帝刘盈是刘邦和吕后的儿子,不过汉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实在难以担当治理汉朝的重任。所以刘邦在临终前都没有将希望寄托在汉惠帝身上,而是将国事交给吕后。
汉惠帝有六个儿子,分别是刘恭、后汉少帝,梁王、淮阳王、常山王、刘朝。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年纪轻轻因病去世,吕后让刘恭继承汉朝的皇位。
而刘恭是张嫣皇后的儿子,但实际上刘恭却并非张嫣所生。是吕后将刘恭的亲生母亲杀死之后,放在了张嫣那里抚养。
而这一传闻不知怎么就传到了刘恭的耳里,他扬言长大后要杀吕后,吕后怎么可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她先一步杀死了刘恭。
而汉惠帝的后代只有刘恭是吕后杀的,其他五个全是刘邦的托孤大臣所杀。在汉朝朝堂中,这些开国功臣们的权势非常大。他们看不惯吕后把持朝纲,掌控着整个汉朝的天下。
功臣们表面上对吕后表忠诚,其实背地里在筹谋刺杀计划,因为他们害怕将来的汉朝会姓吕。
陈平和周勃等人,以汉惠帝那五个儿子,并非他亲生为由,将他们全部杀死。他们虽然说得言之凿凿,但如今的我们知道,这不过是这些功臣对汉惠帝的子孙的污蔑罢了。
他们只是想找一个理由,好诛杀汉惠帝的后代。只有把这些后代全部杀死,这些人才有可能夺得汉朝的政权。毕竟权力的斗争,一直都是一场真刀实枪的战役,有人死才有人活。
汉朝的功臣势力虽大,前面却有两座大山挡着,一个是吕后提拔的吕氏外戚一族,一个是汉惠帝的后代皇室一族。
吕后去世以后,这些功臣便又展开了诛杀吕氏一族的计划。为了防止吕氏外戚的死灰复燃,功臣将所有与吕后有关的全部杀害。所以这些汉朝的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并没有错,不仅没错,还杀少了。
正是因为杀少了,才给汉朝带来了这么大的隐患。刘邦死前,托孤给这些功臣是希望他们能在他去世后撑起整个汉朝,也希望他们能够帮助辅佐吕后。
只不过没想到,权力的诱惑实在是太大。在刘邦死去15年后,那些曾被刘邦仰仗的功臣,通通杀光了吕氏一族和皇室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