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去世,倒吕先锋是刘邦长孙刘襄,最终却为叔叔他人做了嫁衣。令人唏嘘的是,汉高祖嫡脉六个孙子竟然“非刘氏血脉”?而且在刘恒上位不久,刘襄就莫名去世!
倒吕先锋刘襄
一般将灭掉吕氏势力的功劳,主要算在陈平与周勃身上,但是实际上,灭掉吕氏势力,功劳最大的并非这二人,而是齐哀王刘襄。
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当时吕后的侄子赵王吕禄担任上将军 ,吕产担任相国,坐镇长安城,调集兵力以威慑群臣,准备作乱。
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因为妻子是吕禄之女,而因得知吕氏阴谋,遂派人潜出长安,告知兄长刘襄,让刘襄发兵诛灭吕氏集团,而朱虚侯刘章与东牟侯刘兴居为内应,共讨吕氏,并拥立刘襄为帝。
刘襄得到消息之后,杀死齐国相召平,发兵向西,并送信给各路诸侯王,以勤王的名义向长安进发。
吕氏势力得知消息后,吕产派大将军灌婴往东迎击刘襄,灌婴到达荥阳之后,就驻守荥阳,并派遣使者通告刘襄以及诸侯,与他们联合讲和,等待吕氏叛乱之后共同诛杀他们。
刘襄得知此事,就攻向齐国故地济南郡,屯兵于齐国边界以等待约定的时机。
而这一等就等到了刘恒继位,彻底无缘皇位。
刘襄为何要起兵?
刘邦在娶吕雉之前,曾与一个姓曹的情人生下一子,这个儿子就是长子刘肥。
因为曹氏只是刘邦情妇,严格来说刘肥连庶子的地位都不如,只是一个私生子。所以刘邦称帝之后,刘肥虽然是长子,却与太子之位无缘。
刘邦觉得对不起这个长子,于是给他封了大大的一块地盘,将其立为齐王,齐国成为西汉初年最大的诸侯国。
而刘襄就是齐悼惠王刘肥的长子,朱虚侯刘章则是刘肥次子。
因为吕后只有一子一女,所以除了汉惠帝刘盈这一脉之外,其他各脉身份地位其实都相差不大。
而吕后死后,刘盈的儿子们都年幼,毫无权势,本来大权集中在吕氏手中,如果诛灭吕氏,谁最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
按道理来说,最有希望的就是身为刘邦长孙的齐王刘襄。
原因很简单,按传承顺序,刘盈死后,皇位先后落在他的两个儿子手中,废少帝之后继承皇位的就应该是刘盈的孙辈,最起码也要是子辈,也就是刘襄这一辈。
刘襄身为刘邦长孙,自然有最优先的继承权。
而且齐国又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国,手握重兵,影响力最大,所以刘襄才在得知吕后死讯之后 ,迫不及待起兵,准备推翻吕氏,顺带着将皇位上的小娃娃赶下来,自己坐上去。
陈平、周勃诛吕
刘襄起兵,吕产令灌婴,而灌婴竟然私下与刘襄谈和,这让朝廷中的重臣们也嗅到了不同的味道。
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趁此机会,暗中挟持吕禄好友郦寄之父,逼迫郦寄从吕禄手中骗取军权。
果然吕禄听信了好友的话,放松戒备,将军权交给太尉周勃。
然后周勃派朱虚侯刘章入宫杀死吕产,又杀死吕禄,吕氏一族很快飞灰湮灭。
在这个过程中,吕氏毫无反击之力,因为他们根本没想到满朝文武大臣会背刺他们,在吕氏的心中,无论是丞相陈平、还是太尉周勃,都是吕后一手提拔起来的。
当年,右丞相王陵反对吕后封诸吕为王的时候,陈平与周勃都是举双手支持吕后封王的,为此还奚落了王陵,将他说得哑口无言,从此陈平才被提拔为右丞相。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王陵无以应之。十一月,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王陵遂病免归。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史记·吕太后本纪》
因为没有料到陈平与周勃会诛灭吕氏,所以吕产等人在毫无戒备之下就被诛杀,诸吕被平定之后,齐王刘襄还在与灌婴做戏。
孝惠帝六子
汉孝惠帝刘盈一共有6个儿子,皇后张氏是刘盈的外甥女,当时年幼,所以一直没有嫡子,六个儿子都是庶出。
刘盈死后,长子刘恭被立为新帝,后来因为心怀怨恨,被吕后所杀,改立刘弘为少帝。
陈平、周勃等诛灭诸吕之时,顺手将刘弘也从皇位上拉了下来,不仅如此,还废了刘盈其他几个儿子的王爵,理由是“他们并非刘盈亲生儿子”。
废黜的借口如何荒诞暂且不提,他们的根本原因是担心被报复。
毕竟,无论是后少帝刘弘,还是刘盈其他儿子,无论谁坐在皇位上,都会对陈平、周勃等人有心怀怨恨。
不仅仅是因为吕后是他们的奶奶。
还有陈平、周勃前后的所作所为都非“忠臣”所为,这样的人哪个皇帝敢放心用?
陈平等人此时其实也是左右为难。
如果不推翻吕氏势力,一旦刘襄真的打进长安,作为吕太后一手提拔起来的丞相,最亲近吕氏的陈平、周勃等人焉能有好下场?
推翻吕氏之后,是依旧支持刘弘,还是改立他人?
继续支持刘弘,担心秋后算账,刘盈的其他子嗣也是一样。
拥立其他人呢?
刘襄靠边站
本来,当时呼声最高的就是首先起兵的齐王刘襄,而诛灭吕氏的功臣中,宗室代表朱虚侯刘章也是刘襄的亲弟弟,自然是站在刘襄一边的。
对于宗室而言,皇位能回到一个有能力的刘姓宗室手中自然是最好的。
刘章一力主张拥立兄长刘襄,后来刘恒继位之后,还因此记恨与他,将本来允诺的赵王改封为城阳王。
但是,这一建议被功臣集团坚决反对!
功臣反对的原因主要有二:
1.刘襄是第一个起兵诛吕的,如果拥立刘襄为帝,那么自然而然,诛灭诸吕的功劳最大的必然是刘襄本人。
相对而言,陈平、周勃等功臣集团的功劳就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了,这个功劳并不足以赎清他们以前拥戴吕后的罪过。
可想而知,刘襄登基之后,他们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儿去。
2.其次,刘襄原本是齐王,本身位高权重,身边就不乏一些嫡系臣属,比如此次跟随齐王起兵的部下们。
等刘襄称帝之后,必然更亲近这些嫡系部队,为了让他们上位,现在占据朝堂高位的陈平等人都要退位让贤。
然而,这些原因自然是不能宣之于口的。
正在此时,长安城来了一个宗室,琅琊王刘泽,他给功臣集团带来了一个极佳的借口。
刘泽本来好好当自己的琅琊王,他知道自己只是刘邦的远方堂兄弟,因为开国功臣之故被封王,他就已经很满足了,没想到有一天被一个黄口小儿给骗了。
刘襄起兵之后,派人给琅琊王说:“吕氏作乱,齐王想要发兵征讨他们。齐王自以为是晚辈,年纪小, 不懂军事,愿意把全国都交付给大王。大王从高皇帝时期就是将军,熟悉用兵打仗,派臣前来请大王降临。”
刘泽相信了使者的鬼话,竟然真的快马加鞭去见刘襄,然后就被刘襄趁机留住,而夺取了他在琅琊国的兵权。
刘泽被欺骗之后,没有当场发怒,毕竟他是开国老将,不是毛头小子,但是这口恶气却实在忍不住,于是他就对刘襄说:
“齐悼惠王是高帝长子,推究根源,大王就是高皇帝长孙,应当继位。
现在我看到大臣们还在犹豫,而我刘泽在刘氏家族中最年长,大臣们必然会等待我去决定计议。不如派遣我进京去商议大事,让他们都拥立大王为帝。”
刘襄以为刘泽真的是为他好,就派人将他送往长安。
谁知道,一到长安之后,刘泽就和大臣们沆瀣一气,说“齐王的舅父驷钧,为人凶残暴戾,是带着官帽的老虎。国内刚刚因为吕氏之故差点大乱,现在又立齐王,难道要再扶植出一个吕氏集团?”
这个理由表面上看来很正当,实际上不值一提。
暂且不说刘襄的舅父是否真的为人凶残暴戾,就说吕氏之所以祸乱朝纲,是因为汉孝惠帝刘盈性格懦弱,所以才让吕后掌权。
后来更是因为刘盈去世得早,这才让吕后一直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使得吕后一族受到重用。
而现在刘襄年纪轻轻,又性格强势,如何会重蹈刘盈覆辙?
但是,当功臣集团,以及部分宗室都统一意见之后,哪怕有少数人依旧支持刘襄,也已经无济于事。
拥立刘恒
刘襄被踢出之后,其实选择范围就已经很狭窄。
高帝八子,除了孝惠帝一脉,三位赵王都已身死并没有子嗣,而燕灵王刘建也是一样。
如此一来,就只有齐王、淮南王、代王三脉有继承资格。
与淮南王刘长相比,代王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因为淮南王刘长自出生之后,他的母亲就去世, 一直由吕后抚养长大,试问,大臣们如何会拥立刘长为帝?
这样一来,其实新帝的人选一直只有两个,那就是齐王刘襄,代王刘恒。
结果,众人选择了刘恒,因为代王刘恒当时就是一个小透明,不像齐王刘襄一样锋芒毕露,让大臣们担心受到秋后算账。
再则,在诛灭诸吕的过程中,代王毫无功勋可言,为了打压齐王,自然会将功劳完全记在陈平、周勃等人的头上。
另外,齐王本来是无缘帝位,在陈平等人的拥立下才能登上九五至尊之位,实实在在的拥立之功,完全可以洗刷他们之前的罪行。
最后,代王势弱,没有一个强势的母族,在齐地也没有太多心腹,这些功臣不用担心马上被刘恒的人取代位置。
总结
无论是诛灭诸吕,还是拥立代王,不过都是为了追求权力而发起的斗争。
既然是权力斗争,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很残酷的,比如刘恒继位前后,他的正妻以及四位嫡子死得不明不白,又比如刘恒继位后,齐王刘襄就莫名其妙去世。
但是就最终结果来看,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能励精图治,开启“文景之治”,造福当代,算是最好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