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惠帝刘盈有6个儿子,反吕先锋是刘襄,为什么皇帝会轮到刘恒?

汉惠帝刘盈有6个儿子,反吕先锋是刘襄,为什么皇帝会轮到刘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老夫从不吹牛 访问量:4960 更新时间:2024/3/15 16:40:04

吕后去世,倒吕先锋是刘邦长孙刘襄,最终却为叔叔他人做了嫁衣。令人唏嘘的是,汉高祖嫡脉六个孙子竟然“非刘氏血脉”?而且在刘恒上位不久,刘襄就莫名去世!

倒吕先锋刘襄

一般将灭掉吕氏势力的功劳,主要算在陈平与周勃身上,但是实际上,灭掉吕氏势力,功劳最大的并非这二人,而是齐哀王刘襄。

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当时吕后的侄子赵王吕禄担任上将军 ,吕产担任相国,坐镇长安城,调集兵力以威慑群臣,准备作乱。

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因为妻子是吕禄之女,而因得知吕氏阴谋,遂派人潜出长安,告知兄长刘襄,让刘襄发兵诛灭吕氏集团,而朱虚侯刘章与东牟侯刘兴居为内应,共讨吕氏,并拥立刘襄为帝。

刘襄得到消息之后,杀死齐国相召平,发兵向西,并送信给各路诸侯王,以勤王的名义向长安进发。

吕氏势力得知消息后,吕产派大将军灌婴往东迎击刘襄,灌婴到达荥阳之后,就驻守荥阳,并派遣使者通告刘襄以及诸侯,与他们联合讲和,等待吕氏叛乱之后共同诛杀他们。

刘襄得知此事,就攻向齐国故地济南郡,屯兵于齐国边界以等待约定的时机。

而这一等就等到了刘恒继位,彻底无缘皇位。

刘襄为何要起兵?

刘邦在娶吕雉之前,曾与一个姓曹的情人生下一子,这个儿子就是长子刘肥。

因为曹氏只是刘邦情妇,严格来说刘肥连庶子的地位都不如,只是一个私生子。所以刘邦称帝之后,刘肥虽然是长子,却与太子之位无缘。

刘邦觉得对不起这个长子,于是给他封了大大的一块地盘,将其立为齐王,齐国成为西汉初年最大的诸侯国。

而刘襄就是齐悼惠王刘肥的长子,朱虚侯刘章则是刘肥次子。

因为吕后只有一子一女,所以除了汉惠帝刘盈这一脉之外,其他各脉身份地位其实都相差不大。

而吕后死后,刘盈的儿子们都年幼,毫无权势,本来大权集中在吕氏手中,如果诛灭吕氏,谁最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

按道理来说,最有希望的就是身为刘邦长孙的齐王刘襄。

原因很简单,按传承顺序,刘盈死后,皇位先后落在他的两个儿子手中,废少帝之后继承皇位的就应该是刘盈的孙辈,最起码也要是子辈,也就是刘襄这一辈。

刘襄身为刘邦长孙,自然有最优先的继承权。

而且齐国又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国,手握重兵,影响力最大,所以刘襄才在得知吕后死讯之后 ,迫不及待起兵,准备推翻吕氏,顺带着将皇位上的小娃娃赶下来,自己坐上去。

陈平、周勃诛吕

刘襄起兵,吕产令灌婴,而灌婴竟然私下与刘襄谈和,这让朝廷中的重臣们也嗅到了不同的味道。

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趁此机会,暗中挟持吕禄好友郦寄之父,逼迫郦寄从吕禄手中骗取军权。

果然吕禄听信了好友的话,放松戒备,将军权交给太尉周勃。

然后周勃派朱虚侯刘章入宫杀死吕产,又杀死吕禄,吕氏一族很快飞灰湮灭。

在这个过程中,吕氏毫无反击之力,因为他们根本没想到满朝文武大臣会背刺他们,在吕氏的心中,无论是丞相陈平、还是太尉周勃,都是吕后一手提拔起来的。

当年,右丞相王陵反对吕后封诸吕为王的时候,陈平与周勃都是举双手支持吕后封王的,为此还奚落了王陵,将他说得哑口无言,从此陈平才被提拔为右丞相。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王陵无以应之。十一月,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王陵遂病免归。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史记·吕太后本纪》

因为没有料到陈平与周勃会诛灭吕氏,所以吕产等人在毫无戒备之下就被诛杀,诸吕被平定之后,齐王刘襄还在与灌婴做戏。

孝惠帝六子

汉孝惠帝刘盈一共有6个儿子,皇后张氏是刘盈的外甥女,当时年幼,所以一直没有嫡子,六个儿子都是庶出。

刘盈死后,长子刘恭被立为新帝,后来因为心怀怨恨,被吕后所杀,改立刘弘为少帝。

陈平、周勃等诛灭诸吕之时,顺手将刘弘也从皇位上拉了下来,不仅如此,还废了刘盈其他几个儿子的王爵,理由是“他们并非刘盈亲生儿子”。

废黜的借口如何荒诞暂且不提,他们的根本原因是担心被报复。

毕竟,无论是后少帝刘弘,还是刘盈其他儿子,无论谁坐在皇位上,都会对陈平、周勃等人有心怀怨恨。

不仅仅是因为吕后是他们的奶奶。

还有陈平、周勃前后的所作所为都非“忠臣”所为,这样的人哪个皇帝敢放心用?

陈平等人此时其实也是左右为难。

如果不推翻吕氏势力,一旦刘襄真的打进长安,作为吕太后一手提拔起来的丞相,最亲近吕氏的陈平、周勃等人焉能有好下场?

推翻吕氏之后,是依旧支持刘弘,还是改立他人?

继续支持刘弘,担心秋后算账,刘盈的其他子嗣也是一样。

拥立其他人呢?

刘襄靠边站

本来,当时呼声最高的就是首先起兵的齐王刘襄,而诛灭吕氏的功臣中,宗室代表朱虚侯刘章也是刘襄的亲弟弟,自然是站在刘襄一边的。

对于宗室而言,皇位能回到一个有能力的刘姓宗室手中自然是最好的。

刘章一力主张拥立兄长刘襄,后来刘恒继位之后,还因此记恨与他,将本来允诺的赵王改封为城阳王。

但是,这一建议被功臣集团坚决反对!

功臣反对的原因主要有二:

1.刘襄是第一个起兵诛吕的,如果拥立刘襄为帝,那么自然而然,诛灭诸吕的功劳最大的必然是刘襄本人。

相对而言,陈平、周勃等功臣集团的功劳就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了,这个功劳并不足以赎清他们以前拥戴吕后的罪过。

可想而知,刘襄登基之后,他们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儿去。

2.其次,刘襄原本是齐王,本身位高权重,身边就不乏一些嫡系臣属,比如此次跟随齐王起兵的部下们。

等刘襄称帝之后,必然更亲近这些嫡系部队,为了让他们上位,现在占据朝堂高位的陈平等人都要退位让贤。

然而,这些原因自然是不能宣之于口的。

正在此时,长安城来了一个宗室,琅琊王刘泽,他给功臣集团带来了一个极佳的借口。

刘泽本来好好当自己的琅琊王,他知道自己只是刘邦的远方堂兄弟,因为开国功臣之故被封王,他就已经很满足了,没想到有一天被一个黄口小儿给骗了。

刘襄起兵之后,派人给琅琊王说:“吕氏作乱,齐王想要发兵征讨他们。齐王自以为是晚辈,年纪小, 不懂军事,愿意把全国都交付给大王。大王从高皇帝时期就是将军,熟悉用兵打仗,派臣前来请大王降临。”

刘泽相信了使者的鬼话,竟然真的快马加鞭去见刘襄,然后就被刘襄趁机留住,而夺取了他在琅琊国的兵权。

刘泽被欺骗之后,没有当场发怒,毕竟他是开国老将,不是毛头小子,但是这口恶气却实在忍不住,于是他就对刘襄说:

“齐悼惠王是高帝长子,推究根源,大王就是高皇帝长孙,应当继位。

现在我看到大臣们还在犹豫,而我刘泽在刘氏家族中最年长,大臣们必然会等待我去决定计议。不如派遣我进京去商议大事,让他们都拥立大王为帝。”

刘襄以为刘泽真的是为他好,就派人将他送往长安。

谁知道,一到长安之后,刘泽就和大臣们沆瀣一气,说“齐王的舅父驷钧,为人凶残暴戾,是带着官帽的老虎。国内刚刚因为吕氏之故差点大乱,现在又立齐王,难道要再扶植出一个吕氏集团?”

这个理由表面上看来很正当,实际上不值一提。

暂且不说刘襄的舅父是否真的为人凶残暴戾,就说吕氏之所以祸乱朝纲,是因为汉孝惠帝刘盈性格懦弱,所以才让吕后掌权。

后来更是因为刘盈去世得早,这才让吕后一直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使得吕后一族受到重用。

而现在刘襄年纪轻轻,又性格强势,如何会重蹈刘盈覆辙?

但是,当功臣集团,以及部分宗室都统一意见之后,哪怕有少数人依旧支持刘襄,也已经无济于事。

拥立刘恒

刘襄被踢出之后,其实选择范围就已经很狭窄。

高帝八子,除了孝惠帝一脉,三位赵王都已身死并没有子嗣,而燕灵王刘建也是一样。

如此一来,就只有齐王、淮南王、代王三脉有继承资格。

与淮南王刘长相比,代王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因为淮南王刘长自出生之后,他的母亲就去世, 一直由吕后抚养长大,试问,大臣们如何会拥立刘长为帝?

这样一来,其实新帝的人选一直只有两个,那就是齐王刘襄,代王刘恒。

结果,众人选择了刘恒,因为代王刘恒当时就是一个小透明,不像齐王刘襄一样锋芒毕露,让大臣们担心受到秋后算账。

再则,在诛灭诸吕的过程中,代王毫无功勋可言,为了打压齐王,自然会将功劳完全记在陈平、周勃等人的头上。

另外,齐王本来是无缘帝位,在陈平等人的拥立下才能登上九五至尊之位,实实在在的拥立之功,完全可以洗刷他们之前的罪行。

最后,代王势弱,没有一个强势的母族,在齐地也没有太多心腹,这些功臣不用担心马上被刘恒的人取代位置。

总结

无论是诛灭诸吕,还是拥立代王,不过都是为了追求权力而发起的斗争。

既然是权力斗争,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很残酷的,比如刘恒继位前后,他的正妻以及四位嫡子死得不明不白,又比如刘恒继位后,齐王刘襄就莫名其妙去世。

但是就最终结果来看,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能励精图治,开“文景之治”,造福当代,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标签: 刘盈刘襄刘恒汉惠帝吕雉

更多文章

  • 汉惠帝——刘盈

    历史解密编辑:人在长安标签:刘盈,汉惠帝,吕雉,高祖,张嫣,惠帝

    刘盈系高祖与吕后之子,生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 210年)。他六岁时,在栎阳(今陕西临潼县武屯乡)被汉王刘邦立为王太子。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即帝位于汜水之阳,尊王后吕雉为皇后,王太子刘盈为皇太子。公元前195年,高祖死,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惠帝在位期间,和亲匈奴,稳定边境形势;继续推行“休养生息

  • 和刘邦共度一夜被彻底遗忘,无依无靠的薄姬靠一点关键生存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刘邦,薄姬,吕雉,刘恒,代王,汉朝,魏王豹

    在吕后的狠辣手段下,薄姬为什么能活下来?因为她懂的低调生存就是王道,就是生存的根本,忍者终昌,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薄姬的遭遇就知道了。聪明的把握机会怀孕生子有了未来希望薄姬是楚汉时期吴郡人,是他父亲和魏国宗室女子魏媪所生,自古以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薄姬长大后,魏媪就将薄姬送入宫中成为了魏王豹的妃子。

  • 刘邦不爱的薄姬,阴差阳错成皇太后,而亲侄女却是大汉第一废后?

    历史解密编辑:漂江孤影标签:刘邦,薄姬,刘恒,吕雉,刘启,薄太后

    纵观我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许多皇后的族人都渴望借助“皇亲国戚”的身份来获得荣华富贵,这些“外戚”为了长期“固荣”、“固宠”,往往会选择让更多的本族妙龄美女进入皇室宫禁,如果她们嫁给皇帝、皇室宗亲,则缔结的皇家姻亲会让外戚们所能获得的荣宠更加有保证。那些为了家族利益而“被动”嫁入皇家的女子能真正得到

  • 汉文帝刘恒之母薄姬是个怎样的人?刘邦娶她之前,她是谁的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刘恒,刘邦,薄姬,皇帝,吕雉,汉文帝,汉朝,军事政策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薄姬,刘恒能够当上皇帝,完全是她的功劳。当然,薄姬的命运是悲惨的。薄姬原先并不是刘邦的嫔妃,而是魏王魏豹的。魏豹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他也姓姬。一开始魏豹跟随陈胜起义,后来陈胜败了,又转而跟随刘邦,大破秦军之后被封为了西魏王。那么魏豹的妻子怎么会成为刘邦的妻子

  • 一天,刘邦突发怜悯之心,到后宫宠幸弱薄姬,却发现她姿色不佳

    历史解密编辑:潍水仙儿标签:刘邦,薄姬,吕雉,宠幸,刘恒,后宫,汉朝,魏王豹

    一天,刘邦突发怜悯之心,欲到后宫宠幸弱女子薄姬,却发现她姿色不佳。刘邦当即转身要走,薄姬一把拉住他的衣角,跪下柔声道:陛下,我这几天总做了一个梦,有一条苍龙趴在我身上。刘邦听后欣喜若狂,难道这意味着自己将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局面中胜出?来不及多想,刘邦怀着日后成龙的憧憬,迫不及待地搂住薄姬,当晚就宠幸

  • 并不受宠的薄姬,却成为皇太后,她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薄姬,吕雉,刘邦,刘恒

    薄姬被刘邦带回宫后,一年多也没见过她一次。她不服气:我可是生下天子的命。于是,她让好姐妹去吹耳旁风。当她见到刘邦后,说道:“我梦见有苍龙盘踞在我肚子上。”刘邦笑了笑:“朕懂。”公元前203年,薄姬千盼万盼终于等来了刘邦,她自然不会放弃这难得的机会。看到薄姬那婀娜的身姿,听到她温柔的话语后,本来就精通

  • 吕后在刘邦死后杀了戚夫人,幽禁了诸嫔妃,为何放过了美貌的薄姬

    历史解密编辑:说史道明标签:薄姬,吕雉,吕后,汉朝,戚夫人,魏王豹,汉高祖刘邦

    后宫斗争历来都是十分血腥的,关于后宫争斗的最早记载恐怕要追溯到商纣王时期了,受宠的妲己为了独占纣王,与姜王后发生一系列的斗争,最后妲己全面获胜,姜王后惨死。在一千多年后的西汉王朝,也发生了这样的事件,刘邦名正言顺的皇后吕后在刘邦死后,利用手中的权力,杀了戚夫人,幽禁了其余诸多妃嫔,唯独放走了薄姬,让

  • 吕后杀了戚夫人,幽禁了刘邦的诸嫔妃,为什么唯独放过美貌的薄姬

    历史解密编辑:笑谈纪录说标签:刘邦,薄姬,吕雉,皇帝,吕后,汉朝,戚夫人

    吕后杀了齐夫人,囚禁了刘邦的妃子。为什么他只放了美丽的薄姬?此时的吕太后虽然还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但她已经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对刘邦的女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据史料记载,刘邦所有的妃子,包括曾经侍奉过他的宫女,都被残酷镇压。不仅恐怖的戚夫人被斩首凌辱致死,就连其他妃子,也不是被池百灵杀死,就是被棍棒活活

  • 吕后杀了戚夫人,幽禁了刘邦的诸嫔妃,为何偏偏放过美貌的薄姬?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戚夫人,刘邦,薄姬,吕雉,刘盈

    在古代后宫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后宫不得干政”,最为忌惮的就是“外戚专权”,而开这一先例就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吕雉,世人都喜欢称她为“吕后”。吕后的父亲吕公当初慧眼识珠,他把女儿嫁给了大器晚成的小混混刘邦,当时他就断定刘邦将来贵不可言,刘邦也争气地验证了吕公的“相术”。刘邦

  • 吕后杀了戚夫人,囚禁了刘邦的诸多嫔妃,为何唯独放过美貌的薄姬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戚夫人,刘邦,薄姬,吕雉,刘盈

    正所谓“女人不狠,地位不稳”,在顽固的封建社会更是如此,女人不仅要对自己狠,对别人更要狠,尤其是后宫中的女人。在中国的历史中就有不少狠角色,唐朝的武则天权倾天下,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帝,清朝的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辅佐两代帝王。但是说实话,要是追溯历史上第一位后宫狠人,那一定非吕后吕雉莫属。作为西汉开国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