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子池头一曲春,君恩和泪落埃尘。当时应恨秦皇帝,不杀南山皓首人。”——宋·李观《戚夫人》
戚夫人之名流传将近两千年,不是因为她的美貌与得宠,而是因为其残忍而特殊的死法。历史上她这种死法的有记载的连她一共三人,另外两个是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和萧淑妃。
她们三人都是被人砍断手脚、剜去眼睛做成“人彘”,受尽折磨而死。不同的是,王皇后和萧淑芬被武则天泡在了酒缸里,而戚夫人则是被吕雉扔进了厕所。
可是,当时吕后对付戚夫人之时,戚夫人的父亲戚鳃也是重臣,他为什么不出面阻止呢?身为人父却眼睁睁看着女儿受尽折磨,这又是何缘由?
以色事人,人心不足
戚夫人是汉武帝刘邦最宠爱的妃子,在刘邦还是汉王的时候就跟随于他。后来戚夫人生子刘如意更是让刘邦爱不释手,病重的时候甚至打算废掉太子,让刘如意做皇帝。然而这个想法不但没有成行,反而为后来戚夫人母子被杀埋下祸根。
戚夫人是山东人,不但人长得美丽,更是能歌善舞,很有才名。他的父亲戚鳃也看中了刘能成大业,就把女儿献给了他。刘邦得到年轻貌美,又会哄人的戚姬之后很是宠爱,戚鳃也因此受到重用。
当时吕后屡屡被劫,不能陪伴刘邦左右,所以夫妻二人的感情逐渐淡漠,因此戚夫人地位非常稳固。刘邦称帝之后,戚夫人由于受宠也不把皇后吕雉放在心上。
吕后是刘邦的原配夫人,在刘邦还是一个混混的时候,吕雉的父亲就把她嫁给了大其15岁,还带着一个私生子的刘邦,吕公认为刘邦将来必有大作为。
那时刘邦家中贫困,吕雉婚后非常贤惠,生育一子一女。尽管刘邦是个浪荡子经常不着家,但是吕雉还是照样独自操持家务,孝敬公婆抚养儿女。
后来刘邦起兵造反,被项羽封为汉王吕雉也并未因而享福,反而因为后来楚汉反目,被楚军抓做俘虏,这一去就是两年。等楚军放回吕雉的时候,戚夫人已经在刘邦身边得宠。
后来由于吕雉是正室夫人需要留守,戚夫人则是一直追随刘邦,年轻貌美有长期陪伴,刘邦心中的天枰直接倾向戚夫人。戚氏也是恃宠而骄,不把吕雉放在眼里。
苦心经营,终不成事
吕雉的儿子刘盈早在刘邦称帝之前就被封为了太子,吕后由于很少见到刘邦,再加上戚夫人经常在刘邦面前诋毁吕后,刘邦对年老色衰的吕雉颇有微词。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越发喜爱戚夫人以及她生的儿子刘如意,认为刘如意跟他很像,自己的偏爱,再加上戚夫人的枕边风,刘邦就想废掉性格仁厚的太子刘盈。但是刘邦废太子的计划,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戚夫人见状很是着急,于是天天在刘邦跟前哭泣,要求他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也因为身受重伤,想赶紧换掉太子。
此时的吕后已经对刘邦非常失望,她也不再坐以待毙,采用了张良的计策,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刘邦在朝堂之上见到商山四皓,就知道太子羽翼已成,废不了了。从此之后,刘邦再也没提过废太子的事情。
刘邦去世之前也算是对欺负人母子做了安排,封刘如意为赵王,并让他去了封地,这样将来他死后吕后也鞭长莫及。而他知道刘盈心性宽厚,肯定会善待刘如意。
志大才疏害子害己
刘邦的眼光很准,刘盈登基之后果然善待刘如意,但是大权却在吕后手里。吕后虽然最终打败戚夫人,翻身做了主人,对于刘邦以前宠爱的那些姬妾,吕后也并未怎样,只是把她们都关在了后宫。
甚至还让不得圣宠的薄太后,随着她的儿子去了封地代国,可见吕后对他们还算是仁慈的。但是对于戚夫人,吕后就没了善心。
这个女人差点让自己和儿子死无葬身之地,必须要惩罚她。于是吕后把戚夫人关在永巷,让她在那里舂米,虽然做苦役,但是没有性命之忧,这对戚夫人来说也算是善终了。
但是此时戚夫人的愚蠢就显露出来了,她舂米时编了一首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这首歌让吕后大怒,于是她骗刘如意回京,毒杀了他,并且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戚夫人这种愚蠢的行为,不但害了自己,还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可见她没有母仪天下的大才,也只能是以色事人。
说了这么多,关键问题还是戚夫人的父亲。他是皇亲国戚,受到刘邦重用的大臣,女儿如此悲惨,难道娘家人没人出来阻止吕后的暴行。
究其原因,史学家大概几点解释:
一是当时戚鳃已经年迈体衰,加上高祖刘邦死去,他们的靠山已倒,因此戚氏手中未必还有兵权。二就是吕后非常强势,吕氏家族的势力也非常庞大,前朝后宫基本被吕后和吕家掌控,戚氏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而且戚家当时已有封爵还有封地,家族荣耀的愿望已经达到。刘如意注定当不了皇帝,他们不会为了戚夫人冒险得罪吕后,家族利益最重要。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戚鳃未必是戚夫人的父亲,这点无法考证。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也是人性的凉薄,戚夫人得宠之时为戚家谋求了不少的福利,但是她落难的时候却并未受到家族的保护。
戚夫人怂恿刘邦换太子,如果她成功了,相信吕后母子也会不得善终。吕后的手段虽然残忍,但是戚夫人自己作死,才是让她命丧黄泉的关键所在。
结语
史书过错,无法评说,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突如其来的。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戚夫人一直尊重吕雉,又怎会得到她如此丧心病狂的对待。得意时处处逼人,又怎能期盼失意时他人能放过自己?
万事有因必有果,吕雉也好,戚夫人也罢,终归是利益中心的棋子。至于戚父,更是把利益和亲情的重要性表达得淋漓尽致。皆为保全自我,当利益占上风时,谁又记得清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