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灭掉袁氏兄弟后,尽快收复北方袁氏兄弟的地盘,将北方打造成自己坚固的后方才有可能心无旁骛的与刘表孙权等人争夺南方。所以派信任的人员接管北方地区就成为曹操重点要考虑的事情。
这个时候荀彧建议派杜畿接管河东郡,以替代对于曹操不忠诚的王邑,曹操任命杜畿为河东太守。
而之前的河东太守王邑并不甘心被拿下,而河东地区的望族卫氏和范氏对曹操派来的杜畿是非常抵制的,但杜畿是如何凭借单人匹马进入河东,又打败了卫氏和范氏的联合绞杀呢?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记载的河东争夺战。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提到河东郡,我们可以回顾以下前面提到的河东郡的历史。
“河东”一词最早出现时,只是一个泛指的地域概念,凡是在黄河以东的地区都能称之为河东。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就为了河东地区打了不少的仗,后来秦国占据了河东之地,而战国时期的魏、齐、韩三国,再次联合讨伐秦国,秦国输掉了战争最终割让河东之地,所以后来秦国世代以拿回河东之地为自己的目标。战国时候魏国时期的河东,特指如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区域,即魏国的国都安邑县所在的大片地区。后来汉代时设置郡县,河东郡也就是现在的临汾,运城这一大块地方。
记得在讲汉献帝东迁的时候,我们就讲到当年李傕和郭汜爆发冲突,西凉军的另外一个大佬张济就从陕县进长安调停,在他的调停下,决定让汉献帝去张济所在的弘农郡。
而汉献帝东迁背后董承,杨奉等人密谋要回到洛阳,张济等人觉察后就在后面追杀,因为杨奉是白波兵(黄巾起义的一支队伍)出身,所以他联络了驻扎在河东郡的白波兵和南匈奴的军队接应汉献帝,汉献帝在陕县北渡黄河,逃到了安邑。当时河东郡的太守是王邑,但王邑这个河东太守名不副实,因为大部分河东郡的地盘是被白波军占领,所以王邑跑到了安邑给汉献帝敬献丝绸,汉献帝封王邑为列侯。
之后杨奉等人在白波军的护送下挟持汉献帝去了洛阳,白波军开拔,王邑才逐渐收复了河东郡,行使了河东太守的权力。
而之后曹操和袁绍对抗,袁绍任命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但实际上占据的也就是上党郡附近的一小块地方,并州大部分地区还是在南匈奴和乌桓手里。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盘,高干就任命自己的亲信郭援为河东太守,向南扩张进攻河东郡。郭援的军队势如破竹,连破很多郡县,直到在绛县才遇到了邑令贾逵的殊死抵抗。而贾逵的抵抗给了王邑以时间,王邑 得以先派兵占领了皮氏,阻断了郭援南下的道路。
曹操看到河东郡危机,就派了钟繇从弘农郡北上救援河东,钟繇将郭援的盟军南匈奴的单于呼厨泉包围在了汾河西岸的平阳。面对盟军被围,郭援只能北上救援。于是郭援和钟繇之间的一场大战开始了。
比起郭援和南匈奴以及西凉马腾的结盟,钟繇的军队就显得羸弱,于是郭援就派了张既跑到马腾处进行游说,马腾意识到曹操终究会成为胜利者,于是抛弃了袁家,而反水来帮助钟繇,派了自己的儿子马超率领一万精兵参战,一下子改变了战场的对阵形态。
而郭援在之前的战斗中过于顺利,于是产生了轻敌的想法,不顾其它将领的反对,坚持先渡汾河,与钟繇决战,结果钟繇毕竟不是宋襄公,也太熟悉自己的亲外甥的弱点,于是在郭援的军队渡过一半之际,发动攻击,郭援军队阵脚大乱,郭援在乱军中被杀,南匈奴呼厨泉再次投降了曹魏。
曹操在河东的大胜,让袁尚利用河东来缓解黎阳压力的想法落空,高干也只能撤回了并州。
但河东的太守王邑是董卓进京之前就任的,并不买曹操的帐,而河东这个地方太重要了,所以曹操才想让自己信任的人来统治河东地区。而荀彧给曹操推荐的就是杜畿。
谈到杜畿,这个人也是来头不浅,他的祖上杜周曾任西汉时候的御史大夫,而杜周的儿子杜延年当年在上官桀叛乱的时候立下了功劳,被汉昭帝封侯。
到了杜畿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杜畿二十岁时做了京兆功曹。不过京兆功曹也是京官,考察,记录和推荐优秀人才,因此崭露头角。
后来董卓乱政时杜畿弃官去了荆州,后来母亲死后又跑到了京城许都,结交了侍中耿纪。他没事就跑到耿纪家中聊天,谈论事实,慷慨激昂,声音非常大,结果隔墙有耳,他的谈论全被邻居听到了,这个邻居就是曹操的心腹荀彧,所以荀彧后来就找机会结识了杜畿,两人在很多观点上相同,相见恨晚。于是才有了荀彧向曹操推荐杜畿的举动。可见跟什么人做邻居太重要了。
而这时曹操正好想要找个信任的人来治理河东,于是就任命杜畿为河东太守,让王邑回京城。
但这个差事却不是一个好差事,一方面王邑在河东郡当了很多年土皇帝,哪里愿意让出自己的利益,所以就处处作梗。派了兵马阻断了黄河渡口,就是不让杜畿过黄河去河东郡。另外就是派了自己手下卫固和范先跑去找钟繇谈判。钟繇当时是曹操重要的心腹,任职司隶校尉,河东郡名义上是归钟繇管辖。为什么王邑派卫固和范先跑去交涉呢?因为河东郡的几大望族中,卫家和范家是最大的两家,影响着河东郡的权力,所以派他们两人去施加压力,就是希望让曹操改变决策。但钟繇很强硬,要求王邑交权,杜畿必须上任。王邑气不过就带着印信跑去许都找汉献帝说理去了。
当时钟繇看到卫家和范家如此反对杜畿进入河东郡,就准备派夏侯惇率大军消灭卫固和范先的军队。但杜畿却阻止了钟繇,提出如果派了军队,那么河东郡势必大乱,甚至可能局势变得不可控,而即使拿下了河东郡,当地的百姓损失也会非常大,对于之后的治理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杜畿决定自己单人上任,于是他绕道浢津渡过了黄河,进入了河东郡。
杜畿进入河东郡,抵达首府,范先和卫固就很被动,于是范先就坚持要杀掉杜畿,他先后杀掉了三年多位下属官吏,而杜畿却不动声色。而卫固跟杜畿相识多年,也算老朋友,这时就劝说范先既然杜畿没有带兵要消灭我们,我们杀掉这么多人也没有反应,那么就让他当一个傀儡吧,否则杀掉杜畿,曹操盛怒之下大军围剿,我们也未必能有好下场。于是卫固和范先就同意了杜畿就任。
而杜畿为了麻痹卫固和范先,就任命卫固为都督,范先为中郎将,统领全郡人马,全郡的实权全部分给了卫固和范先,这两人才放松下来,觉得杜畿也是好欺负的。
当然夏侯惇的大军威胁仍然没有解除,卫固和范先就想快速的扩军备战。杜畿没有明确的反对,却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劝说卫固和范先,如果强迫老百姓当兵,势必伤害民意,老百姓就跑了,不如多花点钱招募军队,老百姓为了钱就来当兵了。
实际上杜畿很清楚当时募兵的问题,就是下面的军官看到有利可图,就会吃空饷,虚报人数,最终钱没少花,但兵没多招多少。
之后杜畿又出了个馊主意,就说现在军队里的军官,平时回不了家,意见很大,不如平时让他们回家,有事时候再召集起来打仗。这样这些人会很感激你们。卫固又稀里糊涂的同意了。结果卫固和范先的很多爪牙就被遣散了,反而杜畿做了很多工作,悄悄收买了很多人,把自己的势力做大了。
这时白骑军队进攻东垣,高干也率军进入了濩泽,上党,弘农都乱了起来。这时卫固等人就想背叛曹操投降高干,但慌乱之中他们遣散的军官召集不起来,这时杜畿知道时机到了,就率领亲信找了一个坚固的县城,并发出号召,让支持自己的民众来投靠自己,短短时间内就集合了四千多人马,这时卫固和范先才意识到受骗,带兵攻打杜畿,但哪里打得下来。而这时曹操又派张既去了马腾处,掉了马腾的军队来围剿卫固和范先,卫固和范先被杀,河东郡彻底的平定了下来。
读完杜畿单人赴任并夺下河东郡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历史上,并不是武力强大就可以所向披靡,作为政治人物,认清大势最为重要。作为河东郡望族,卫固和范先对河东郡是有很强有力的掌控的。但是为了私利,他们选择对抗曹魏政权,而跟高干等人勾结。而当袁氏家族和曹操的对抗中,袁氏家族覆灭时,即使范氏和卫士在河东郡再有掌控力,在大势面前,也会面临内部的分化从而逐渐对局势失去掌控。
而读完这段历史,我们对有勇有谋的杜畿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在水泼不进的河东郡,杜畿敢于孤身上任,是非常有胆魄的。而面对卫家和范氏的势力,杜畿考虑到用最小的代价收复河东郡,没有依靠军队蛮干,而是向卫固和范先示弱,麻痹了他们,给自己争取了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杜畿一方面收买人心,分化卫固和范先的力量,同时在静待时机,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所以不得不说荀彧和曹操看人还是很准的,正是有了河东郡的收回,才有了后来依靠河东郡的北征乌桓,西讨马腾,也正是因为有了河东郡的稳定的大后方,才有了曹操有底气在南方与孙权刘表的对决。
所以对于一个人而言,要想成功,就要学会与现实妥协,积蓄力量,寻找机会,而不是高调和清谈,我们读完三国会发现,高调和清谈的人如许攸,活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