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词最早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君子”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有了德性,历代儒客文人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三国历史六位真正的正人君子:
第六位:贾逵
贾逵是曹魏三朝元老,他为人刚正不阿,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畏惧威胁迫害。曹操去世后,他呵斥觊觎王位的视听的曹彰。石亭之战中,他又不记私人恩怨救援曹休。担任豫州刺史期间,兴修水利,凿通运河二百余里,时称“贾侯渠”,便利民生。自始至终都保持了一位栋梁之臣的凛然风骨,被评为魏晋八君子之一。
第五位:崔琰
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人。出身清河崔氏。体态雄伟,相貌俊美,美须髯,师从于大儒郑玄。最初跟随冀州牧袁绍,拜骑都尉。曹操平定河北后,授冀州别驾,迁丞相东曹掾,教导世子曹丕,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坐罪下狱,为曹操所赐死。
崔琰为人刚正不阿,有两件事可以看出。崔琰归属曹操后,负责教育曹丕,曹丕喜欢打猎,崔琰直言劝谏,曹丕不得不烧了猎具、衣服。当年曹操纠结立曹丕还是曹植为嗣,发出信函命令在外地秘密访探。只有崔琰信不封口答复当立曹丕(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让曹操大为钦佩。
崔琰不仅品行好,而且体态雄伟,声音洪亮,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很有威重的仪态,朝廷中人很是敬仰,而曹操对他也有几分敬畏。可惜就是这样的正人君子,最终却被曹操冤死,不过其家族发展为中古名门清河崔氏,后代出了很多人才。
第四位:赵云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最喜欢的就是赵云,喜欢他的白马银枪、七进七出、忠义无双;长大了读《三国志》,更加由衷的钦佩赵云,钦佩赵云的大公无私,钦佩赵云的完美人格。
赵云不仅忠勇无双,而且一心为公!打下成都,刘备和部下准备分田地、房屋,赵云直言劝谏,说霍去病当年立志“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还不是享乐的时候”;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几乎没有人出言阻止,赵云大义凛然指出“国贼是曹操”,这样的性格真是让人钦佩无比。
第三位:刘虞
刘虞,字伯安。东汉宗室大臣、政治家,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东海恭王刘彊的后裔。和刘备、刘表、刘焉相比,刘虞是最纯正的皇室宗亲,光武帝刘秀的后代,累世在东汉都有高官。
为什么说刘虞是正人君子?第一,刘虞为政宽仁,爱惜百姓,不论在哪里做官,都得到百姓的一片称赞。刘虞担任幽州牧期间,其德行甚至都感化了边境的少数民族,在鲜卑、乌桓、扶余、濊貊等外族间有崇高威望,随时朝贡,不敢侵扰,百姓传唱歌谣赞颂刘虞的功德。
第二,刘虞忠于汉室。刘焉、刘表、刘备等人看到东汉皇室衰落,自己的野心都逐渐膨胀,刘焉一度想称帝,刘备直接自己做了皇帝。但当董卓祸乱朝廷,袁绍、韩馥等人软硬兼施想立刘虞为帝,结果刘虞以死相抗,真正的是乃心王室。
第三,刘虞爱惜百姓到了“迂腐”的地步。在与军阀公孙瓒作战过程中,刘虞爱惜百姓房屋,居然下令不许焚烧城池,而且他命令士兵不要过多杀人,只要杀掉公孙瓒就可以了。这简直让人不可思议,可惜刘虞这样的“好人”,在乱世之中注定活不过三集。
第二位:诸葛亮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歌颂诸葛亮的诗词枚不胜举,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形象在每个中国人心目中都无可替代。
论才能,诸葛亮文能治理国家,武能北伐中原,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论清廉,诸葛亮家无余财、不治产业;论品德,诸葛亮堂堂正正,一心匡扶汉室,一心辅佐刘备、刘禅父子,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武侯千古!历朝历代的帝王、文人墨客、贩夫走卒,无人不钦佩诸葛亮;帝王们希望自己的大臣都如诸葛亮一般忠正,儒生才子们都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那样被君主赏识器重,普通百姓更是把诸葛亮当成神一样的膜拜。
第一位:荀彧
荀令君和诸葛武侯到底谁排第一,我其实一直非常纠结,但只论君子之风,我还是选择了“留香令君”——荀彧!小时候读《三国演义》一直对荀或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读史书才知道,原来荀彧是一个温润如玉、清秀通雅的君子。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真正的名门望族;荀彧为人伟美,瑰姿奇表(陈寿为了描写形象,居然用上了“瑰姿奇表”);少年时,荀彧就被何顒称赞为有“王佐之才”,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
从贡献来看,曹操能统一北方,荀彧功为第一:战略方面如迎奉天子、屯田、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战术方面帮助曹操守住大本营兖州,奇谋扼制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曹操给荀彧的信中曾有这样一段话:“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严格意义来说,早期曹操和荀彧更像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聚在一起是为了剪除诸侯,匡扶汉室。
荀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忠心汉室,终其一生他都是东汉的官员。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结果不久荀彧被曹操逼死,所以陈寿虽然无比欣赏荀彧,称赞他“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也只能含蓄的说他“未能充其志也”。
正人君子,往往都会有一个悲情的结局,尤其是在乱世之中:荀彧虽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刘虞在乱世中没有活过“三集”;赵云终其一生没能发挥更大作用;崔琰最终含冤而死……
君子之风,我辈楷模!为何荀彧、诸葛亮、赵云等人流传千古,恐怕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那个时代为历史进程所做的贡献,更是因为他们身上高尚的品德、正直的性格,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社会所推崇、所必需的,我辈当以此为榜样,勉力前行!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