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攻破邺城后,手下来报有一人自号“飞燕”率众请降。曹操不由浮想联翩,飞燕可作掌上舞,只可惜不是美人。正准备令他入见,手下又补充道:“主公,飞燕将军这回可是带着10多万人来的!”
曹操大惊:“如此大军,吾当亲迎!”言讫,曹操跑到城外,看见乌泱泱的人马,不禁喜笑颜开。
为首那人身姿矫健,目光精练,曹操一眼就知此人是这群黑山军的头领——张燕。曹操赶忙上前,亲握其手:“张将军深明大义,封‘安国亭侯’,食邑500户!”
张燕却摇了摇头,跪地请求:“张燕自知罪孽深重,难获饶恕。大伙都是迫不得已、落草为寇,只求主公能给兄弟们一口饭吃!”
十万黑山军一齐投来期冀的目光,曹操满意地点了点头:“张将军不必自责。既然你们已经请降,往日仇恨自然一笔勾销。只要你们真心臣服,朝廷既往不咎!你们就驻守邺城吧!”
得此承诺,张燕长舒一口气,望着身后的兄弟们微微颔首。黑山军欢声雷动,齐声高呼:“明公万岁!”
曹操洋洋得意,就此将黑山军归入麾下。这黑山军其实是黄巾军的衍生物,堪称梁山好汉的前辈。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全国各地都趁势响应。冀州常山真定人褚燕(赵云同乡)纠集一帮少年落草为寇,游走于山林之间,很快就有一万多人成为其部众。褚薏燕身轻如燕,骁勇善战,众人为他取了个诨号“飞燕”。
当时的冀州博陵人张牛角也有数万部众,自号“将兵从事”。张牛角人多势众,褚燕就跑来与他会合,两军合为一股,共推张牛角为统帅,出兵攻打癭陶县。但张牛角在进攻时不幸中箭,伤重而死。
临死前,张牛角下令众人以褚燕为帅,又嘱咐褚燕:“兄弟们就交给你了!”褚燕感念张牛角的恩义,索性舍弃本姓,改姓为张。张燕此举博得了兄弟们的好感,张牛角的手下纷纷表示愿意为之效死。
就在同一年,张角三兄弟的黄巾主力被汉室朝廷歼灭。汉灵帝进一步强加了各种苛捐杂税,百姓们苦不堪言,不少人都投奔张燕,也有黄巾余党及各地山贼匪患转投张燕,共同“聚义”。
一时间,张燕的部众多达近百万,地跨常山、中山、上党、河内等太行山脉,取名为“黑山军”。他们分散各地,各自为政,纷纷打着黑山军的旗号,人多的有2、3万,人少的亦有6、7千。
黑山军沿用黄巾渠帅的取名方式,大小将帅皆有外号:黑山、黄龙、白波、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司隶、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等。
这些名号有的取自地名(黑山、白波、五鹿、司隶),也有因形象而取的,甚是有趣。比如:骑白马的叫张白骑,嗓门大的叫雷公,长胡子叫于氐根、眼睛大的叫李大目。
黑山军势力庞大,大肆劫掠河北诸郡。汉灵帝无力应对,尝试着招安手段,封黑山军的一个首领杨凤为黑山校尉。
张燕一瞧还有这等直接洗白的好事,立即派人赴洛阳乞降,得偿所愿地拿到了一个“平难中郎将”的职位。
朝廷自欺欺人,黑山军“名正言顺”地继续作乱。一直到公元190年,董卓入京,祸乱朝纲,关东诸侯组成联军讨董,张燕拥兵自重,表面上与各路豪杰交好,实际上坐观成败。
次年,袁绍入主冀州,威胁到了黑山军的根本。黑山军这才正式投入到与群雄军阀的战斗之中。
于毒、白饶、眭固等人率10万大军进犯冀州魏郡及兖州东郡。东郡太守王肱抵挡不住,袁绍就派曹操增援(当时曹操还是袁绍小弟),击退黑山军,曹操因功当上东郡太守。张燕趁着袁绍与公孙瓒争夺冀州,派人支援公孙瓒,结果都被袁绍击败。
就此,袁绍、曹操与黑山军结下梁子。
接下来,于毒等人屡次进犯兖州,均被曹操击退,黑山军在兖州的势力基本逃窜至冀州。于毒等十余部又跑去攻打袁绍,结果还是被袁绍打得溃不成军,于毒等人当场战死。
在于毒等人的作死挑衅下,2年时间内,黑山军被袁绍、曹操暴揍得死伤大半。残余的黑山军只能拥护张燕为主。张燕本想龟缩山内发展,但袁绍不肯定放过他,与吕布联手,双方在常山展开决战。
即便张燕联合匈奴、乌桓,亦挡不住吕布铁骑的冲锋陷阵,“飞燕”终究难敌“飞将”。双方激战10多天后,张燕损兵折将,袁军亦疲惫不堪,各自罢兵。
而后数年时间,袁军势力日益扩张,于公元199年北上幽州大战公孙瓒。喘过气来的张燕亲率10万大军前去支援公孙瓒,但他还没到,公孙瓒就兵败身死了。袁绍占据青幽并翼四州之地,坐拥百万之众。
张燕本以为即将独自面临袁绍的怒火,却不料官渡之战爆发,曹操间接救了张燕一把。曹袁均是黑山军的克星,张燕索性两不相帮,作壁上观。
直到公元204年,曹操兵围邺城、袁氏兄弟覆灭在即,张燕这才决定派人与曹操接触。张燕本身与曹操并无旧怨,曹操自然很大度地接纳了他,并封他为“平北将军”。
次年,曹操入主邺城,斩杀袁谭,张燕这才领着十万黑山军出山,到邺城归附,正式洗白转正。为祸河北20年的黑山军就此湮没,成为历史!